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文化品茶方法

  自從我們的祖先發現和飲用茶葉以來,品茶方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變化過程。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綠茶飲用方法

  綠茶在中國南方地區非常流行,是人們普遍愛飲的茶類,其飲法也隨不同茶品、不同地區而異。

  高階綠茶***包括各種名茶***,一般習慣於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以顯示出茶葉的品質特色,便於觀賞。普通的眉茶、珠茶,往往採用瓷質茶杯沖泡。瓷杯保溫效能強於玻璃杯,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容易浸出,可以得到比較濃厚的茶湯。低階茶葉及綠茶末,又多用壺飲法,以便於茶湯與茶渣分離,飲用方便。

  江浙一帶,人們大多喜歡龍井、碧螺春等名茶和高階眉茶。飲用時,十分講究茶具的潔淨和用水的質量。

  烏龍茶飲用方法

  烏龍茶採製工藝有許多獨到之處,而泡飲方法更為講究。

  中國福建、廣東兩地都偏愛烏龍茶。特別是閩南人、潮汕人,在喝烏龍茶時,對茶品、茶水、茶具和沖泡技巧都十分注意。喝的大多是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等烏龍茶上品;泡茶時選用的是甘淨的溪水、泉水;茶具配套,小巧精緻,稱為「四寶」,即:玉書煨***開水壺***、潮山烘爐***火爐***、孟臣罐***茶壺***、若深甌***茅杯***。玉書煨是扁形的簿瓷壺,能容水4兩;潮山烘爐,用自鐵製成,小巧玲瓏,以硬炭作燃料,也有用甘蔗或橄欖核當作燃料的,井注意防止煙味冒入壺口;孟臣罐多出自宜興,顏色以紫為貴,容水約2兩;昔深甌是白色的小瓷杯,容水不過二三錢,多用景德鎮等地產品。飲茶時,把爐子放在牆邊,上擱玉書煨煮水,同時用清水洗滌茶具;當水汽從煨日徐徐冒出時,即用沸水燙熱孟臣罐和若深甌,再把鳥龍茶放入罐內,茶量約佔罐容量的六七成左右,衝入開水後,用壺蓋颳去面上浮沫,然後把蓋蓋上,再用開水在蓋上淋浴,並把若深甌燙熱;二三分鐘後,把茶湯均勻地傾入各個杯中,通常一壺茶分注四杯,每杯先傾一半,周而復始,逐漸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湯氣味均勻。這時,一邊慢慢品啜,一邊又把清水放入煨裡,準備沖泡第二壺茶。這種泡法,液色極濃,揭開壺蓋,只見滿壺茶葉,湯量卻很小。一隻若深甌只能容二三錢茶湯,也許不滿一口,不過此飲法可細細品嚐,回味悠長,滿口生香,此飲法亦稱功夫茶。

  品飲烏龍茶時,拿看茶杯,從鼻端慢慢移到嘴邊,乘熱聞香,細品其味。特別是武夷巖茶和鐵觀音有一種茶香,聞香時不是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由遠及近,來回往復,即覺陣陣茶香撲面而來,品飲時甘香適口,餘韻不絕。

  紅茶飲用方法

  從使用的茶具來分,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杯飲法,一種是壺飲法。一般說,各類功夫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和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各類紅碎茶及紅茶片、紅茶末等,為使沖泡過的茶葉與茶湯分離,便於飲用,習慣採用壺飲法。

  從茶湯中是否新增其他調味品來劃分,又可分為「清飲法」和「調飲法」兩種。我國絕大部份地方飲紅茶採用「請飲法」,不在茶中加添其他的調料。但在廣東,有些地方要在紅茶里加牛奶和糖,使營養更豐富,味道更好。在中國西藏、內蒙古,這種飲法更為普遍,稱之為酥油茶和奶茶。通常的飲法是:

