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講章復活的生命

  感謝我們的主,他復活了,他將更新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是平安、喜樂、行動、權柄的生命。下面由小編為你提供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一

  基督復活的生命 經文:林前16:12—34

  引言:

  上個主日,因為是聖餐主日,教會來了一位姊妹,她來成都讀書,從小信主,我要與她交通,“你信耶穌死了,而且第三天覆活了”; “我信”

  “是耶穌的身體復活嗎?” “是他的靈魂復活吧”

  這位姊妹相信耶穌復活了,當不相信耶穌的身體復活了。

  在一次受洗班課程學完以後,我們有談道,以便確認他***她***的信仰,是否清楚可以領受洗禮,有這樣一段對話

  “。。。。。。。請問你相信耶穌死了而且第三天從死裡復活了”,他回答 “相信”

  “是耶穌的身體復活了,你信嗎?” “我信”

  “他已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將來還要再來到這個世界”,“我相信”

  “信徒的身體將要像耶穌一樣從死了復活過來?”,“信徒的身體要復活嗎?”

  “你認為是什麼復活呢?”回答“是靈魂”

  她相信耶穌的復活,是身體的復活,她相信信徒也要復活,是靈魂的復活。

  哥林多前書15章都是在講復活,用使徒信經的話說就是基督“在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和“我信身體復活”。第一句話是講耶穌的身體復活,第二句話是講信徒的身體復活,第一句話講耶穌的身體已經復活,第二句話講信徒的身體在將來要復活;沒有耶穌身體的復活,就沒有將來信徒的身體復活;耶穌身體的復活是將來信徒身體復活的根基。耶穌身體復活是因,我們信徒將來身體復活死耶穌復活的果。

  一:耶穌復活的重要性***12—19***

  在希臘,羅馬的時代,猶太人是相信復活的,外邦人有些不相信復活,特別是有些希臘人,沒有身體的靈魂狀態,是他們嚮往的最大的幸福。因為它們手希臘思想的影響,認為物質是邪惡的,靈魂是聖潔的,人的不幸就是聖潔的靈魂被放在身體當中,猶如人在監牢一樣。

  福音就是宣告一個死人復活的故事,可是在哥林多教會當中還是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

  不相信死人復活的真理,這不是一件無關重要的事,而是關乎福音本質的事。不相信死人復活的事,福音就如雅各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一樣。福音沒有死人復活就如身體沒有靈魂,福音中沒有耶穌的復活,基督教就只剩下耶穌的道德了,基督教就不是一個救贖的宗教,而是一個道德的宗教。耶穌沒有復活,不論你效法耶穌活出了怎樣的道德生活,保羅說“還在罪裡”和“睡了的人都滅亡了”。這樣的資訊絕不是福音,而是喪鐘,是噩耗傳來。耶穌的復活重要,在與他的復活與我們基督徒有莫大的關係。

  二:基督復活賜下的新生命***20—28***

  基督復活與我們的關係

  【林前15:20】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基督的復活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呢?保羅說基督的復活就像是初熟的果子。在舊約聖經當中,初熟的果子是要獻給神的,【利23:10】“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賜給你們的地,收割莊稼的時候,要將初熟的莊稼一捆帶給祭司。”這一捆使所有的莊稼成聖。我們原來不屬於神,藉著基督的復活將我們帶到神裡面,我們是屬神的人了。初熟的果子,就是隻果樹上最先成熟的果子,當我們發現櫻桃樹上有一顆櫻桃紅了,成熟可以吃了,我們就知道其它的櫻桃也要紅了。耶穌復活了,祂就像最早成熟的那顆櫻桃,屬基督的人也要像基督一樣會從死裡復活。

  基督復活與亞當的死亡

  21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22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23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

  這段經文與羅馬書5章的經文使一致的,讓我讀給大家

  【羅5:15】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羅5:17】若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這一人作了王;何況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羅5:19】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

