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諾貝爾獎閱讀答案
魯迅無緣獲諾貝爾文學獎,有個人原因,也有環境原因。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魯迅與諾貝爾獎》閱讀材料
曾經有人將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推到了魯迅面前,但是魯迅認為這於他是極不合適的。有人把他的辭避看作偉大的謙虛,這只是中國式的迂腐之見。好在魯迅自己是公正而且清醒的。
現代化已經成了幾乎一切民族的文化目標,而且成了除中國以外其他幾乎一切民族的價值標準。現代化作為一個過程,是從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的。把魯迅放到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中去考察,不難看出,魯迅沒有為現代化文化提供任何文化建樹。無論是他的醫術,還是他 的文學觀念;無論是他的人道思想,摩羅精神,人和非人的意識,還是他的進化論,階級觀,乃至於他的髮式,他的西裝,他的見了友人握握手的習俗,全都是從西方來的。他區別於其他中國思想家的根本之處,就在於他的精神是完全現代化的即西化的。可是,這些東西在西方是什麼呢?是普遍的社會現象,是滲透到一切生活領域中的文化精神,是內化到了 每一個大人小孩頭腦中的內在素質,或者換一個角度說,是從西方人的生活中和心靈中培育生長起來的果實。魯迅只是虛心地學習了那一切,而且視若珍寶,用來對中國文化作最有力的批判。在世界思想史上,他無法成為發明者、創造者,而只是一個運用者、操作者。而且他剛領略到西方文化的要旨,就一直忙於運用和操作,無暇去做更具體更學科化的研究。站在這樣的文化水準上,又身處連運用者、操作者都寥寥無幾的社會之中,要他拿出堪與西方大師相媲美的文學成績,是不現實的。這裡就不說魯迅的具體作品吧,說多了會觸傷自稱是魯迅的捍衛者的人們的感情,也許還會觸傷民族自尊心,據說這種自尊心是很高尚的。
要說思想的犀利猛鷙,《墳》可以作證;要說觀察的深刻,《吶喊》、《彷徨》可以作證;要說表現力,《野草》可以作證;要說文體的智慧,全部雜文可以作證。而他的整個靈魂,表現出對於人類苦難的豐富感悟和深廣同情。他的戰鬥的一生,更證明著他是個十分堅強十分徹底的人。也就是說,就個人素質而言,他應該可以成為世界意義上的優秀思想家、優秀文學家。而他終於沒有成為,原因乃在於他的民族。
中國人總是用裹腳布的眼光來看待西方的領帶。當西方人向一個又一個新的文化高度艱苦跋涉時,我們卻盤腳坐在圓明園的廢墟上,看著他們努力扭動的屁股發出下流的嘲笑。魯迅先生是個真誠的人,他以強大的生命意志和向善之心,向西方人的隊伍急追而去。當他氣喘吁吁趕到那個隊伍中時,他的第一發現就是自己是個侏儒。在他所尊敬的盧梭們、達爾文們、馬克思們和托爾斯泰們面前,他的確是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和自慚形穢的侏儒。歷史竟然以這樣叫人不寒而慄的結論,來回報魯迅的艱辛努力。一次又一次,永遠是這樣。直到我們這一代,還只能是這樣。
一個人可以憑著自己的人格成為崇高的人,而要成為對人類有所貢獻的文化巨人,卻必須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我這裡不光是指該民族的文化傳統,更指該民族正在運動著的現實的文化實踐***盧梭正是通過法國的思想啟蒙運動走向世界的***。作為自由意志的魯迅,是人類史上屈指可數的最光輝的形象之一,他可以毫無愧色地步入盧梭、拜倫、托爾斯泰、尼采們的佇列。可是他們走近人類文明的貢壇時,只有魯迅兩手空空,好像一個誤入祝壽宴席的窮人,懺悔般地自言自語:我一無所有,我一無所有。當他的同胞捧來幾本舊書向他打手勢時,他終於無限羞愧地流出了眼淚。我也像魯迅一樣流著眼淚,因為我與他一樣清楚,作為文化人,他只是一個向中國人傳播火種的轉運者或翻譯者。中國秦漢以後,每一個文化人都是註釋家。近代以來,國粹派仍在搖頭晃腦地忙於註釋,反傳統的人們則都成了翻譯家。與別人不同的是,魯迅在這種比創造更為艱難的翻譯中,把自己磨礪成了一個無從翻譯的靈魂。西方人永遠不會懂得魯迅,甚至沒有這個必要。他們只需尊崇原作者即創造者。如果要他們把魯迅迎到盧梭紀念館或諾貝爾紀念館中奉為神明,當然不合適。中國人一直懷著這種奢望,久久不肯破滅,只能說明中國人連翻譯家的東西都還遠遠沒有讀懂,也就是對於自身還完全無知。現在更有許多人叫嚷著責怪諾貝爾的同胞將我們遺忘了,不惜操起為中國人所不習慣的簽名活動,舉薦東方巨人,甚至恨不得從長城上拆下幾塊破磚,去換個諾貝爾桂冠,來為這個文明古國裝點門面。這除了無知以外,還多了一點無恥。我還為他們羞恥呢。
不知羞恥的人們啊,我們來反思一下吧。在這個世界走向現代化的程序中,中國除了被迫貢獻了許多白銀和死屍以外,其他還貢獻過什麼呢?魯迅的貧乏乃是他的民族的貧乏。
對於一個巨人來說,諾貝爾獎能算什麼,得上一百回,也不過分。可是,魯迅在經過了比西方任何文化巨人都艱苦一百倍的奮鬥,站到了一個巨大民族的制高點上以後,當他面對這麼一項雖然高貴卻又平常的文學榮譽時,他竟然只能裝作漫不經心的樣子,輕輕地說:我不配。這是多麼殘酷的清醒。
《魯迅與諾貝爾獎》閱讀題目
1.第三段末尾說,魯迅“應該可以成為世界意義上的優秀思想家、優秀文學家。而他終於沒有成為,原因乃在於他的民族”。這句話怎麼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開頭說,“中國人總是用裹腳布的眼光來看待西方的領帶”,這句話怎樣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說,“要成為對人類有所貢獻的文化巨人,卻必須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這裡的“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主要指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全文看,作者認為魯迅無緣獲諾貝爾文學獎,有哪幾方面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魯迅與諾貝爾獎》閱讀答案
1.魯迅思想犀利。觀察深刻,作品溢滿個人睿智,極富表現力,而且還閃爍著對人類苦難的豐富感悟和同情,戰鬥堅決而徹底——從個人思想素質和文學素質上說,他“應該可以成為世界意義上的優秀思想家、優秀文學家”。但魯迅的“現代化”的思想只是對西方人現代思想的學習和借鑑,他無法成為一個發明者、創造者,因為他沒有可以仰仗的具有時代高度的民族文化力量,從而也就沒有與西方大師相比的文學成就,所以他“終於沒有成為世界意義上的優秀思想家、優秀文學家”。
2.由於民族的落伍,中國人總以滯後於時代的眼光去認識和理解西方的文明,這必然流於鄙夷不屑、抱殘守缺、夜郎自大的淺薄。
3.主要指“該民族正在運動著的現實的文化實踐”。
4.有兩方面的原因:個人原因和環境原因,個人原因:“他剛領略到西方文化的要旨,就一直忙於運用和操作,無暇去做更具體更學科化的研究”,“站在這樣的文化水準上”,他拿不出堪與西方大師相媲美的文學成績。環境原因:沒有可以仰仗的本民族正在運動著的現實的文化實踐。***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