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海南公務員申論考試注重對分析、判斷、概括、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素質及能力的測試,而範文的閱讀對能力提高有所幫助,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讓技術與道德相互為“界”

  道德,顧名思義,植根於社會意識形態,往往代表著社會正面的價值取向,以善惡、美醜為標準,約束群體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有序。技術,誕生於人類歷史實踐活動,本質即為滿足人類需要的工具和規則體系,推動社會由勞作耕種的農業文明邁向網際網路繁榮的現代文明。技術與道德,彼此貌似毫無關聯,真的如此嗎?

  灰色、色情等資訊,憑藉網際網路技術的無阻隔特徵,悄然進入青少年生活,暴戾、冷漠成為價值取向;腐敗、失約等資訊,藉助網際網路技術的敞開式傳播,默然映入所有人眼簾,倒逼清廉、誠信成為公德內涵……。面對諸如種種,我們或憤懣、或欣喜,感性接受後更需要理性思考。道德是技術的邊界,為技術發展注入“良心”,使其燦爛卓越;技術是道德的拓展,為道德建設提升境界,使其純粹樸實。因此,讓技術與道德相互為“界”,為這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撰寫永載史詩的篇章。

  道德為技術發展設定邊界。“沒有道德約束的技術,是極具破壞力的”,警戒著我們:內涵空乏的技術發展,可以強化人性弱點,敗壞社會風氣。不否認,技術的作用重大而神奇,網路紅包讓距離不再遙遠;專車服務讓等車不再焦慮;微信微博讓視野不再狹隘。但是,誠如《道德經》所言“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事物總是一體兩面,技術亦是如此。內涵匱乏的網路紅包,讓“咫尺”變“天涯”;缺乏約束的專車服務,讓“慶幸”暗藏“危機”;資訊繁雜的微信微博,讓“寬廣”欠缺“深度”。剖析原因,新生事物本身具有的“新”屬性,歷史沉澱不夠,導致道德標準模糊不清;部分使用者缺乏批判精神,只是盲目信任技術,最終“人腦”被“電腦”駕馭; 部分開發者缺乏人文精神,崇尚功利、效益等實用主義,讓技術淪落為“黑暗”工具。其實,技術並不能確定自身發展方向。技術發展,需要以“道德”為它確定方向、以道德“主流內涵”為它發展設定邊界,才能讓技術由第一破壞力變為第一生產力,綻放光華。

  技術為道德建設提升境界。21世紀,是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的時代,亦是新事物、新技術蓬勃興盛的時代。新技術的出現,悄然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不僅帶來新型消費業態、為經濟發展帶來新常態;也帶來新型文化思潮、為社會價值觀帶來新內涵。網路是平的,身處其中的人,無論貧窮或富貴,都可以暢所欲言;網路是活的,無論偉大或平凡,聲音都會有關注。這就是網路的“透明、可視、留痕”。融入網路的新技術使非道德行為更易暴露在閃光燈下、更易遭受輿論譴責,也使得非道德行為的成本大大增加,這不僅阻止道德滑坡,更助力道德境界提升。安全事故現場的一抹微笑,讓“表叔”楊達才曝光,直至被問責,倒逼黨員幹部自覺堅守清廉作風。同樣,柴靜《穹頂之下》的8000萬點擊,讓“霧霾治理的公益化”再次被提及,綠色出行蔚然成風,社會責任感已然深入人心。諸多案例啟迪著我們:技術,激發人性向善,重塑“純粹而樸實”的價值觀,提升道德境界。

  ***同志有言“對立統一是宇宙不變規律”。技術與道德,亦是如此。道德為技術發展設定邊界,充實技術發展需要的人文精神,讓技術有力;技術為道德建設提升境界,賦予道德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讓道德有質。明白和承認這個事實,我們才會對技術形成恰如其分的評價,才會對道德形成清晰明瞭的解讀,才能擯棄“人定勝天”或“命由天定”的人文主義,最終實現道術相輔、天人相和的民族永續發展。

  二

  讓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

  養老服務,如何才能讓老年人感到幸福美滿?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以居家為基礎、社群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業快速發展,但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不足、市場發育不健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比較突出,幸福養老面臨現實挑戰。這裡的關鍵就是,積極發展養老服務業,更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培育老齡產業新的增長點,傾注真情為老年人構築幸福養老家園。

