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文言文閱讀是初三語文科目中的一個重點題型,為幫助同學們練習文言文閱讀能力,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大家閱讀練習!

  初三語文文言文閱讀原文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聲容巨集偉,善敷奏。擢通政參議。

  成化元年,延綏總兵官房能奏追襲河套部眾,有旨獎勞。復以七百里趨戰非宜,且恐以僥倖啟釁,請敕戒諭,帝是之。進尚書。錦衣千戶陳珏者,本畫工。及卒,從子錫請襲百戶。復言:“襲雖先帝命,然非軍功,宜勿許。”遂止。

  其經略寧夏,則言:“中路靈州以南,本無亭燧。東西二路,營堡遼絕,聲聞不屬,致敵每深入。亦請建置墩臺如延綏,計為臺五十有八。”

  其經略甘肅,則言:“洪武間建東勝衛,其西路直達寧夏,皆列烽堠。自永樂初北寇遠遁因移軍延綏棄河不守誠使兵強糧足仍準祖制據守黃河萬全計也。今河套未靖,豈能遽復?然亦宜因時損益。延綏將校視他鎮為少,調遣不足,請增置參將二人,統軍九千,使駐要地,互相援接,實今日急務。”奏上,皆從之。

  覆在邊建置,多合機宜。及還朝,言者謂治兵非復所長。特命白圭代之,改復工部。謹守法度,聲名逾兵部。時中官請修皇城西北迴廊,複議緩其役。給事中高斐亦言災沴頻仍,不宜役萬人作無益。帝皆不許。中官領騰驤四衛軍者,請給胖襖鞋褲。復執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給徵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無勞縫紉。京軍則歲給冬衣布棉,此成憲也,奈何渝之? ”大應法王札實巴死,中官請造寺建塔。復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嘗造寺。今不宜創此制。”乃止命建塔。

  復好古嗜學,守廉約,與人無城府,當官識大體。居工部十二年,會災異,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許。居二月,汪直諷言官更劾復,乃傳旨,並令致仕歸。久之,卒。

  初三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目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擢通政參議 擢:被提升

  B.從子錫請襲百戶 襲:繼承

  C.東西二路,營堡遼絕,聲聞不屬 屬:聚集

  D.復好古嗜學,守廉約 守:遵守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自永樂初/北寇遠遁/因移軍延綏/棄河不守/誠使兵強糧足/仍準祖制/據守黃河/萬全計也。

  B.自永樂初/北寇遠遁/因移軍/延綏棄河不守/誠使兵強糧足/仍準祖制/據守黃河/萬全計也。

  C.自永樂初/北寇遠遁/因移軍/延綏棄河不守/誠使兵強糧足/仍準祖制據守/黃河萬全計也。

  D.自永樂初北寇遠遁/因移軍延綏/棄河不守/誠使兵強糧足/仍準祖制/據守黃河/萬全計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延綏總兵官房能請求追襲河套地區,王復認為長途奔襲於己不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

  帝肯定並採納了王復的意見。

  B.王復主持甘肅軍務時,認為遵從祖制軍隊移駐黃河確實是萬全之計,但不能操之過急,

  還應先加強延綏建置和駐軍

  C.王復由科舉步入仕選,歷任刑部、工部等官職,在不同的部門都作出了業績,任職工部

  十二年,聲名甚至超過了兵部。

  D.言官認為王復年老體衰,應該致仕回家,皇上沒有批准。後來,汪直再率言官彈劾王復,

  皇上才下令王復辭官歸鄉。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今河套未靖,豈能遽復?然亦宜因時損益。***5分***

  ***2***京軍則歲給冬衣布棉,此成憲也,奈何渝之?***5分***

  初三語文文言文閱讀答案

  4.C***屬,連線******3分***

  5.A***3分***

  6.D王復自己要求致仕,,汪直沒有率領言官彈劾,而是指使言官彈劾。***3分***

  7.***1***現在河套地區還未安定,難道能倉促恢復?但也應該依據時間的變化而有所增減。***2***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

  初三語文文言文閱讀譯文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里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錦衣千戶陳珏,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對於經營守禦寧夏,則上書說:“中路從靈州向南的地區,本來就沒有烽火亭。東西二路,則營堡之間距離非常遙遠,互相情報不通,導致敵人每次入侵都得以深入內地。也請皇帝在寧夏像延綏一樣建置墩臺,總計五十八座。”

  對於經營防禦甘肅,上書說:“洪武年間建立東勝衛,它的西面直達寧夏,一路上都設定了烽火臺。從永樂初年以後,北方的蒙古強盜遠遠地逃走,於是邊防軍轉而駐紮在延綏,放棄了黃河沿線不予不守。假如能使這一地區兵強糧足,並且仍然按照祖先的規定,據守黃河,那將是萬全之策。可是現在連河套地區沒有平定,怎麼可能馬上完全恢復到洪武年間的局面呢?但也應該依據當前的局面,部分恢復洪武年間的舊制度。延綏鎮的軍官和士兵比別的邊鎮少,不夠徵調差遣,請皇帝在延綏增加設定兩名參將和九千名士兵,使他們駐紮在重要地區,互相援助接應。這是當前亟需解決的事務。”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王覆在邊境建立的新堡壘,設定的新機構,大多都順應實際情況。等到他返回北京,言官們卻上書皇帝說管理軍隊不是王復的強項。皇帝於是專門命令白圭代替王復,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迴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製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徵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製。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很久以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