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為什麼叫梁惠王
魏襄王,即樑襄王,東周時期魏國第四代君主,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魏惠王,東周魏國第三代君主,名魏罃。魏惠王在成功爭奪帝王之後,迅速整頓內政,強兵富國,攻破秦國都城櫟陽,重創秦軍。在此戰役之後,魏惠王魏罃決定遷都至大梁***今河南開封***。因為遷都大梁,魏國又被稱為樑國,故魏惠王也就被稱為梁惠王。
對於梁惠王遷都遷都的原因,史籍上有不同記載,對其遷都原因都存有爭議。世人總結,無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為了躲避強秦的騷擾,二是大梁乃中原腹地,佔領大梁等同於佔領有利的的地理位置,更加利於爭霸中原。
第一種說法根據在於《史記》記載,公元前339年,秦、趙、齊聯合進攻魏國,大敗魏軍並佔領魏國都城安邑,魏惠王被迫遷都。第二種說法在於魏國重創秦軍,全國上下士氣高漲,大梁處於中原腹地,地大物博,可以讓魏國擁有更加肥沃的土地,更為便利的交通,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而魏國原來的都城安邑,迴旋餘地狹窄,極易受到封鎖和攻擊。魏惠王想要壯大實力,稱霸諸侯,就要把疆域向中原拓展,大梁必定是必爭之地,這些從他後來遷都大梁後,廣築宮殿、大興水利,親自設計並構建水網,溝通黃河和淮河水系,修建第一條人工防禦運河--鴻溝中不難看出。
梁惠王所建造的大梁城,護城河四面溝通,城牆高約五丈,可以說是戰國時期最固若金湯的都城,也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當時在諸侯各國中,規模能與魏國匹敵的唯有齊國的都城臨淄。
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魏惠王綜合說起來不算是昏君,嚴格的說,他早期是嚴明的強君,晚年開始走下坡路,成為一個庸君,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認定魏惠王是昏君。
魏惠王早期勵精圖治,勤於理政,再加上有公叔痤為相、龐涓為將,在奪位之戰後很快恢復了國內的秩序,妥善解決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重創秦軍,打的秦軍節節敗退,迫使秦孝公遷都;在趙、秦、齊、楚四國合攻之下也能精妙安排,取得勝利;遷都大梁,發展生產,修建防禦工事,使得大梁成為當時諸侯各國中都城最繁華的城市。他在列國之中率先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成為中原霸主,贏得了短暫的和平局面。
到魏惠王統治晚期,由於錯誤安排,導致龐涓被俘,不忍受辱自殺而亡。之後在秦、齊的夾攻之下不斷慘敗,對外,魏惠王忽縱忽橫,軍事上樹敵太多,魏國國力日益衰弱。魏惠王剛愎自用,外寬內窄,好形式主義。魏國因重視人才而興,也因錯失人才而敗。孫臏乃兵聖之後,本來是留在魏國做將軍的,卻只因魏惠王聽取龐涓一人之言落得殘疾,逃到齊國;商鞅是被公叔痤推薦過來的,他不重用也不忌憚,成就了後來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富國強兵;張儀足智多謀,攪得列國不得安寧,這樣的人才也被魏惠王拱手讓人。不禁讓人想起魏惠王於齊威王會田於郊說的那段話,豈不知,他也曾擁有世上無價之寶。
不管他是早期賢明的君主,還是晚期昏庸的魏王,既不能否定他的功績,也不能忽略他的錯誤。
魏惠王死後誰繼位
魏惠王,漢族,魏氏,名瑩。公元前369年繼位,適逢魏國最鼎盛時期。早起勤於政治,將魏國實力推向頂峰,諸侯國內率先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後期由於自身性格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決策失誤導致魏國人才缺失,在後期的戰役中節節敗退,慢慢走向衰弱。
魏惠王於公元前319年逝世,享年長達82歲,很可能是中國曆代帝王中最長壽的人。
歷史上魏惠王的太子有兩位,一位是太子申,另外一位便是後來的魏襄王了。在公元前341年,魏國以太子申為上將,攻打韓國,韓國求救齊國,齊國應允救援,幫助韓國竭力攻打魏國,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的方法,率軍直攻魏國都城大梁,誘使魏國不得不班師回朝,以解韓國之困。最後魏國大敗,龐涓知道敗局以定,不甘被俘受辱,遂憤愧自殺。太子申被俘,殞命慘死,身首異處。
魏惠王死後,其子魏襄王繼位,姬姓,魏氏,名嗣。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秦國第四代國君。在魏、韓、趙、楚、燕五國聯合攻秦時,不克而返。魏襄王在位期間善用合縱連橫之術,與秦國聯合攻打過韓國、也與秦、韓、齊三國聯合大敗楚軍,但不管他如何費心籌劃,也只能保全魏國在那個諸侯割據的時代中還殘留一席之地,曾經那個在中原稱霸,各諸侯國望其項背的大梁國再也不復存在。公元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