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韓愈的詩的特點

  韓愈,唐代傑出文學家、詩人。那麼韓愈的詩有什麼特點?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韓愈的詩有什麼特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韓愈的詩有什麼特點

  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的韓愈,其作品繼承了先秦兩漢散文的傳統,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因而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與柳宗元共同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朝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愈的詩力求新奇,極重氣勢,富有獨創能力,以文為詩也成為了韓詩又一亮點,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能力,擴大了詩的情感領域,糾正了大曆年以來的平庸詩風。

  在韓愈的眾多詩作中,以長篇古詩為主,其表達的主要內容大都為揭露現實矛盾、表現個人失意的佳作,如《歸彭城》、《齪齪》、《縣齋有懷》等,這類文章行文平實順暢,以寫實為主。還有一部分的詩作文風大為不同,以清新、富於神韻的特點為主,近似盛唐時期的詩風,如《晚雨》、《盆池五首》,最為著名的就是《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雖然韓愈在揭露現實矛盾與追求神韻的詩作風格上極有建樹,但真正能代表其詩文成就的則是那些以雄大氣勢見長和怪奇意象的詩作,這可能與韓愈本人的性格特徵有關,韓愈天生就有一種雄強豪放的資質,性格中充溢著對新鮮奇異、雄奇壯美之事物、景物、情感的追求,並且他一再提倡的“養氣”之說,更使他在提高自我的修養的同時增添了一股敢作敢為、睥睨萬物的氣概,發而為詩,便是氣豪勢猛,聲巨集調激,宛如江河破堤,一瀉千里。

  晚春韓愈

  《晚春》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為《遊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描寫晚春之景無半點百花稀落、暮春凋零的傷感之情,卻是一番草木留春呈現出萬紫千紅的生機畫面。

  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並非存心託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裡,韓愈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文人晚春遲暮之感,募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向世人展現了滿目春光,令人耳目一新。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有情有趣,草樹知春將不久而歸,百花爭豔,各呈芳菲,運用擬人手法,揉花與人於一體,將人的惜春之情附加於草木之上。“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鬥”,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韓愈師說全文鑑賞

  唐貞元十八年,韓愈出任四門博士,為他的學生李蟠寫了一篇文章,名為《師說》。這是韓愈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議論文,有著卓越的見解和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當時的韓愈官從七品,官階不高,但其在文壇上的名氣早已建立,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在當時的社會,士大夫階層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在其創作背景下,著寫《師說》,其內容旨在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的原則。同時抨擊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良師而學的社會風氣,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些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

  在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覆辯論,申明瞭為師的性質和作用,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原則,並且批判了當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韓愈借教導李蟠為由,卻意不在此,其真正目的是為了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有著明顯的鍼砭時弊的作用。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文章體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推動了樂於從師善於學習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