  在這樣的對比中我們發現,

  罪從一人而來,義從一人而來;死從一人而來;生命從一人而來。死從一人而來,復活從一人而來;罪和死從一人***亞當***而來,義、生命和復活從一人***基督***而來。保羅把人分為罪人和義人,死亡的人和有生命的人,在亞當裡的人和在基督裡的人。亞當不是一個個體,基督也不是一個個體,他們是人類的兩個代表。全人類都與這兩個人當中的一個有關係,亞當的犯罪,使人離開上帝的面,活在神的震怒之下,人與神的關係破壞,失去與神的交通***屬靈的死***;身體也因罪而朽壞***肉體的死***;最後因為罪而永永遠遠活在沒有神的祝福的地獄裡***永死***。信耶穌的人,被遷到神愛子的國度裡,屬靈上先復活,就是我們說的重生,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我們像耶穌從死裡復活一樣,身體活過來,並與主永遠同在。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基督裡眾人都要復活。

  基督復活與上帝的計劃

  24】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 神。25】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 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26】盡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27】因為經上說:“ 神叫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既說萬物都服了他,明顯那叫萬物服他的,不在其內了。28】萬物既服了他,那時,子也要自己服那叫萬物服他的,叫 神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

  神起初造人的時候,就是讓人成為世界的管理者,這裡的管理者就是君王,因為亞當的犯罪,人沒有成為君王,反而成了奴僕,神的計劃因為人聽從撒旦看起來好像失敗了,親愛的弟兄姊妹,神會失敗嗎?祂死不會失敗的,祂要借另一個代表成就祂的計劃,就是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透過祂的生、死與復活。基督勝過了罪,吞滅了死亡,賜下了生命。毀滅了執政的、掌權的和有能的撒旦。天父使萬有都服從基督,基督又與萬有一同服從天父,使神在萬有之上,做萬有之主。神的計劃就完成了。

  三:基督復活帶來的新生活***29—34***

  29】不然,那些為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為他們受洗呢?30】我們又因何時刻冒險呢?31】弟兄們,我在我主基督耶穌裡指著你們所誇的口極力的說,我是天天冒死。32】我若當日像尋常人在以弗所同野獸戰鬥,那於我有什麼益處呢?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33】你們不要自欺,***是敗壞善行。34】你們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因為有人不認識 神。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

  保羅從基督轉到哥林多的信徒和他自己的身上。基督的復活不單單是一個事實,它是與我們有密切聯絡的,一定在我們信的人身上帶來改變,猶如一滴墨水滴在水裡,

  保羅就活在“時刻冒險”“天天冒死”的生活中。得勝死亡的生命,是失去生命的生活;有盼望的生命,是不盼望今生的生命***天天冒死***。基督復活的生命,不是明天還會死的生命——是永生基督復活帶來的新生活,不是今天吃吃喝喝的生活。

  二

  復活的生命-主日講章

  復活是信仰的中心ncN

  復活對基督徒有多大的意義?復活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有多大的地位?復活在初期的基督徒與教會中又佔有怎樣的地位?如果我們沒有看清這一點,我們的事奉就沒有力量,我們的見證、我們的資訊,也就沒有特殊的地方。ncN

  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成為我們差傳、傳福音與宣道重要的中心點。保羅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十五14***。所以,我們的信仰與宣道,就在基督復活這件歷史事實上,建立了美好的根基。ncN

  基督的死,是一件歷史的事件,而這歷史事件,乃是在上帝永遠的旨意中已經定了。所以,基督的死不是偶然的;基督的死不是革命者的失敗,也不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更不是罪人最後的結局;基督的死,乃是吞滅死亡的死亡,而不是被死亡吞滅的死亡。基督的死,同時也解決了死亡,使它不能在死人身上作王。所以耶穌基督的死,並不是他的終點,乃是榮耀的開端。ncN

  在世界各種文化當中,有什麼復活觀呢?如果有的話,是在那一種文化中有的?與聖經中的觀念相合嗎?如果相同的話,為什麼沒有領受上帝啟示的人,他們會有這樣的觀念呢?這種觀念究竟是根據那一種潛在或原有的本性而產生的呢?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應當好好思想、好好研究。ncN

