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地理目錄

  地理環境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絡、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係和空間分佈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誌: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佔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徵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絡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資訊網路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於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注:未包括港、澳、臺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課本P19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徵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汙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汙染

  3、西部大開發

  範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聯絡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佈局,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源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山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大

  水質 差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汙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汙染加重等問題。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1、荒漠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鹼化等型別。

  2、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3、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4、治理措施: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②退耕還林還草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採、生態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溼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溼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型別: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溼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淨化水汙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溼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溼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溼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汙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汙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溼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溼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溼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溼地意識。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幹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定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佈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佈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溼,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藥汙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衝擊③環境汙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汙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程序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程序

  階 段 城市化程序形成原因 城市化程序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 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佈具有廣泛性,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 城鄉融合,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混雜的城鄉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體系

  3、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4、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佔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絡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

  :地理資訊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資訊系統***GIS***:以採集、儲存、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體、GIS軟體、地理資料、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資料輸入、儲存***數字化過程***→地理資料操作和分析→地理資訊輸出。***地理資料分為屬性資料和圖形資料。資料儲存採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2、地理資訊系統與城市管理***略***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藉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臺、感測器、資訊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影象處理裝置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徵***→感測器收集→傳輸與接收→資訊處理、資訊分析→應用成果。現代遙感優點:視域廣闊、監測範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資訊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於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型別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 利用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覆蓋範圍大,不受領空限制,可進行重複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 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機動性強,解析度較高

  近地遙感 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 解析度高、範圍小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使用者系統***接收裝置***。GPS訊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築、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遊探險等等。

  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資訊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地球的虛擬對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