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古詩意思是什麼

  由於農業生產,鋤禾這首詩應運而生,那麼關於鋤禾這首古詩的意思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鋤禾

  唐 ·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人簡介: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字詞專解:

  1、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2、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譯文: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賞析:

  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

  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關於李坤的人物經歷

  大曆七年***772年***,父親李晤時任烏程縣縣令,生李紳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

  李紳是中書令李敬玄之曾孫。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晉陵***今常州***等地縣令。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年***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錡幕府。因不滿李錡謀叛而下獄。李錡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元和四年***809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819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

  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洩心中怨氣的詩文。

  自寶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

  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

  開成三年***838年***八月,編《追昔遊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

  開成五年***840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

  會昌六年***846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贈太尉,諡文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