  復活觀來自盼望永生 ncN

  復活的觀念,與盼望有很大的關係。ncN

  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人懂得歷史性,這歷史性使我們知道,我們在歷史之中有超歷史的存在。如果我們沒有超歷史的存在,就不能將歷史當作課題來作為研究的物件。我們能把歷史抓來研究,將幾千年這比我們生命長几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時間放在我們手中,當作研究的物件。那麼,這歷史是比我們小還是比我們大呢?如果歷史比我們大,我們早就被歷史沖掉了。但人類只是無限長度的歷史中,一個很簡短的階段,卻產生了偉大的雄心,要分析歷史、研究歷史、掌握歷史,甚至還要改造歷史。那麼,有限的“人”的歷史性和超歷史性是什麼意義呢?聖經給了我們清楚的答案。上帝創造人的時候,乃是照他自己的形象和樣式造人,所以他把自己一些本質和影子放在人裡面。這樣,上帝所有的本性都可以在人的生命裡找到。ncN

  上帝是永恆的主、不朽的主,他把被造的永恆也放在人裡面。因此,人藉著永恆性就能研究操縱歷史,盼望可以解決歷史困難、改變歷史方向。ncN

  上帝是永遠的上帝,無限的上帝,不朽的上帝。他是創造永恆的永恆,我們的永恆是被“永恆的永恆”所創造的“被造的永恆”;上帝的永恆是無開始無結束的,我們的永恆與上帝的永恆絕不能相比。不過在我們這被造的、有上帝的形象和樣式的影子裡,卻能產生盼望。這本性產生了一個可能性,這可能性裡有盼望,所以當人與盼望連在一起時,生命就產生意義。ncN

  一個人離開了歷史,他就失去了自己的身分;離開了現在,他就失去存在的意義;離開了將來,他就是一個沒有盼望的人。所以,歷史給我們認同和地位:現今給我們奮鬥和機會:將來更給我們盼望、價值和方向。ncN

  上帝按著自己的形象、樣式造人時,就把永恆性放在人裡面。所以人不可能滿足、陶醉於現實的社會環境中,而沒有一種更高一層的盼望。ncN

  康德-德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也是整個人類歷史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在年老的時候,把整個人生用四句話表達出來,就是:我要知道我是誰,我要知道我知道什麼,我要知道我當作什麼,我要知道我有什麼盼望。ncN

  盼望什麼,便是宗教。人年老的時候,他知道一切的一切都要過去,因此在有限的世界中開始因“不可知的未來”而恐慌,這個恐慌的思想就成了存在主義最重要的名詞之一-焦慮。我這個“有”變成“無有”,“死”是一件不能拒絕的事實。我這個“存有”要面對“無有”,“無有”是什麼我不知道,這一個永遠不能解答的自我消滅問題,成了存在的最大威脅。ncN

  更高一層盼望的產生,就是基於潛在的永恆性,這盼望的最終點就是冀求生命永遠存在,也就是永生。ncN

  基督教是唯一的盼望ncN

  在基督教裡面,這一切都不成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在基督裡早就解決了。在基督裡,我們找到真正存在的根基、存在的源頭,還有存在的價值。因為基督已經復活。ncN

  復活與存在的意義如何呢?基督的復活與我們的思想形態,以及我們對存在的解釋,有非常大的關係。初期教會清楚知道,基督如果沒有復活,所傳的就是空的,所信的也是空的;但因著基督復活,所以我們就不是空的。ncN

  存在主義討論虛空,就好像虛空存在一樣,他們把虛空討論得有頭有尾,把存在討論得虛空,把虛空討論成存在;替虛空發現了存在,替存在發現了虛空。這是偉大的發現,而這是由存在的“人”所發現的。ncN

