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圓弧理念

  圓在太極拳功法理念中具有重要的含義,涵蓋的內容也十分豐富,既有行拳中定型時所要求的圓,我們把它形象地稱為“定圓”;又有行拳過程中所要求的、由運動的軌跡形成的“動圓”;還有由內意、內勁在體內行走時產生的、看不見、摸不著,但能體會的到的圓、“內圓”;以及因動作產生的動勢所形成的向心圓和離心圓等等。總之,太極拳的行拳過程中就是要求時時是圓,處處得圓,裡裡外外都是圓圈圈。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一、太極拳定勢成圓的要求。

  定勢成圓指行拳過程中前動已盡、後動未起時的形態造型。此時,要求身體各個部位的連線都要儘可能圓潤和諧,圓弧的曲率程度、也就是彎曲度要相宜適當,符合整體成圓的要求,既不可過大、過直,又不可過於彎曲狹小,造成拳架的渙散凌亂或凹癟侷促。定勢時,軀幹四肢的上下左右都要注意保持弧度的準確。上肢及軀幹部位需要注意的是,與軀幹連線的肩部不可聳起、也不能前凸,不能因沒有合理的圓弧而造成折角、僵角;肘關節部不可翻起或外凸;腕關節不可鬆懈疲沓;手指不可僵硬、也不要出現過分疲沓的懈腕或蘭花指;腋下要保持適度的空虛。總之要求做到:“肩部鬆沉、肘要墜沉、臂要撐沉;胸要微含、項要輕豎、顎要內收、百會上頂、上下氣道貫通拉直”,上下左右、八面支撐。下肢部位,合理適度的圓襠最為重要。膝蓋的彎曲一定要和腳尖的方向相一致。胯根處要注意保持摺疊裡合,胯骨下落且前送,尾閭上勾使小腹向上托起。胸部內含,氣聚神斂,背部拔起,兩肩胛骨向外張開,整個人體猶如氣球般具有膨脹感。

  二、定勢成圓的意義。

  定勢成圓為何要有這麼多的講究?說到底,是為了能伸筋拔骨、舒暢經絡,以便鬅鬆肢體、修成太極身。什麼叫修成太極身,這個題目太大,一時半會兒說不清,簡而言之,我們練拳時首先要求做到的就是放鬆肢體,而要放鬆肢體就要能夠將身體各處的關節拉開。然後在意念的引導下,使放鬆了的肢體得以反覆不斷地擰來攪去,以此來讓全身的肌肉纖維得以有效的拉長訓練。久而久之,就能使我們的肌肉纖維組織變得健壯伸長且堅韌而富有彈性,使得我們的經絡組織、血液迴圈系統、末梢神經都同時得到鍛鍊,繼而使肢體組織真正達到鬅鬆圓活、柔韌鬆空的狀態。

  三、太極拳的動勢圓。

  太極拳的動勢圓是依託在定勢圓基礎上的內外運動線路。表現在外部是四肢軀幹運動軌跡的反映,反應在內裡是氣血、意念的行走路線。強調動勢圓,就是強調了太極拳內外運動的行動路線也要走圓弧,這個理念很重要,太重要了。我們習練太極拳的主旨是修身養性,是為了強身健體。這裡我們暫且不談內勁的發放,因為除了內勁發放須求瞬間迅疾的直向運動外,我們再無直線的東西了。所以說,“定勢為圓、執行弧線,時時處處皆成圓圈”就是太極拳行拳過程中的、必須遵循並儘可能努力實現的、非常重要的要求或原則!問題在於如何才能真正達到這樣的要求,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時時處處皆成圓成圈!許多活生生的實際例子無數次地證明了,要實現這條原則實在在是很難很難的,不僅在觀念上難於秉持,在運動實踐中更是難以實現。導致經常出現的錯誤:1、不圓,要麼太大過直,要麼太小有角。凹凹凸凸,不成其圓。2、疲癟,疲,軟不拉耷,棉內無針,沒有通天骨,沒有膨脹感。癟,連線肢體的角度撐不開、撐不圓。例如下肢的疲軟夾襠、腋下無虛空。疲癟還反映出習練者的精神狀態不夠飽滿,萎靡不振,似霜打的茄子,蔫蔫的。***精神狀態的不飽滿,實際上同樣反映出人的身體狀況,是你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外觀表現***3、內外不合,沒有做到用氣息來帶動肢體的運動。通俗地講,就是意念沒定向,動作沒內容,只是胡亂的比劃。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般, 難以作出圓潤有素、富有韻味的動作來。

  造成錯誤的原因:

  1、不懂,不知道圓弧運動的重要性,反映出對拳理原則的理解不夠,以至在實踐中對錯不知、方向不明;

  2、忽視,理論上能講出個1234、子醜寅卯,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無法正確完成動作,無法準確把握造型,結果也沒把拳練好。

  3、輕視,學拳、練拳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肯下工夫鑽研,不願認真去練習。

  4、驕傲,自以為什麼都懂,什麼都已經掌握。實際情況是明明問題很多,卻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問題。

  5、畏難、恐懼,覺得太難了,左右不是,無處適從。因而產生畏難情緒,不知從何處入手才能趕上。

  6、習練時間短,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何處是入門。

  解決的方法:

