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金剛石石墨教學反思

  反思是為了進步,關於初三化學金剛石石墨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節課是第六單元課題1的第一部分。上課前本意是想通過多種方式,有效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網路,查詢選出學生感興趣的,與科技發展同步的音像,文字資訊,在課堂上呈現,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通過石墨可以轉化為金剛石的例子,從而對學生進行激勱教學。並達到以下目的:初步認識金剛石、石墨、C60等碳單質的微觀構成、性質和用途,初步認識物質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關係;瞭解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知道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通過觀察活性炭吸附實驗、對比分析石墨、石墨烯、碳奈米管的微觀結構的活動,學習用比較、歸納的方法對資訊進行加工。

  但在上課前搞錯了下課的時間,並且是第一次用導學稿上課,異地教學,無法判斷學生對問題掌握的速度,以致在上課的過程中控制時間不好,造成了虎頭蛇尾現象。就好像大家所說的,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可能視訊太多,有些練習可以直接給出答案。不需再講。課件裡有些內容也需進行精減。

  若再上這節課,我會這樣調整。不需用導學稿,直接在課件裡呈現練習。以一個視訊介紹金剛石、石墨的性質與用途。然後讓學生自己總結。視訊有內容不需再用PPT呈現。

  二

  在學習了一些基本的化學概念和化學技能之後,從第六單元開始深入、細緻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點學習的內容之一,是對非金屬元素知識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學中佔有承上啟下的地位。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課題1:《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了金剛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質和C60分子的結構特點。在介紹石墨的同時又穿插介紹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用途,使學生樹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結構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利用課件展示“海洋之心”的圖片,並簡單介紹這顆舉世罕見的鑽石“希望”。 從而引入本課內容。本環節主要是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後充分聯絡生活實際,介紹學生所熟悉的玻璃刀、鉛筆、電極等,同時配合視訊資料,讓同學們更直觀地瞭解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和用途。從而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同時提出問題:為什麼同樣都是單質碳物理性質卻截然不同?從而過渡到本課的難點:即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並通過課件展示它們不同的結構模型,從而得出結論: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決定了它們物理性質的不同。讓同學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在學習了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和用途之後,又通過課件展示了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並且簡單介紹了焦炭和灰黑的用途。拓展了同學們的視野。同時還利用課件展示了C60、C70、C240、C540的不同結構,以及神奇的奈米碳管。為了讓學生更深的感受科技的氛圍,在教學中安排一段關於單質碳的視訊資料。通過本環節使學生知道國家的強大與繁榮是離不開科技的,向學生滲透“科技興國”的思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上完成了本節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之處在於:由於問題相對比較簡單,所以多數問題是集體回答,個別提問相對較少。

  三

  一個化學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化學課中,如何體現化學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怎麼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老師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課題1金剛石、石墨和C60》這個課題時,我找來金剛石、石墨和C60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新穎的科學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發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以前的化學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學生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在課堂裡,做石墨導電性實驗的時候,有的小組燈泡亮了,有的沒亮。讓學生分析原因,此時學生充分發揮了團隊的智慧,大家在一塊找原因、想辦法。原因很快找到了。令我沒想到的是,同學們竟然還使用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看著學生在彙報成果時興奮的小臉。不禁對學生有了新的認識。為什麼老師的問題學生不感興趣?為什麼老師的苦口婆心學生並不買賬?我想,是不是因為我們太小我們的學生。就像小孩剛學走路,不會走時一定要扶著,但如果一直都扶著,孩子還能學會走路嗎?何時放手?如何放手?考驗父母的不僅是膽量,更是智慧。做老師不是一樣嗎?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課題1金剛石、石墨和C60》教學中。如:以觸控鉛筆芯、向鎖芯中加入鉛筆芯粉末開啟鏽鎖,並將鉛筆芯連線到電路等活動,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由學生親自動手向紅墨水的溶液中加入木炭粉,體驗木炭的吸附性;由千百年前古人的字畫至今仍清晰如初和廣告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感悟常溫下碳化學性質的穩定;均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讓化學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化學”。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化學,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化學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裡……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我力求每一節化學課都能陪伴學生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