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知識管理

  個人知識管理是關於個人知識的獲取、儲存、分享以及利用的管理。知識經濟時代是終身學習的新時代。那麼教師要如何進行知識管理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一、的重要性

  個人知識管理理論的提出對於教師再教育的改革有著重大意義。目前教師培訓流於形式、實效性差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已成為有目共睹的事實。究其原因,以灌輸式為主的教師培訓以培訓者為中心,不考慮教師的原有經驗和水平,因而難以調動教師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其培訓效果可想而知。這種教師教育形式很難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我們呼喚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師教育形式。個人知識管理理論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的個人知識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基點。參與式培訓、體驗式學習等方法都是教師教育的有效形式。但是,筆者認為,對教師的個人知識進行系統的更新和優化,應是改革教師教育的一條重要思路理由很簡單,教師的教育行為受其個人知識的支配,那麼優化和豐富教師的個人知識就應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的實質在於教師不斷整合自己的資訊資源,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然而有諸多因素阻礙了教師有效地進行知識管理。

  1.缺乏個人知識管理的意識

  在我國,教師缺乏知識管理的意識,不善於對個人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管理。從教以來,自己在專業知識上收穫不大或沒有收穫。教師往往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識,無法找出需要創造的新知識。

  2.因擔心失去對個人知識的壟斷地位而拒絕知識共享

  在我國中小學,普遍存在教學“專業個人主義”。教師將個人獨立獲得的經驗、專業知識看作私人財富以及謀生、升遷和參與競爭的資本。在業務和學術上,教師常常堅守自己的獨立王國,不願與他人合作。長期的相互隔離,限制了教師之間的互動,給教師之間的合作設定了障礙。即使學校提供了機會,但在知識分享方面,教師仍顯得保守且不自然。教師常會有如下的疑慮:“假如個人知識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那我為什麼要與人分享,使自己受到威脅?”“假如我的工作是創造知識,那我為什麼要用你的知識取代我的知識?”一方面,教師很擔心,一旦將自己的經驗公之於眾,自己就會失去在該領域的權威性或壟斷地位;另一方面,學校對知識共享沒有相應的鼓勵政策。因此,教師不願意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願意把自己的知識,尤其是實踐知識與別人分享。

  3.對交流與共享知識的需求不夠

  長期以來,學校追求的是考試分數、升學率,考什麼,就教什麼。教學主要是教教材,教師的工作變成了程式化的操作,創造性勞動變成了簡單的重複勞動。教師的工作重點不是發現新知識,而是傳承既定的權威性知識,教師缺乏知識交流與共享的慾望。

  三、的基本策略

  1.建立個人知識庫,注意顯性知識的整理和組織

  教學工作是教師有意識地將零散的和不連貫的顯性知識組合成新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明示的方法進行知識傳播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經常性地對所學的理論進行系統化的整理,並採用資料庫等手段對知識進行清點、評估、規劃、整合和創新,以便在使用時及時搜尋、提取想要的知識,提升顯性知識的價值。建立教師個人知識庫,應該採取下列措施:1進行知識的蒐集、分類與組織。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知識結構,檢查自己知識結構的缺陷和薄弱環節,然後多方面蒐集、積累知識。教師在知識積累上可採用資料庫、部落格、媒體錄影帶、幻燈片、錄音帶、檔案、書籍、讀書筆記等形式,然後,利用計算機軟體建置知識系統,建立個人知識庫。2制定個人學習計劃,通過系統的讀書、專題學習、聽專家講座等,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

  2.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將隱性知識外化為顯性知識

  教師要不斷地進行批判性的思考,把自身的個性化知識和實踐性技能深刻地概括出來,並清晰地表達出來,從而使個性化知識的傳播成為可能,具體方法是撰寫反思性札記和生活史敘述。

  3.開展行動研究,將顯性知識內化並創造新的知識

  教師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必須將群體所共享的顯性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智慧,在此基礎上實現對自身知識系統的拓展、延伸和重構。開展行動研究,能使教師省察自己學習的教育理論與自己日復一日的教育實踐之間的聯絡,能不斷地修正與更新知識,促進知識的活化。

  4.建立學習型組織,提供知識共享的平臺

  學校要推動教師的個人知識管理,就必須建立學習型組織。1學習型組織的建設要立足於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之間通過分享與對話豐富自己的知識系統。2要激發教師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使全體教職工的意願與組織的目標高度統一,以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勵的目的。3學校要提供資訊科技支援,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知識交流網站,使教師能夠通過網路在更廣泛的範圍實現知識共享。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