  在基督信仰裡,許多現代人所不能解答的問題、痛苦,可完全找到答案。基督教思想與信仰的廣大性、深奧性,將遠超過任何一個自以為義,或是自以為滿足的人所得著的。ncN

  如果要把基督教說成宗教,那它應是唯一的宗教。因為這個宗教有一個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本質和來源不同。基督教從上帝的啟示而來,它和從人的內心所覺悟的、片面的、錯誤的、犯罪以後所曲解的真理,是不能等量齊觀的。ncN

  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構成信仰的中心,這信仰的內容是啟示者對被啟示者啟示的。ncN

  上帝最大的應許就是叫人得永生,上帝的旨意不是要人死,人死是罪的工價,而上帝的旨意是藉著基督叫人得著永生。ncN

  盼望永生是由永恆性產生出來,盼望從能壞的、有限的,進入無限的、永恆的、不朽的裡面。盼望的終極就是永遠的存在,而這永遠的存在用另外一句話來說,就是復活。如果死是一件不能推卸、不能抗拒的事實,那麼復活就是一種超越一切有限的永遠表達。ncN

  文化上的復活觀ncN

  不朽性、永恆性、盼望、復活,這些觀念存在於什麼文化中?中國、印度、希臘、米索波大米亞文化有沒有復活的觀念?如果有,是否早就被曲解變相了。六道輪迴的思想,藉著再投胎,充份表達了人們對於生命長存不滅的需求,這個思想,也就是東方印度的佛教:在西方,蘇格拉底提到靈魂的存在,但他沒有提到投胎再世。柏拉圖在他的思想裡,提到了另外一個字,就是“解脫”。我們要怎樣才能從這個有限的世界中得到解脫呢?這實在是宗教與哲學中最深一層的需求。ncN

  人們的宗教性和永恆性連在一起,宗教性和盼望不能分開,而盼望的表達只有藉著復活,無論是曲解、或是正解。大凡比較接近聖經思想、沒有六道輪迴觀念,比較原本的、完整的、清晰的思想,都屬於正解,我所認識的埃及思想是一例。ncN

  埃及人用各樣香料、各樣最貴重的東西把死人包起來,做成木乃伊,因為相信死不是結束。ncN

  超越文化的復活觀ncN

  上帝許可在最近這兩百年間,讓這麼多的思想形態在思想界衝擊,形成了東西方百花齊放的現象,有一個意義,就是:我們的時間到了,我們可以更客觀地、更準確地、更清楚地去分析各樣人間偉大的認識論,藉著聖經永遠不變的真理,將可找出他們的毛病和缺點。ncN

  前幾年一位天主教的神學家寫了一本書,叫《上帝存在嗎?》。這本書提到,我們已經來到一個可以更公正、更瞭解、更有足夠的力量來批判世界一切思想的世代。ncN

  埃及人的思想比較接近聖經,但也不全然正確。我們對於人死而復活的盼望早於約伯記,也早於整個聖經的寫作年代。摩西寫五經的時候,復活的觀念已經在埃及存在了,這樣是否顯示聖經抄襲了文化?ncN

  “上帝”這個字在基督教還沒有傳到中國以前,中國人已經使用了。那麼是不是表示中國人認識上帝比基督教傳人更早?宋朝的程子說:“按其形體而言,謂之天;按其主宰而言,謂之帝。非有二也。”按形體而言,天上那掌握的主宰者,是上帝,所以非有二,是一位。雖然位格的解釋不清楚,但當我們翻譯中文聖經時,就用了“上帝”這個名詞,這是否也表示聖經受它的影響?答案是否定的。ncN

  上帝許可寫聖經的人用當時人所用的名詞,但背後所含的意義卻絕對不相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聖經裡的“上帝”和孔子思想裡的“上帝”有不同的份量和本質;照樣地,摩西所提到的復活觀念,和埃及所提到的復活觀念,也是不一樣。ncN