  還是要端正態度、提高認識、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糾偏,逐漸養成自然正確的運動習慣。尤其是要提高內在感覺的認識。具體說來就是首先要做到心中?a href='//' target='_blank'>性病U廡┰燦惺筆瞧皆燦惺筆橇⒃玻?惺筆切≡燦惺筆譴笤病;褂校?鬩餑鈧邢胂蟮腦膊皇撬澇彩腔鈐玻?崴孀拍闋擼??拍閂埽?怯賞該韉墓庾槌傻腦玻?庋?腦倉皇俏?朔獎隳閽讜碩?庇脅握瘴錚?斜瓿摺⒎較頡⑽恢玫悖?⒉換岱漣?跋炷愕腦碩??/p>

  四、行拳時的意念圓。

  習練太極拳時,要求意念活動有定向,心中要有弧圈圓。太極拳是有氧運動,動作深沉緩慢,為意念活動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意念有圓是完全做得到的。尤其是要意念想象以下三個圈圓。1、意念平圈。打拳時腳下要有圓圈,你就站在圓圈的中間,站在圓圈十字線的交叉點上。前後一條線,左右一條線,把圓圈劃成四個區間。陽面兩個、左前1、右前2,陰面兩個、左後3、右後4。圈是活圈,會把圓心自動調整到你的重心位置上。什麼意思?就是“圓心跟著重心走”,圓心始終。比如起勢從並步到開立後,十字線的就自動移到了你的胯下,你的兩腳到圓心的距離是相等的。還有“十字隨著腰胯移”,左右方向的線就是腰胯的延長線,前後線是穿過肚臍前後延伸的綫,就好比肚臍眼上有個射燈光柱直射向前。腰胯轉動射線也動,胸前胯旁、前後左右都有線。心中有了這樣一個圓圈的概念後,四肢運動的空間方位、行動路線的確定,都會變得簡單而又方便。2、立體的圓柱圓。想象這個圓要有光柱的感覺,碰碰、碰不到,不會影響你四肢的運動,又實實在在存在,讓你有運動是的參照物、制約感。比如,人是站在圓圈的邊上,要有背靠圓壁的感覺。背的圓弧和圓圈的圓弧是等同重疊的,圓的直徑大約和兩臂前伸、背部後靠的距離相同。打拳時手臂前伸要儘量碰到前壁,把圓壁向前推,同時,其背後靠,不但要有靠到了的感覺,還要有靠後撐開的意思。上肢擺臂劃弧時,要有貼著圓壁、摸著圓壁的感覺,同時,其背還不能離開圓壁。這樣的意念非常有效,能幫助我們很好地體現陰含陽掤的意識。3、立體的球圓。如果說前面所說的立柱圓上面是開啟的、沒有圓頂的,那麼這個立體球圓就是封閉的有圓壁的。是一個透明的立體球。如果說前面的兩個圓在動作執行是想象的多,用的多,那麼這個立體球在相對靜止的時候,造型的時候用的比較多。其作用是讓你有八面支撐皆有無碰的感覺。向上頭要頂起,向後,背要後撐,胯開,兩膝有物,含胸,兩臂外撐。立體圓還要能同步含展,也是活圓的概念。圓心在腹部丹田處,外放意念有丹田向四周等距離發放,不論有形無形;形多長、多遠,意亦多長多遠;意念內收時,同樣道理、形意同收,迴歸丹田。意念外放時,其意可遠,遠至天邊、意念仍粘其圓;其意回收其圓亦返,可回攏聚點。

  此三圓的想象理論,實為習練太極拳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內容,其意義遠比我們現在討論的內容深遠的多,希望大家能在實踐之中不斷加以領悟檢驗。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有關“三道圈”的問題。從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肢體的執行是會形成圓弧形軌跡的。例如:從按勢到單鞭,兩手的運動軌跡就是圓弧狀的。不僅在縱向有明顯的圓弧形成,即使橫向也有微微的、不明顯的圓弧產生。再仔細看,不僅是兩手,連兩肘、肩部的運動軌跡也是呈圓弧形狀的,腰胯、兩膝蓋也有圓弧狀的弧線形成,只不過相比兩手形成的圓弧而言要小和隱蔽的多。我們再來仔細觀察,還會發現這些圓弧的半徑是有變化的,在肢體關節處的圓弧都是曲率螺旋狀的,即都是漸伸漸長的。哪怕是命門腰胯處不易察覺的大關節處,同樣也是在運動中漸拉漸開的。其實,太極拳運動中的肢體運動軌跡呈不等圓弧形狀,是由太極拳運動本身的規律所決定的。只不過這個變化很小,不易被察覺而已。但作為習練者本身來說是,這些細小的變化也是萬萬不可忽視的,切不能將不等圓打成半徑不變的等圓。

  太極拳運動要求在內意氣息的導引下產生外部運動,形成我們所能見到的運動軌跡。也就是說,太極拳的肢體運動應該是帶氣的。那麼,我們能不能在打拳時把意念放在肢體的運動點上呢?能不能進一步去感受這些點上的氣感呢?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有關三道圈問題的關鍵所在。三道圈指的是肩、腰胯和膝在運動中形成的弧形氣圈,是軀幹上下的不同部位在運動中形成的三道帶氣的弧形圈。這些氣圈能把人整個罩起來,在人體四周形成強大的氣場。這聽起來有點玄,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只要能對肢體在運動中能形成曲率圓弧,這個圓弧應在意念氣息的導引下形成,我們可以感知到圓弧形成過程中的氣感,我們應該更多地用意念來感知氣場,直至這種感覺越來越明顯,氣場越來越大、越來越強烈。

  太極拳的膝、胯、肩圈是在行拳過程中自然合理形成的。不必牽強,也無須刻意去強求。只要你按照正確的要領練習,循序漸進,心中、眼中自會有圈,功夫也自然會慢慢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