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參考答案

  對待做七年級語文課本練習,我們不能有半點的弛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編的,感謝欣賞。

  ***一***

  《論語》十二章

  一 、背誦課文。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孔子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有哪些主張?試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體會: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最有效的讀書法。一味讀書而不去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的,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學習和實踐,終究一無所得。

  二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檢查,反省。

  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過,超過。

  4.***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好:喜歡,愛好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篤:忠實,堅守。

  三、下邊這些句子和詞語今天仍在使用,先抄寫一遍,然後對照註釋,把它們譯成現代漢語。

  1.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2.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歲時有所成就,四十歲掌握了知識而不知迷惑……

  3. 溫故而知新

  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幾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

  5.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不分晝夜。

  6.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改變。

  四 、找出課文中有關道德修養的論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有:“人不知而不蘊,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示例: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體現了君子嚴於律己的信條。君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現在恰恰是自我的反思少了,自我批評也不見了,到想批評又礙於情面,個人私慾逐漸膨脹起來,道德水準也隨之下降了。我們應該多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以此加強道德修養。

  ***二***

  秋天

  一 、全詩共三節,描繪了三幅秋日圖景,並選取其中一幅加以賞析。

  課文描繪的這三幅秋日圖景分別是: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語言描繪:

  1.第一幅“農家豐收圖”,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二是籬間背瓜果。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創造出了一種清靜閒適的氛圍。

  2.第二幅是“霜晨歸漁圖”,包括人物的一系列活動:撒網,收魚、搖獎。這些平常活動的畫面,在詩人筆下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秋天就真的這麼寧靜、清遠。

  3.第三幅是“少女思念圖”,寫的是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來表現人物的活動,來突出秋天的一種清甜輕柔。

  賞析示例:

  第一幅“農家豐收圖”。作者將山谷伐木置於首篇,丁丁之聲悠遠的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與聽覺。真是一片室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渺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而這裡卻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伴隨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情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像化了,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

  第二幅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和“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這麼寧靜、悠遠。

  第三幅是“少女思念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遼闊,溪水清冽,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煩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得清靜了,人在寂寞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力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一次他寫的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從外景向內景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睛”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淨,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的特殊眼神。

  二 、 詩歌為了使詩句簡潔而蘊涵豐富,有時會採用一些非常規的表達,造成陌生化的效果。結合上下文,體會下列加點的詞的表達效果。

  1.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飽食”使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豐收之景。

  2.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遊戲”一詞虛實相生,寫出秋天不但給人們帶來了豐碩的成果,更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3.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夢寐”一詞用擬人手法把秋天人格化。秋景在牧羊女的眼裡如夢幻一般美麗,但牧羊女卻盼望牛郎的熱情的笛聲,此時,她的心裡一定微顫著喜悅,而“夢寐”一詞恰如其分地寫出了初戀少女的微妙心理。

  三 、詩歌往往有很強的節奏,朗讀時要注意體會。仿照示例,給這首詩的語句劃分節奏,並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直至能夠背誦。

  示例: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著/白霜,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三***

  化石吟

  一、“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裡是讚頌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讚頌化石。以此為標題可以引發讀者的遐思,激發閱讀興趣。化石向人們展示了在遠古的世界,地球上生活著原始動物,最早出現的是由無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的古脊椎動物——魚,以後又在此基礎上進化成其他動物,如兩棲類動物、爬行類動物、鳥類動物、哺乳類動物等***可結合生物知識具體回答,只要說明生物進化就行了***。另一方面,遠古的世界,地球是一片綠色的海洋。由原始植被進化而來的原始森林覆蓋了陸地的絕大部分,那真是一個“蔥蘢”“幽雅”的世界***可結合地理知識回答,符合要求即可,不拘泥於字句。***

  二、“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後兩句也互相照應。可以說,最後一節是對第二節的回答。這樣寫首尾呼應,使全詩結構渾然一體。

  三、這段含義是說,古代生物雖已死亡,其肉體經過億萬年早就化為烏有,但它們作為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是實實在在的。化石裡殘餘著一些有機物,為後人們留下了寶貴的資訊,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有機物,可以瞭解該生物存活時的生理狀況,並進而瞭解了當時的自然環境狀況。

  這樣寫的好處在於,詩句運用了表達含蓄的語句,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生物進化的圖畫,大肆鋪陳,吟詠化石,盛讚化石的功勞,回答了生物進化的“平凡真理”“裹藏著生命的資訊”。

  四、巨型鸚鵡螺Orthocone

  奧陶紀***距今5.1—4.38億年***——海洋無脊椎動物全盛時期。

  在奧陶紀廣闊的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生活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之外,其他一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包括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特的海洋動物類群,它們自早奧陶紀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分佈廣泛。腕足動物在這一時期演化迅速,大部分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類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最大可達11米長,是當時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為了防禦,三葉蟲在胸、尾長出許多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紀開始大量出現,復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由於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大發展,在前寒武紀時非常繁盛的疊層石在奧陶紀時急劇衰落。

  在奧陶紀晚期,約4.8億年前,首次出現了可靠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鱷魚;淡水植物據推測可能在奧陶紀也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