  以敬老之心打造幸福養老機構。企業的本質是服務客戶,做養老服務既不能只靠情感,單純去做公益;也不能當作地產銷售,追求利潤最大化。在選址上,應充分考慮老年人吃、住、醫、養、娛等全方位的需求,健全各種配套設施,共築老人宜居之所。還要順應現代社會機構養老服務需求,推行政府為主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新模式,堅持醫養結合、精細護理、規範運作,讓老人住著安心、舒心、放心。從事養老服務的企業,應瞄準養老服務的短板,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化養老機構模式。

  以愛老之心打造幸福養老社群。關愛老人的今天,就是關愛自己的明天。截至2015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超過7億,這部分人口大都生活在社群,社群成為幸福養老的重要依託。在這塊領域,無論是國有資本還是民間資本,都大有可為。幸福養老社群,不妨以家庭為核心、社群為依託,以專業化服務隊伍為保障,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根據老年人經濟狀況和養老意願的不同,推行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讓他們享受到理療、養生、娛樂、日常生活照料等個性化優質服務,構建文明、健康、和諧的理想養老宜居生態社群。

  以孝老之心打造幸福養老居家。在我們這樣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老年人養老基本上還是要依賴自己的子女,採用居家養老的模式。而子女的經濟狀況、家庭變故和道德修養等都制約著老人能否擁有幸福的晚年。因此,必須加強孝老宣傳教育和引導,使每一個子女心存感恩,學會孝敬,為父母營造一個金色的晚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可以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網路,打造社群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整合各行各業提供的服務,從而有效改善老年人居家養老環境,不斷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數。

  養老是“夕陽工程”,但屬“國家事業”,為長者提供有尊嚴、有溫度、體面的日常生活服務,構築幸福養老家園,離不開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常懷敬老之心,常揚尊老之德,常興助老之風,常做為老之事”,才能共同把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

  三

  正視缺陷 擁抱幸福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經歷挫折之後成功的喜悅,幸福是經歷離散之後重聚的情感。缺陷是什麼?缺陷是苦其心志的艱辛,是餓其體膚的飢餓,是勞其筋骨的疲倦,是走向幸福的必經之路。幸福與缺陷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生。沒有缺陷,幸福不會長久,沒有幸福,人生不會成功。就像門羅曾經說過的,幸福始終充滿著缺陷。只有正視缺陷,才能夠擁抱幸福的人生。

  正視缺陷,才能夠認識自己。俗語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缺陷。尤其是對於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廣大青年來說,會面臨著像小鄒一樣對於生活的迷茫,對於未來的恐懼,對於當今社會問題的種種困惑。有的人選擇正視生活中出現的這些不如意,充分認識了自我,最終取得了完滿的人生。而有的人只知一味的迴避與逃避,導致了自殺等極端行為的出現。因此,在充滿了各種壓力與挑戰的今天唯有不斷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不斷克服這些缺陷,才會逐漸成長成熟。

  正視缺陷,才會擁有豁達的人生。人生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隻,會經歷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也會遇到突如襲來的暴風驟雨。有些缺陷讓我們不得不鼓起勇氣去面對和克服,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因替他人之事辯解而遭受宮刑,但毅然在堅韌與屈辱中完成了屬於太史公的使命,著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一生顛沛流離、數次遭遇貶謫,面對命運的不公,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寫出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千古絕唱,也成就了其在文壇上的地位。生活中總是有人抱怨老天的不公,不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幸福。但事實上阻擋人們獲得成功的不是老天,而是人們始終沉溺在缺陷中難以自拔,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它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所以,面對人生當中的缺陷,我們要敢於正視,才能成就輝煌的人生。

  正視缺陷,我們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面對缺陷勇於、敢於、善於去對待它,在認識缺陷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正視缺陷,還要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心理躁動、人生迷茫的時候指引自己前進的方向。正視缺陷,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人生中的一些不如意,才能夠體味到生活的真味道。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幸福的甜總是和生活的苦相伴而生,生活原本就是美好與殘缺的統一。只有克服困難,笑對挫折,正視缺陷,才能夠體悟幸福、點亮幸福、實現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