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知識管理

  值得其他企業學習,那麼你對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建議

  一、高管VS管理者VS員工

  高管有自身的魅力所在,粉絲眾多,高管的言行舉止也許是風向標,馬雲在阿里的影響力毋庸置疑,是阿里文化的點燃劑。所以,一句話、一個行動就可以很好帶動、營造氛圍啦。

  在員工的眼裡,最重要的是如何通過知識管理平臺***簡稱KM平臺***,解決業務和工作問題,幫助自己成長和發展。說得更直接一點,怎麼樣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完成KPI,更好達成績效考核和晉升發展?

  對於需要上傳下達、肩負團隊KPI和人員發展職責的管理者,怎麼樣感覺KM不是製造麻煩,而是解決問題者?

  二、1.0 VS 2.0

  在KM領域,沉澱和分享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只有沉澱,只是資料和資訊的積累,只會有一堆死知識,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還不是知識。資料=原材料,資訊=資料分析和處理,只有你把資料和資訊運用到實際工作時候,才能稱為知識***DO***。在資料、資訊和知識用於工作之後,不斷總結成敗得失,才可能獲得智慧 ***why***;如果只有分享,也很難積累下結構化、體系化的資料和資訊,用於持續產生知識和智慧。

  對於一個新人或剛剛轉崗到某個崗位的老人來說,主要通過學習顯性知識渡過初始的茫然階段,也許沉澱的意義更大一點;對於老人來講,也許主要是通過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完成工作中的任務,不斷學習和發展,也許分享的意義更大一點。

  在KM領域,也許最有效的途徑是1.0的“厚重實”、2.0的“輕快靈”相結合,沉澱下來的知識,如同一個個資訊的節點;分享如同把這些節點,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連線起來,產生更多的節點。沉澱和分享融合,才能持續產生知識和智慧。

  三、事VS人

  KM領域,講究長短結合,先摘低的、可以夠到的果實,再逐步搭建好梯子,慢慢摘取更遠、更高、更多的果實。先聚焦於工作和業務問題,看看KM是否有助於更好解決?先聚焦於員工最關心的績效和晉升等等問題,看看KM是否有助於員工更快成長?再循序漸進,一步步把知識的萃取,積累、沉澱、分享、使用和創 新做起來。

  培訓領域,慢慢發現“721理論”成為大勢所趨:員工70%是依靠在崗學習獲取知識,20%是依靠培訓獲取知識,10%是依靠COACH等等方式。

  在阿里,“借人成事,借事煉人”從來是不可分割的。也曾經有句話,在心頭烙印:“業績是假,團隊是真;團隊是假,個人提升是真”。

  很多時候,為什麼做,比做什麼、怎麼做更重要。以戰養戰,我們所有的業績和事情,最根本還是希望打造出團隊,滿足客戶的需求,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團隊的根本,還在於領導和每個人的成長,並且形成合力。個人和團隊成長最快的時候,肯定是train on job。

  四、產品VS運營VS技術

  據說,最好的產品是不需要運營的,只要真正滿足人性的需求,自然會有使用者趨之若鶩。當然,最好的產品是需要強大的技術力量支撐的。

  做為技術資源匱乏的產品來說,產品是否夠聚焦,夠簡單,充分滿足使用者的緊急而重要的需求?也許介面很難看,體驗很不好,產品很難用,但是,至少解決了使用者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或者沉睡已久的問題,讓使用者感覺到爽。產品和技術跟不上時候,一定需要運營來發力。對於運營來說,一般來說包括4個階段:

  第一階段,最重要不是吸引全部使用者,而是邀請到種子使用者,運營人員與種子使用者一起,把BUG去除,把體驗完善起來。

  第二階段,產品獲得種子使用者的習慣和認可之後,要開始摧枯拉朽之勢,360度立體式宣傳和推廣,把所有可以接觸使用者的渠道都布起來。

  第三階段,大量使用者來了,產生大量內容之後,如何能夠留下使用者,讓使用者介紹新使用者進來。

  第四階段,阿里有句老話,就是別人沒想到的我想到了,別人在想的我已經做到了,別人做到我已經做得不錯啦,別人做得不錯我已經做到最好啦,別人做到最好我已經找到新方向換跑道啦。如何能夠把產品做得更加細緻,做到極致?