  埃及人所提到的復活,指的是人經過幾千年以後復活;但聖經所提到的是即刻性的復活。ncN

  如果摩西有復活的觀念,為什麼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還為復活的事爭執不休?因為法利賽人找到復活的觀念,不是從摩西五經,而是從聖經其他卷書,特別是先知書;而撒都該人從摩西五經里根本看不出有復活的觀念,所以他們否認人復活的說法。ncN

  亞伯拉罕的信仰ncN

  亞伯拉罕所信的上帝,是使死人復活,使無變有的上帝。第一,他叫死人復活,因他有復活的大能,能救人脫離罪與死的朽壞性捆綁,把人從朽壞中救到不朽中;第二,使無變有拉丁文的意思,是從沒有中產生出來,這是上帝的創造工作。ncN

  在上帝的創造以及救贖當中,亞伯拉罕將救贖放在首位。亞伯拉罕知道上帝是叫死人復活的上帝。亞伯拉罕相信,即使他殺了以撒,上帝卻能叫他復活。上帝能叫以撒從無變有,又能叫他從死裡復活,這樣的信念在希伯來書的信仰裡,成為一個力量。ncN

  希伯來信仰與希臘信仰最大的不同,便是希伯來信仰著重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和從其中所得到的生命力,驚奇、領受、覺悟、交通;而希臘信仰及整個文化基礎,都是在探求、追求、瞭解、分析、推敲。這實在是人本和神本不同出發點形成的兩種不同的文化,這兩文化奠定西方文化的基礎。ncN

  亞伯拉罕不需要從埃及借復活的觀念,他有極大的信心,能把從上帝而來的啟示,一字未改、一字未減地吞下去,成了自己生命的力量。所以亞伯拉罕的復活觀念,是直接從上帝來的。ncN

  除此以外,在舊約裡還有什麼復活的觀念呢?約伯記十九章二十五節:“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肉身腐朽後,怎樣得在肉身之中見他呢?這是對復活有絕對把握的信仰。ncN

  在上帝的啟示裡,他把這個偉大的信仰給了人類。在最早的兩卷書,也就是創世記與約伯記裡,上帝在信仰的中心點裡已經奠定了復活的觀念。因此,當眾先知把復活的觀念更清楚地表達出來時,亦只不過是這些的註腳罷了,可見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和約伯所領受的啟示,都是高過所有的文化。ncN

  盼望與應許ncN

  我們可以來看聖經裡的許多應許。ncN

  從人產生的是盼望;從上帝來的是應許。當我們一說:“我希望”時,上帝便說:“我給你。”他一應許,我們便少了許多眼淚。上帝的應許是解決人盼望的真正力量。當上帝將應許賜下來的時候,我們的盼望便有了依靠,也有了保證。信與盼望連在一起,因為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一個人有信仰,信仰就使他產生盼望,而盼望就是從信仰產生出來。ncN

  信仰是根據上帝的應許,為這緣故,基督教所給人信仰的力量是大得不得了的,超過所有的文化給人的盼望。人往往在文化中摸索、盼望,期待抓到一些東西,但在上帝的道中卻不必如此。ncN

  在上帝的道中,只有“是的”。上帝的應許,在基督裡都是阿們,都是真實,不是影子,不是映像。上帝不是人理性的產品,人的理性才是上帝的產品。ncN

  上帝是真理的本身,他把真正的、永遠不變的真理,藉著啟示成為人生命的內容,這個內容裡應許了人要復活。ncN

  聖經一共有十次記載復活的事情,以利亞復活了一個人,耶穌基督復活了三個人,彼得復活了一個人,保羅復活了一個人,在啟示錄中也提到了另外兩個見證人的復活,以及耶穌基督自己的復活,總共是十個。ncN

  這些復活的事情未曾產生以前,亞伯拉罕已經信上帝是叫死人復活的,這樣的信仰使他有足夠的資格稱為信心之父。現在,上帝要把他的能力,就是他的工作能力,使死人復活的能力,讓以利亞表現出來,因此預言也就從以利亞開始。ncN

