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氟里昂的原因

  氟利昂,又名氟里昂,名稱源於英文Freon,它是一個由美國杜邦公司註冊的製冷劑商標。在中國,氟利昂定義存在分歧,一般將其定義為飽和烴***主要指甲烷、乙烷和丙烷***的滷代物的總稱,按照此定義,氟利昂可分為CFC、HCFC、HFC等4類;有些學者將氟利昂定義為CFC製冷劑;[1] 在部分資料中氟利昂僅指二氯二氟甲烷***CCl₂F₂,即R12,CFC類的一種***。

  氟利昂在常溫下都是無色氣體或易揮發液體,無味或略有氣味,無毒或低毒,化學性質穩定。

  由於二氯二氟甲烷等CFC類製冷劑破壞大氣臭氧層,已限制使用。地球上已出現很多臭氧層空洞,有些漏洞已超過非洲面積,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CFC類氟利昂的化學性質。氟利昂的另一個危害是溫室效應。


氟里昂

  

  氟里昂在當今社會的生產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國際社會為什麼要動用如此巨大的精力淘汰氟里昂呢?河北省環保局的有關專家說,關鍵是氟里昂破壞了臭氧層。

  專家說,臭氧層存在於地球上方11到48公里的大氣平流層中,平流層中的氣體90%由臭氧O3組成,它可以有效地吸收對生物有害的太陽紫外線。如果沒有臭氧層這把地球的“保護傘”,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不僅會使人死亡,而且會消滅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因此,臭氧層是人類及地表生態系統的一道不可或缺的天然屏障,猶如給地球戴上一副無形的“太陽防護鏡”,而氟里昂卻是臭氧層的“罪惡殺手”。

  據介紹,近代工業迅猛發展,人們廣泛推廣使用了性質穩定、不易燃燒、易儲存、價格低廉的氟里昂,分別用於製冷劑、噴霧劑、發泡劑、清洗劑。氟里昂在大氣中可以存在60-130年,雖然氟里昂釋放量相對較少,但一個氯原子可破壞10萬餘個臭氧分子,從而導致平流層臭氧受到破壞,並逐漸減少。

  臭氧層被破壞以後,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危害:對人類免疫系統造成損害,使得免疫機制減退;導致白內障眼疾和面板癌發病率上升;破壞生態系統,減慢農作物的生長速度,減低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甚至會造成絕收;減少海洋生物數量,大量魚類死亡,同時可能導致生物物種變異;造成全球氣候變暖與溫室效應。同時,它還會引起新的環境問題,過量的紫外線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結果又帶來光化學大氣汙染。

  為保持臭氧層,使人類免受太陽紫外線的輻射及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聯合國1985年制訂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87年又制訂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對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提出了禁止使用的時限和要求。作為全球較大的氟里昂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已加入了上述兩個公約,1993年,國務院正式批准了《中國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國家方案》。發達國家已於1996年1月1日,全部停止氟里昂的生產和使用,1999年7月1日發展中國家開始進入履約期。

  河北是我國氟里昂消耗大省之一,其消費量約佔全國的9%左右,年消耗量在4000噸以上。按國家有關方案的規定,氟里昂的淘汰要分期分行業進行淘汰。這不僅有利於保護臭氧層,保護人類自己,也對樹立我國良好形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同時還可為消耗含氟里昂製冷劑的使用者通過節能降耗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