  技巧

  一、平臺VS機制VS氛圍

  平臺是看得見的,機制是如何讓平臺有效轉起來的規則,氛圍是催生平臺和機制的基礎。平臺可以是線上的沉澱和分享,也可以是線下的交流社團。機制可以是邏輯嚴密的連線生產、消費的市場機制,也可以是好玩有趣的遊戲規則。氛圍可以是有形的文化和價值觀,也可以是無形的約定俗成***比如阿里土話***。

  對於網際網路公司,平臺、機制和氛圍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生長出來的。如何先從目標客戶最KEY或最痛的那一點需求入手,滿足那些雪中送炭的需求?只要做到這一點,目標客戶自然會有更多需求會浮現,在這個過程中,順勢而為,逐步覺察和建立撬動平臺運轉的機制和氛圍,建立滾雪球效應。

  二、個人知識 VS 組織知識 VS 社團知識

  SNS、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90後的成長,個人的地盤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為大家習慣。個人知識是員工最有感觸的,與每個員工日常工作高度相關的,與員工切身利益關聯的。也是員工最容易感知的。這也許是KM很重要的一個抓手。

  個人知識的彙總 ,是組織知識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組織知識也不侷限於個人知識彙總。總有很多組織記憶,是需要專門有人牽頭來做,否則,很容易因為重要不緊急被忽略、忽 視甚至淹沒。對於阿里的過去,我一直盤旋著很多問題,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部門會去做起來。比如阿里併購雅虎、B2B上市和退市等等。

  三、整合VS分散

  分散有分散的好處,《失控》也在強調這種無序的、生態的好處。也許分散,讓各個系統和工具,更貼近業務小二的日常工作,滿足小二平常工作需求。

  分散也有分散的壞處。系統和工具多了之後,每個流量都很少,人氣也很少。甚至很多時候,還出現了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的關係,造成資源的浪費。阿里一直在擁抱變化,不同管理層的思路肯定有所差異,所以,往往造成部門級的系統和工具,很容易廢棄或改變。

  更重要的是做KM這種“後臺的後臺”,技術資源一直都很匱乏,每個系統和工具支撐的技術資源都嚴重不足。結果,運營往往會跑在產品和技術前面,很多時候,改善產品和使用者體驗,都是有心無力。

  四、小前端VS大平臺VS富生態

  結合本次組織架構的調整,聊聊一些想法。KM如果能夠與未來組織方式結合,也許做起來更落地。未來組織方式,也許需要實現以下目的:

  上傳下達。上下之間,資訊充分共享。特別公司在強調扁平化的結構,特別強調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融合,所謂“正—反—合”。

  左右逢源。左右之間,資訊也充分共享。只有資訊共享基礎上,才可能出現資源整合: 除了避免做重複的事、惡性競爭的事,浪費重複的資源之外,還有可能協同和合作。

  起承轉合。整個公司在強調生態系統,強調市場化、平臺化、資料化、生態 多樣性—這些可都是新鮮事兒,沒人幹過。

  所以, 未來的組織方式,也許是“小前端、大平臺、富生態”:

  “小前端”。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做決策。前端業務直接面對消費者和市場,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靈活。

  “大平臺”。前端強大,特別需要功能越來越強大的後臺支撐,才不會導致資源重複和浪費,並且獲取資源的成本最低,大平臺的作用有三點:

  給前端提供源源不斷的炮彈,讓前端可以全力以赴面對競爭、進行創新和變革。

  大平臺也會起到資訊共享、協調資源整合、推動專案合作等等作用。

  大平臺還會不斷通過對小前端的人才盤點、績效評估、構建專家地圖等等,瞭解全公司的人才佈局和結構,與小前端一起幫助員工學習成長。

  “富生態”。前面兩塊都強大起來,也特別需要出現各種各樣的生態角色來支撐:各種ISV、第三方開發者、跨團隊組織、專家學者等等。他們起到的主體作用,也許是幫助“大平臺”更好服務“小前端”,再通過“小前端”更好服務市場和消費者。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