  先將茶葉放入預先燙熱的茶壺中,衝入沸水浸泡約五分忡,然後把茶湯倒入茶杯中,衝入適量的糖、牛奶和乳酪。在茶壺中泡過一次的茶渣,一般棄去不再用。

  花茶飲用方法

  花茶,大多是選用芳香濃郁的鮮花和經過精工細制的綠茶窨制而成,茶引花香。花茶中以茉莉花茶為多,也最受人們的喜愛。泡飲花茶多用瓷杯,取一撮花茶置乾杯內,用沸水沖泡,加蓋四五分鐘後即可品飲。如飲茶人數較多,往往採用壺飲法,即將適量的花茶置於壺內,沖泡四五分鐘後,傾入茶杯或茶碗中飲用。

  花茶的飲法,與普通綠茶相仿,但需特別注意防止香氣的散失,使用的茶具、茶水要潔淨無異味,最好選用白瓷有蓋茶杯,以襯托花茶固有的湯色,保持花茶的芳香。

  白茶飲用方法

  白茶,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白茶製法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

  用白瓷茶具沏泡,可以觀賞竹鄉春天般的水色;用玻璃杯沏泡,可以盡情欣賞曼妙的茶舞;用紫砂壺沏泡,可以充分享受茶之清醇內質。

  先以沸水溫具,再置茶,量約5克。建議用下投法***先置茶,再入注水***,水溫不宜過高,以85度左右為宜。過高則茶芽易蒸熟,湯色會發黃,並且影響口感。注水以七分滿為宜,留三分人情,聞聚集之茶氣。每次續水前宜“留根”***即留有蓋過茶葉的茶水***,這樣下一巡茶仍然可以持續前一水的清雋。前道茶出水宜快,後道則可依次放慢出水時間,這樣可以儘量保持茶湯滋味的一致。聞香可分為熱、溫、冷之“三香”,茶喝完後,可以取出葉底,嗅其冷香,領略沁人冰韻。

  黑茶飲用方法

  出生及家庭背景:屬黑茶,屬雲南今普洱市,故得名。經發酵加工成:散茶和緊壓茶。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發酵轉化上分為:生茶和熟茶,生茶自然發酵,熟茶人工催熟。原料上有喬木和灌木年限上有新茶和老茶。氣質:越陳越香”被公認為是普洱茶區別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可***的古董”,不同於別的茶貴在新,普洱茶貴在“陳”往往會隨著時間逐漸升值。

  要說飲用方法就要根據不同的茶來介紹了

  1、青餅***生茶***:水溫在80--95度左右,水溫太高容易燙傷茶葉,衝出苦澀味,但有利於發散香味和茶味快速浸出。先洗茶,一般洗一到兩遍。一道茶沖泡的好不好,關鍵在洗茶這道工序,不能小看。主要決定於水溫,和沖泡時間,出湯的速度,這些最好自己感覺。切記出湯後要開啟壺蓋或碗蓋,否則容易損害其香氣和品質。每次出湯力求乾淨。

  2、熟餅:溫度相對要高一些,最好100度。其他和生茶相似。但有些熟茶不揭蓋反而更香。

  3、老茶:要求和熟茶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他沖泡時可以留些根,即每次出湯不必倒得那麼趕淨,而是留一部分。因為老茶的茶氣較弱。

  對於剛喝的朋友可能有些難懂,要記住,用心去泡會有較好的感覺。心情不同,衝出的茶的味道是有區別的哦!如果想喝到正宗的普洱、鐵觀音可以選擇琦泰茶鋪,我經常在他家買,相信你們也會喜歡哦。

  黃茶飲用方法

  在六大茶類當中,黃茶可能知者不多,現在市場上也不太容易覓得其蹤。據沈奇石教授介紹,按照鮮嫩程度不同,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最著名的黃茶品種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黃芽、溈江白毛尖、溫州黃湯、皖西黃大茶、廣東大葉青、海馬宮茶等。