  以利亞面對著那個童子,口對口,鼻對鼻,向耶和華禱告,那個人便復活了,這是所有的經典,世界的宗教中所沒有的事。ncN

  復活帶來永生盼望ncN

  除了基督以外,歷史中沒有一個人曾叫三個人復活,他說:“拉撒路,出來!”那已死的人就出來了!ncN

  耶穌基督是復活的源頭,是生命的本身,生命在他裡面。約翰福音五章二十六節:“因為父怎樣在自己有生命,就賜給他兒子也照樣在自己有生命。”可見,上帝是永在的,是自存、自足、自由,不需要依靠別的存在而存在的神。基督的生命也是這樣,所以他說:我是生命,我是復活,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耶穌基督成了人間真正的成全,因此,所有的盼望都停止了,而真正表現生命的新啟示也由此產生。ncN

  田立克說:“基督來到世界,乃是終止所有宗教的啟示。”耶穌基督是上帝對人最奇妙的啟示,這個啟示結束了所有宗教的一切的掙扎,使得所有在宗教裡面掙扎、盼望、摸索的人,都可以在基督裡找到答案、找到實體、找到應許。每一個人都可以到耶穌基督面前,得到真正的、具體的、生命的供結。ncN

  文化需要重生ncN

  這一位從死裡復活的基督,在沒有復活以前,曾經叫三個人從死裡復活,這點,本當足以使猶太人敬拜他才對,奇怪的是,基督叫第三個人從死裡復活時,猶太人不但不因這一件事而屈服在真理之下,反倒因耶穌基督叫拉撒路復活而起了殺機。ncN

  我個人認為,把耶穌殺死,是人類歷史中最大膽的行動。最大的冒險家,不是爬上埃佛勒斯山峰的,也不是登上月球的太空人,乃是殺死耶穌的人!為什麼?因為明明看見拉撒路出來,這樣的事不但不能使他們俯伏下來敬拜耶穌,反倒產生一種完全不同的觀念。這豈不表示,若沒有被真理的聖靈重生,人的文化與宗教也只不過是把人的心靈帶到更瞎的地步罷了!ncN

  “文化需要重生”,如果文化沒有被上帝的道重生,重新指定方向的話,那就沒有根,也沒有方向。無論再怎麼深奧、偉大、悠久的文化,若沒有被上帝的道重生,都還是屬於沒有根的文化。ncN

  我們從有猶太曆史、有猶太人啟示傳統的法利賽人身上,就可以看見,他們雖然親眼看見耶穌叫人從死裡復活,不但不尊敬他、不敬拜他,反倒動了殺機,要把這位基督釘在十字架上。ncN

  基督至終得勝ncN

  我們實在無法想像,耶穌基督-一個叫人復活的人,自己卻願意死。他的死是六大力量暫時得勝:ncN

  一、政治力量的得勝。ncN

  二、軍事力量的得勝。ncN

  三、宗教力量的得勝。ncN

  四、法律力量的得勝。ncN

  五、自然權勢的得勝。ncN

  六、群眾力量的得勝。ncN

  基督在這六大極勢之下,好像暫時失勢,被死亡吞滅。在政治家的判斷之下,彼拉多定了他的死;在軍事護衛之下,他被關在墳墓裡;在披上宗教外衣毒計,和律法師的控告之下,他上了法庭;在不公正的法律之下,他被判死罪:在自然力之下,他好像死了、埋葬了,大石頭也堵住他的墳墓;在群眾大聲呼喊之下,強權更遮蓋了真理,也遮蓋了整個世界,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ncN

  在這樣的階段,基督教偉大的教義和道德規範似乎蕩然無存。ncN

  所以可以想像在耶穌基督死後和復活之前那幾天,對於跟隨耶穌的人來說,是蒙上怎樣的羞辱,他們整個的信仰面臨多大的崩潰!他們這時候,不但不能在那些虛假的宗教和文化人面前,維持人權和威嚴,甚至連面對那些最低階、最沒有文化、最野蠻的人,也沒有勇氣。ncN

