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文古詩中的月亮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卷帙浩繁。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的永恆題材。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篇1
月亮低低的,蛋清色的光,似要流下來。看著我們,深深地看著我們。
地上的人,就有了無數次對月傷情的時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是情人對著月亮,深刻地思念起遠方徵人的時候。月亮如此美好,你是如此美好,但我仍然需要回去,或許夢裡會有與你的相遇,那是你我的假期。便想起這樣的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愛情,是如此的美好,只要相遇便成就了永恆的美好。就像納蘭性德曾說,人生一切哪比得上生前一壺酒?這壺酒裡有至情至性,是愛的純粹,痛的徹底。飲盡它,人生便也是完整。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東風、百花、吐絲而盡的春蠶,燃燒成灰的蠟燭,寒冷的月光。不去追究這詩的深意,但人生的悲涼,愛情的無望早已滿滿地在紙上了。
而每個人都會背誦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將思鄉之情說盡了。正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無法回來的無奈,只能期盼著與你一起剪西窗的燭光,到那時,我會告訴你我在這秋雨綿綿天氣裡的哀思。巴山夜雨的景象,於是成了所有描述外出野客飄零的經典意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納蘭容若將自己當成征夫,望不到頭的故鄉,心裡淤積的思念,或許只有月亮才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沙場幾人回。”在美好的愛情裡,告別美豔的嬌妻,被迫著奔赴了戰爭,沒有幾人回的戰爭。這一別,或許就是一生,揮著手,送你遠去,望你帶走我的心。“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種心情,你可能體會?
當你問愛我有多深,我或許只能回答你,月亮代表我的心。
此生深情,豈可言表。請你抬頭看月亮。
篇2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而在這燦爛的詩文化中,明月成為名家筆下的寵兒,成為一刻璀璨的明珠。
月,在中國人心中已經被神化了。人們賦予了月亮靈魂和精神。月,在中國歷史上走過了千年,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嫦娥奔月”的故事婦孺皆知。賞月成為中秋的重大節目。
遷客騷人,情有獨鍾於月。
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成為千古絕唱。似乎每個人從孩提時就開始背誦李白的【靜夜思】。但只有遠離故土時,方能體會到詩中的真諦。想到相思,人們會很自然得抬頭望望明月;看到明月,不禁勾起了相思之情。在中國,“明月”於“相思”似乎已經潛規則般結合在了一起。從古至今,無數像李白一樣的異鄉人,看到明月便會很自然地惦念起家中親人同窗故友。明月呀明月,你牽動著多少遊子的肝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曲【水調歌頭】道出了千百遊子的心聲。詩中作者借月抒懷,表達了對親人深切思念,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身雖離,心相依。即使相隔千里,我們不也能共賞明月嗎?就讓思念與祝福趁著月色,乘著清風飛到想念的人身邊吧。明月呀明月,你成為多少遊子感情的寄託。
王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白居易的“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明月,為中華文明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
為月消得人憔悴。
篇3
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的永恆題材。像晉代: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唐代: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雖然同是寫月,但月在詩中的功能卻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詩詞中大概有三種。
一、表時間。《詩經君子于役》中寫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歸?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被國君徵去服役,將外出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與他重聚。這裡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計算表時間長久。同樣,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這裡指夜晚。
二、月還有烘托氣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兩句寫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鉤,低頭桐陰深鎖,寫景逼真而悽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寫作者夜泊秦淮河時所見景色。即寒涼的秦淮河上瀰漫著朦朧的水霧,清冷的月色籠罩著沙灘,景物顯得悽迷而冷寂。詩人先把人帶到一種特定的環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了作者淒涼感傷的心境。
三、月還有達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發感情是詩文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段,但縱觀千古,我最欣賞的還是李白對月的描寫。月亮本是無情物,並不能表達任何感情,但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懸,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見面,但都可以看見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這一顆關注你的愁心寄給明月,讓它時刻陪伴著你,隨你直到偏僻的異鄉。這裡四處漫遊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種問候之情。李白在這首詩中,對月的構思新奇,對月形象的描寫也非常美妙。難怪清代沈德潛在評論這兩句詩時說: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這種浪漫主義創作方法,體現了李白詩歌清新、飄逸的風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