  黃茶的加工方法近似於綠茶,其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均與綠茶相似,但最重要的工序在於悶黃。這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後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後以溼布蓋之,時間以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自動氧化,形成黃色,滿滿的茶壺飄香,令人心曠神怡。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湖南嶽陽洞庭的君山銀針為黃芽茶之極品,其成品茶外形茁壯挺直、重實勻齊、銀毫披露、芽身金黃光亮、內質毫香鮮嫩、湯色杏黃明淨、滋味甘醇鮮爽。

  因為黃茶是漚茶,在漚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懶動肥胖都可飲而化之。

  因為黃茶的製作工藝難於把握,悶黃程度不足,則偏於綠茶;過度則成了黑茶,因此,市場上的黃茶不常見。不過,也正是因為其較之於綠茶多了這一道悶黃工序,也使得黃茶更適宜用紫砂壺沖泡。黃茶對於紫砂的器型並不挑剔,但是水溫不宜太高,70-80度之間比較合適。如果用蓋碗沖泡,則可以欣賞到黃茶美麗的茶葉變化。以君山銀針為例,將70度左右的開水先快後慢地衝入蓋碗,以一半水為宜,稍候將水加七八分滿,加蓋使茶充分吸收水分,5分鐘後去掉蓋,茶的形態在水和熱的作用下會發生奇特的變化--茶葉會在杯中上下浮動,最終個個直立,出現罕見的“三起三落”現象。

  中華茶文化品茶知識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中國人早已視飲茶為生活的一大樂趣,從天南到地北;從城市到鄉村,或喜慶婚嫁,或探親訪友,或邀遊賞景,或相聚閒聊,或開會座談,或訪問參觀,或洽談業務,或賦詩潑墨:或研討學問,或工作家居,或飯前酒後,總少不了以茶醒腦助興、以茶消憂解困,以茶聯絡感情。飲茶使人們的主活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但是,愛喝茶並不等於會品茶,會品茶才會有飲茶是一問學問、是一種藝術的感受。魯迅先生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受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功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感覺。”魯迅說的功夫和感覺就是飲茶學問、飲茶藝術,中國茶藝是學問與藝術的結合,概括起來要求做到四要、七會: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會選擇茶、選擇水、選擇茶具、選擇環境,會煮水、泡茶、品茶。換句活說,就是要求做到茶、水、器、環境、技藝、心靈的完美統一。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絕大多數飲茶者是較難達到這種境界的。

  中國茶有紅、綠、青、黃、白、黑六大類2000多個花色品種,外形千姿百態,香氣各具特點,滋味風格回異,效能各不相同。各地區、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和對茶類、花色的需求也有根大的區別:然而不管這種差別有多大,其選擇茶葉的方法是相同的,即都離不開看外形、評內質。所謂外形是指幹茶的芽葉比例、有無鋒苗以及老嫩、鬆緊、整碎、淨雜、勻齊、光潤、鮮暗等的程度。它是茶葉品質的綜合表現。所謂內質是指香氣的高低、純雜、長短,滋昧的濃淡、強弱、鮮淳、苦澀、粗異,葉底的嫩度、色澤,淨勻度,湯色的鮮活、明亮程度,它是茶葉品質的綜合反映。條索緊、嫩度好、鋒苗多、色澤潤、香氣高、滋味醇、葉底勻、湯色清,是好茶;反之則劣。有好的鮮葉原料和精良的加工工藝技術才能製出好茶。

