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學反思

  加強教學反思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初三化學的化石燃料的利用有哪些教學反思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以現代教育技術推廣運用為主線,以網路環境下課堂教學研究與新課改的實施相結合為重點,讓資訊科技全面走進學科課堂教學。

  在化學教育的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師的教育物件,還是教師的服務物件,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一切教學活動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學中不能僅滿足於課本,而應該在紮實領會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將化學的視覺放開,著眼於化學發展新成果,著眼於化學與科學、技術、工、農業生產、社會的聯絡,著眼於化學發展的新成就,應用課本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鬆寬和諧的氛圍,培養人人善問的習慣,激發人人求新的慾望,提供人人動手的機會,給予人人成功的條件。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啟用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多種器官並用,發揮自身的創新潛能。講、議、辯、練相互穿插,各種媒體有機結合,不斷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創新能力。

  資訊科技的更新和發展是突飛猛進,新的教學方法也不斷湧現,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學習培訓,以更好地適應教學要求。

  二

  從整體上看,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預期目標,即: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挖掘教材,發展教材,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知識體系,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相輝映,在實踐中促進學生髮展。課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師起著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等作用。

  同學們在走訪家長、資料查閱、課前的整理準備和課上的交流過程中,在認識燃料完全燃燒的重要性,瞭解使用沼氣、液化石油氣、煤氣和煤等燃料對環境的影響等方面所獲得的知識是我所不能估量的;在查閱資料、社會調查等能力的培養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收穫;通過課堂上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熱切的表情,我感到他們更喜歡化學了。在探究實踐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學習,而且意識到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及作為一個公民應具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這次活動,他們瞭解到了許多平時關注不夠的問題,得到了家長、朋友、同學的幫助,體現了集體的智慧、合作的愉快,嚐到了成功的滋味。另一方面,老師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舞臺,使他們的語言交流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學習的興趣隨之增加,對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學現象的好奇和探究欲得到了保持和增強。

  在交流中,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言,發表自己的觀點,特別是一些平時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他們從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發揮了他們的特長,使得他們的才華得以在同學們面前展示,獲得了一種成就感,建立了信心,為今後的積極學習打下了基礎。

  不足之處:第一階段結束後,通過閱讀學生寫的調查報告,我發現一部分學生還不會深入地研究問題,只是表面上從書上或網上找一些資料抄寫下來,沒有進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但有一部分學生能比較深入地研究某一方面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由此可見,在探究能力上,班內學生的水平程度還不一致,多組織一些這樣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階段的課堂交流,有的同學還是在羅列資料,有的資料過分冗長或資料太多,再加上單純的敘述,有時同學都聽得不耐煩了,影響了交流的效果。怎樣發言如何組織還需要我繼續研究。

  另外,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有部分同學對這些研究性的問題還不是很感興趣,認為這是在耽誤時間,因此參加的積極性不高。還有的同學資料來源範圍不盡相同,有些同學不會上網,有的找不到合適的資料,有的材料沒有參考價值。

  這次課例,讓我對今後的教學得到了以下啟示:

  1、貼近生活,聯絡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

  貼近生活,聯絡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的強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要。

  因此,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引導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強學習的興趣,發現問題、展開研究以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加深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認識,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

  2、把握已有經驗是激發學生創新潛能、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

  從教學過程與調查所見,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逐步提高、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學時立足於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根據其形象思維、感性思維和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為主的特點,設計必要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我發現其原有認識中的不科學和片面的成分,主動構建抽象的概念和結論,理解化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作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等多種評價方式,是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激勵學生走向成功、改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有利途徑

  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不僅採用了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反思,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更在學習結束後,自我反思探究過程的活動表現,對自己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評價,以達到學生自我激勵發展的目的。

  三

  本節的教學目標是以化石燃料的利用為載體,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意識。教學中要利用多種方法和途徑,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使學生懂得:我們要關注社會的發展,要節約能源,要學好化學等科學知識,為保護環境解決能源危機做出貢獻。

  在對教材的處理上,如果是在以前,我可能會在課堂上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後交代一下重點內容,簡單得給學生介紹一下相關資料,就結束了。但自從使用了一段時間的新教材以來,自己在思想認識上,對課堂教學改革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在教學過程中作了一些嘗試。所以,在處理這節課時,我事先給學生布置了一些作業,要求他們在課餘時間查閱相關資料,等到上課時由他們親自說出來,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分成小組查閱了不少資料。都想在課堂上表現一次。但由於課堂時間比較緊張,我還是在課上沒有讓學生的資料全部表現出來,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覺得這節課這樣處理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意識,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學生可以在積極查閱資料的同時,不但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比如,在課堂彙報時,有一名同學在彙報新能源的開發問題時,提出了一個我以前都沒有聽說過的詞“波能”,不但我感到新奇,聽課的其他老師也有同感。從這一點看來,這種教學形式真正體現了教學相長,不但學生從老師身上學到了知識,從同學身上學到了知識,老師也從學生身上學到了知識。

  令我覺得遺憾的是,我沒有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雖然有許多客觀原因。但現在回想起來,如果這節課能夠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學生無法看到的“煤礦的開採,煤的乾餾過程,石油的分餾過程,煤和石油的綜合利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燒與環境汙染。”等內容利用多媒體展現給學生的話,會對學生開闊視野,認識環境汙染等問題,有很大的幫助。也是對學生不能親自去相關工廠、煤礦進行實地調查的一種有益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