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運動養生
傳統養生萌芽於商周時期,在發展過程中受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滲透,充實和完善,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特徵。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的方法
中醫學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鍛鍊身體,可達到舒筋活骨,調節氣息,寧心神,通經絡,益臟腑,調氣血,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目的。太極拳
古代醫學家根據太極圖說的原理,根據圓柔連貫、陰陽結合的原則,採用內功與外功相結合,使呼吸、意念和運動三者和諧統一,創造了剛柔相濟、動靜結合的太極拳。其流派眾多,主要有陳、楊、吳、武、張等五大流派。
練習太極拳時應注意心靜體鬆,自然呼吸,氣沉丹田,掌握呼吸節奏和動作協調。呼吸要慢,慢慢地用鼻吸氣後徐徐吐氣;動作要和緩、輕靈、沉著、連貫,打起太極拳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輕鬆自然,舒展柔和。長期練習太極拳,既可強身保健,又可防治許多慢性疾病,是抗衰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初學太極拳者可到各地太極拳輔導站參加練習,也可在公園、廣場跟已會打太極拳的人一起練,每天1-2次,每次5-8分鐘。有肺、腎、肝、胃急性炎症者應暫停練習。咽津
咽津,是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之一,此法亦稱“赤龍攪水”,即閉合口脣,將舌頭伸出齒外脣內,上下左右攪動,令津液盈滿口腔,然後鼓漱6-9次嚥下。也可用舌舐上顎,意想肚臍,待口內充滿津液,再緩緩嚥下。總之,可動用多種方法使口腔唾液增多,並將唾液緩緩地、一口一口地咽入腹中,咽時有聲音效果更好。一般每次1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古人稱唾液為“玉泉”、“津液”、“甘露”、“華池水”,可見中醫學對唾液早就十分重視。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晚年頗留意養生之道,經常做咽津鍛鍊。《紅爐點雪》雲:“津既嚥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柱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而日本一醫學教授經多次實驗發現,唾液具有使致癌物質轉變為無害物質的特殊功能。閩南人有一句諺語“一口唾液,四兩福”,學會將唾液及時嚥下,對健康長壽是十分有益的。
八段錦
八段錦是古代傳統功法之一,能使軀體四肢的運動與調心、調息相結合,具有動作簡單易行,效果顯著的特點。自隋、唐以來,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八段錦養生運動是夏季一種不錯的養生方法。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八段錦的功效和練習方法。
八段錦的運動量不大,但作用卻是多方面的。雖四季均可練,但尤其適合夏季練習。很多人在小滿前後會強烈感覺到氣溫的升高,可能會產生心煩易燥、不思飲、無胃口等“苦夏”的症狀。而練八段錦不會多汗,能使心情平靜,有降溫的作用。
現代研究表明,這套功法能改善體液、調節系統分泌的機能,加強血液迴圈,對腹有良好的按摩作用,能糾正肌體異常反應,所以對許多疾病具有預防和康復作用。
1、兩手託天理三焦
兩足平開同肩寬,鬆靜自然,寧神調息,舌抵上顎,氣沉丹田,鼻吸口呼。
兩手由小腹向前伸臂,手心向下向外劃弧,順勢轉手向上,雙手十指交叉於小腹前,隨吸氣,緩緩屈肘沿靜脈上託,當雙臂抬至肩、肘、腕相平時,翻掌上託於頭頂,雙臂伸直,仰頭直視手背,稍停片刻。
隨呼氣鬆開交叉的雙手,自體側向下劃弧,慢慢落於小腹前,仍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恢復如起勢。稍停片刻,再如前反覆練6~8次。
2、左右開弓似射鵰
鬆靜站立同前,左足向左橫跨一步,雙腿屈膝下蹲成馬步站樁,兩膝做內扣勁,兩足做下蹬勁,臀髖呈下坐勁,如騎馬背上,兩手空握拳,屈肘放於兩側髖部,距髖約一拳左右。
隨吸氣,兩手向前抬起平胸,左臂彎曲為“弓手”,向左拉至極點,如拉緊千斤硬弓,開弓如滿月;同時,右手向右伸出為“箭手”,手指做劍訣***即食、中二指併攏伸直,其餘三指環曲捏攏***順勢轉頭向右,通過劍指,凝視遠方,意如弓箭待機而發。
稍停片刻,隨呼氣將兩腿伸直,順勢兩手向下劃弧;收回於胸前,再向上向兩側劃弧,緩緩下落於兩髖外側,同時收回左腿,還原為站式。再換右足向右橫跨,重複如上動作。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
3、調理脾胃單舉手
鬆靜站立如前,兩臂下垂,掌心下按,手指向前,成下按式站樁。兩手同時向前向內劃弧,順勢翻掌向上,指尖相對,在小腹前如提槍式站樁。
隨吸氣,翻掌,掌心向下,左手自左前方緩緩上舉,手心上託;指尖向右,至頭上左方將臂伸直;同時,右手下按,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上下二手做爭力勁,稍停片刻。
隨呼氣,左手自左上方緩緩下落,右手順勢向上,雙手翻掌,手心向上,相接於小腹前,如起勢。如此左右交換,反覆做6~8次。
4、五勞七傷往後瞧
鬆靜站立如前,先將左手勞宮穴貼在小腹下丹田處,右手貼左手背上***女性相反***,配合順腹式呼吸,吸氣使小腹充滿,隨呼氣,轉頭向左肩背後望去,想象內視左足心湧泉穴,並以意領氣至左足心。
稍停片刻,再吸氣,同時將頭轉向正面,並以意領氣,從足心經大腿後面上升到尾聞,再到“命門”穴。
隨呼氣.再轉頭向右肩背後望去。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
5、搖頭擺尾去心火
鬆靜站立如前,左足向左橫開一步成馬步,體正目平,兩手反按膝上部,指向內,臂肘做外撐勁。
呼氣,以意領氣由下丹田至足心,意守湧泉穴;吸氣,同時以腰為軸,將軀幹搖轉至左前方,頭與左膝呈一垂線,臀部向右下方做撐勁,目視右足尖,右臂繃直,左臂彎曲,以助搖擺。
稍停片刻即呼氣,意念同上,同時向反方向搖擺,過正中線時開始吸氣,動作同上。如此左右搖擺6~8次。
6、兩手攀足固腰腎
鬆靜站立,兩腿繃直,兩手叉腰,四指向後託腎俞穴;先吸氣,同時上身後仰,然後呼氣,同時上體前俯。
兩手順勢沿膀胱經下摩至足跟,再向前攀足尖,卷守湧泉穴;稍停後緩緩直腰,手提至腰兩側叉腰,以意引氣至腰,意守命門穴。如此反覆6~8次。
7、攢拳怒目增氣力
鬆靜站立,吸氣,左足橫出變馬步,兩手提至腰間半握拳,拳心向上,兩拳相距三拳左右,兩手環抱如半月狀,意守丹田或命門穴。
隨呼氣,將左拳向左前擊出,順勢頭稍向左轉,過左拳瞪虎視遠方,右拳同時向後拉,使左右臂爭力,稍停片刻。
兩拳同時收回原位,鬆開虛拳,向上劃弧經兩側緩緩下落.收引左足還原為站式。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
8、背後七顛百病消
鬆靜站立,膝直足並,兩臂自然下垂,肘臂稍做外撐,意守丹田。
隨吸氣,平掌下按,足跟上提,同時,意念頭向上虛頂,氣貼於背;隨呼氣,足跟下落著地.手掌下垂,全身放鬆。如此反覆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