  世界歷史最大的改變,就是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以及門徒受了聖靈。因此,門徒對於復活的瞭解,就成了信仰和生命的一部分,連帶他們見證的力量,也完全改變了。過去他們曾對這位主誤解,沒有真正認識他是誰,但至終,他們發現,跟隨這一位主絕對沒錯。ncN

  發揚基督精神ncN

  這位復活的主,不但得勝了軍事、得勝了法律、得勝了政治、得勝了自然、得勝了群眾,也得勝了羅馬帝國,最偉大的帝國在他復活的大能下黯然失色;不但如此,他的復活也使得下列三件事黯然失色。ncN

  一、罪的權柄。ncN

  二、死的權柄。ncN

  三、魔鬼黑暗的權勢。ncN

  由此可知,不但是自然界的,甚至超自然界的信仰力量我們都得到了,因此,在天地之間,我們更應當有生之勇氣,可以面對永恆、面對一切的限制、面對死亡對生命的威脅,以及一切的焦慮,因為復活的主就在我們的身旁。ncN

  這世界是主的,因此我們不必怕文化上的各樣東西,也不必怕政治上的各樣東西。如果可能,我們應進到政治界,像但以理坐在高位,以基督的精神影響政治;如果可能,我們應進到文化界,在文化界坐高位,以基督的精神去影響它;如果可能,我們應以基督的真理,秉公行義,去影響這個世界,以復活的精神進入世界,作世界的光!ncN

  求主幫助我們,給我們復活主的能力來裝備自己,以偉大的宇宙觀、基督教的精神,遵行主給我們的託付,把福音和神的道傳楊開來。

  三

  講章 活出復活的生命

  經文:雅各書2:14-26

  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讓所有信靠他的人堅定了信心,同時明白了一個真理,基督徒要活出信仰必須信心與行為相一致。

  雅各書2章14-26節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經文。它主要論述基督徒如何處理信心和行為的關係。這段經文最後的結論是,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這裡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基督徒如何處理信心與行為的關係,如何活出復活的生命?作為基督徒首先要有信心,相信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他有永生之道;但如果只有信心沒有行為,這樣的信心是死的。那麼我們如何做一個行為與信心相稱的基督徒呢?

  基督徒要信靠神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儘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路10∶25-28***基督徒信心的來源是從神的道而來的,從神的話裡面得到應許和能力。我們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如果我們有信心,可以讓泰山移動。正如馬太福音21章21節所說,在神凡事都能。信心就像一粒最小的芥菜種,但它能成就驚天動地的大事。信心是經得起考驗的。有時是經過千錘百煉而得以存在的,一種在各種遭遇艱辛、危險、挫折、煩惱和痛苦中而存得住的信心。信心不是單憑眼見或只憑感覺幻想而已。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5∶7***。

  基督徒的信心在於信靠神,並不是建立在其他的事和人上面,而是經歷到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的屬靈經歷中。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有盼望,有確據的信心是活的信心,有果效的信心。基督教的信仰,不是理論,不是感覺,不是精神寄託,也不是哲學思想,而是生命、愛和真理。信服福音有新的生命,正如加拉太書2章20節所說:“我已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哥林多後書5章17節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基督徒的信心在於信靠神,主要表現在:

  1、相信神的人可以得到永遠的生命***約壹5∶13***。

  2、只有有信心的人,才能得到神的喜悅。人只有信,才能得到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

  3、無論作什麼,基督徒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

  基督徒要活出信仰

  基督徒的信心很重要,但有信心沒有行為,這樣的信心即使有也是死的。有信心加上行為才是完全的。雅各書2章24節明確地告訴說: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

  1、首先看我們的信心始祖亞伯拉罕,當他在吾珥老家安度舒適***的生活的時候,神揀選他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到迦南地去。神揀選他去迦南地,要他在那裡建立一個只敬拜耶和華獨一真神的民族。亞伯拉罕接受神的揀選就遵命起行 ***創12∶***。亞伯拉罕從一個當時十分文明和富足的吾珥城遷移到落後的迦南地過寄居的遊牧生活,這是一般人所難以接受的。可他憑著信心順服了神的旨意,我們實實在在看到他不僅有信心,也有順服的行為。