  有了好茶,還要有好的水質、好的器具和好的沖泡方法,才能沏出色香味俱全並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茶來。泡茶用水一般宜用軟水,如潔淨的泉水、雪水、天落水、溪水等。城市的自來水含有較多的氯離子,直接用來燒開水沏茶,會影響茶湯的色香味,故宜將自來水先在容器內貯放24小時後使用,有條件者可用淨水器。燒水宜用硬質木炭***白炭〕或電,忌用煤油、柴油、木柴等有煙氣及異雜味的燃料。沖茶水溫要適當,高檔茶水溫控制在85℃左右,中、低檔茶可用93℃一100℃水沖泡。沖泡時間與水溫有關,85℃水溫以4分鐘為佳,沸水沖泡只需二分鐘。據試驗,93℃、3分鐘可作為沖泡的最佳溫度和時間來掌握。沖泡的茶水比例要恰蘭,紅、綠、黃、白、黑類茶,每克茶用水50~60毫升;青茶每克用水22一25毫升,為便於觀賞,細嫩茶特別是毫尖茶宜用玻璃杯沏茶;其它茶應曾選紫砂茶具,次選白瓷茶具,最次是保溫杯、塑料杯、熱水瓶等茶具。沖泡時先衝入茶具容水量的三分之一,然後迅速濾去,以清除雜質汙物,接著便可將茶具衝滿,並用杯蓋或壺蓋將面上的泡沫括去,衝沏即告完成。品茶時,先聞香氣,接著是看湯色、嘗滋味、看葉底。對綠茶而言,只有香馥、色碧、味醇、韻味綿長、茶香長留齒頰、葉底勻軟看,方為上品。

  “高燈喜雨坐僧樓,共話茶杯意更幽。”飲茶是很講究環境氛圍的,有“窗謁之座幽為首”之說。若在傍山臨川、茂林修竹之中構一斗室,室內設以琴臺,掛以書畫,配以精美茶具,再擺上幾盆幽蘭或其它花卉,便是絕好的品茶環境。在這樣的環境氛圍,邀上三五知己,晶茗、賞景、賦詩,會使人產主一種恬靜愉悅、超然物外的感覺,便會進入一種“塵心洗淨興難盡,一片蟬聲樹影斜”的樂而忘歸的境界。

  飲茶是要在“品”字上下功大的。陳從周教授說:“飲茶,中國人稱之為品茗,意在品字;日本人稱茶道,貴在道字。這是真正的東方文化,飲茶是一種高度文化的表現。”我國有56個民族、品飲茶藝各不柑同,最為流行的是清飲式,如功夫茶藝,徑山茶藝、摻茶茶藝等;其次是調飲式,如擂茅茶藝、酥油茶藝、奶油茶藝等。中國茶藝博大精深、內涵極為豐富,就拿清飲式來說,品茶的真趔需從茶之品、茶之味、茶之韻、茶之德、茶之美中去體會。當您用一隻光潔晶瑩的玻璃杯泡上一杯高檔毛尖綠茶時,您可以透過清澈明亮的茶湯欣賞到杯內初如白雲翻滾、雪花自舞;繼而芽尖堅頂水面,朵朵茶芽似寶劍懸掛,如刀槍林立;稍後茶芽徐徐下降,如沉魚落雁、仙女散花,芽形水光相映成趣;最後茶芽落人杯底,如春筍出土、春蕾初綻、蘭蕙初發,一片生機勃勃氣象。杯底堆綠疊翠,杯中清湯亮麗,真是怡神說目、美不勝收!再當您揚開杯蓋,望看縷縷銀絲般升騰的熱氣,聞著如慄似蘭的清芬幽香,一種偷悅的心緒便會油然而生。

  “壺中美玉液,佳品妙真香。”茶藝的最高境界是人與景、人與物、人與天地、人與大自然的形神結合達到人、物、情、景的通靈與交融。這種通靈與交融是要以文化素養和靈感培養為基礎的。對於善飲茶者,只要呷上一口便會頓覺滿曰清香、香衝腦門,並會產生肺腑空靈的感覺:再呷一口便覺疲憊全消、神清氣爽;再饅啜細品,胸中似有一股太和之氣冉冉升起,繼而如風生兩腋而飄然欲仙,心中的塊壘愁楚便會一併失之物外,並進入道家所說的“忘我境界”。這是品茶文化的最高墳界。

  中國是茶的故國。中國茶主要生長在氣喉溫潤、土壤肥美、光照適宜、空氣清新、霧氣蒸騰的名山秀水之間。它吸天地之靈氣,收萬物之精華,在優越的生態條件下完成生長髮育和生理生化的代謝過程,使其富含近500種營養保健成分,成為人類最佳的純天然營養保健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