  2、相信神的應許和盼望。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有的神。亞伯拉罕在他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但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並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堅固,將榮耀歸於神,且滿心相信,神應許的必能成就***羅4∶17-21***。因此耶和華成全了他,使他晚年喜得貴子以撒。基督徒明白了神的旨意後,要以行為顯明自己的信心,等候神旨意的成全。

  3、亞伯拉罕老年獻子的事件,真是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他信心與行為合一的見證,他是蒙神所祝福的。

  著名神學家A.W.Tozer說:“禱告不能代替順服,順服不能代替行動,惟有真正的行為,才能體會神的心意。”我們可從約翰福音3章16節中,看到神愛世人的行動,也是耶穌基督順服神的行動,惟有信心與順服的行動,才能真正帶出福音的果效。在去年抗擊“非典”的生死之戰中,許多基督徒的醫護人員和廣大人民站在鬥爭的第一線,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全,救死扶傷,榮神益人,為主作了美好的見證。感謝神的是,在抗災抗洪的前線,在修路建橋的隊伍中,在扶貧幫困的活動中,越來越多的基督徒參與其中,他們用基督徒的信心和行為奏響了一曲又一曲優美動人的樂章。主耶穌基督一貫強調基督徒信與行一致的重要性,這說明基督教的信仰從不是一個“因信廢行”的信仰,而是一個強調信心與行為統一的信仰。主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最後一段所說的話,讓我們記憶猶新:“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建在磐石上”***太7∶24***。當律法師來試探耶穌,問應作什麼才可承受永生?耶穌告訴他去“行”,他在律法書中所教導的:愛神,愛鄰居,就必得永生***路10∶25-37***。耶穌昇天之前給門徒的大使命,特別強調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28∶18-20***可見行道在我們屬靈的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

  對基督徒來說,信仰與生活的結合十分重要。基督徒如光有信心沒有行為,這種信心是死的;如我們只有行為,沒有信心,那我們無法從神那裡得到永生之道的力量和源泉。這裡經文中用亞伯拉罕將其子以撒獻在祭壇上為例,說明信心與行為是不能脫離的,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能得以成全。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聽道和行道的關係。主耶穌教導我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自己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檢視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5***。羅馬書的“因信稱義”***羅5∶1***與雅各書的“因行稱義”***雅2∶21,24***,並不矛盾,因為信心與行為並行,而且因著行為才得成全***雅2∶22***。信心與行為不矛盾,它們是平衡的,相輔相成的,又是缺一不可的。因為信仰在我們的生命中是不能單獨存在的,活的信仰必定與我們的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連線,影響我們的思想、生活和言行。作為基督徒我們不能單單滿足於讀經、禱告,我們要將我們的信仰活出來,將基督的愛灑向人間。不僅要彼此相愛,且要愛周圍的人,在世上作光作鹽。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2∶26***。身體不能沒有靈魂,身體必須要有靈魂才能繼續活下去,才是正常的人,信心加上行為才是完全的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蒙福的基督徒。我們不能忽略行為與信心的平衡,我們知道外在工作的果效,乃是起源於內在的生命屬靈美好的素質。信心加上行為才是完全的,因此基督徒的美好的品格、屬靈的生命、各樣的學識、豐富的恩賜、信望愛平衡的信仰生活與見證,都是通過信仰和行為結合和統一彰顯出來。

  基督教倫理學和實踐論是基督徒的信仰與道德生活的行為準則。信心與行為、信仰與生活、生命與人生、內在與外表的均衡相互合一,是基督徒靈脩生活中很重要的功課。我們要認真學習神藉著聖經在今天要向我們所說的話,追求屬靈的長進,學會完全地信靠,在神眼中看為美好的事,我們要盡力去行。願我們每一位屬神的兒女都能效法主耶穌基督的樣式,成為信心與行為相稱的新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