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散文

  在小學階段,學生們應該學習怎麼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跨越百年的美麗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週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臺,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裡宣佈一項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里堅持讓她來講。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臺。瑪麗.居里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在她之前,198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儘管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對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衝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為了提煉純淨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裡支起了一口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之極的瑪麗揉著痠痛的後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個鐳會是什麼樣子?”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棚裡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

  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瑪麗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種更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在發現鐳之後的不斷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變化著。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皮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負擔。但她什麼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上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獎章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捐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身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的釋放。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千年夢圓在今朝

  飛離地球、遨遊太空是中華民族很久以來的夢想。在中國的古代,早就流傳著“嫦娥奔月”的神話,人飛於天、車走空中的傳說,以及“鯤鵬展翅”“九天攬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黃子孫,不只是在簡單地描繪著瑰麗絢爛的飛天之夢,他們還於千百年的歲月流轉之中,不斷地嘗試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

  中國明代的官員萬戶,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試驗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支火箭捆綁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兩隻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但是,隨著一聲巨響,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煙霧中。人類首次火箭飛行嘗試沒有成功。

  儘管如此,萬戶那種勇於實踐的探索精神,卻使人們的內心深處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國際航天史學家公認為人類升空探索的先驅。為了紀念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

  儘管遭受了無數失敗,付出了慘重代價,堅定而執著的炎黃子孫卻始終沒有放棄飛離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國的航天事業也呈現出勃勃生機。毛澤東主席在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之後的第二年——1958年,莊重地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經過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遼闊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響起了中國人的聲音,那穿越蒼穹的《東方紅》樂曲,讓海內外華人振奮不已。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衛星的國家。

  在準備發射人造衛星的同時中國科學家滿懷希望地開始了載人航天技術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為了順利完成這項工程,一百一十多個單位直接承擔了研究、建設和發射任務,而參與這項工程的協作單位,則多達三千多個。實驗的精細與艱難,要求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苦戰攻關。有的人為了工作的及時、方便,將鋪蓋搬到了工廠車間,有的人積勞成疾,幾次住進了醫院;有的年輕人雖風華正茂卻華髮早生;有的人甚至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與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長逝……

  成千上萬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結果。那天早晨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飛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劃過一道絢麗的曲線,看起來宛若一條蜿蜒的蒼龍,瞬間便消失在蒼穹之中。10月16日23分,飛船在環繞地球14圈後成功返回祖國大地。航天員楊利偉在著陸場即將登機返回北京的時候,用三句話概括了他21小時的太空旅行:“飛船飛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驕傲。”簡單的三句話,對無數參與航天工程建設的人們做出了崇高的評價——沒有他們的辛勤努力,就不會有這飛行正常、使人感覺良好的飛船,就不會有這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它同時也充分表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幾代人的執著追求,以及數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的奮鬥,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2005年10月12日,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州六號”飛船,開始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在經過115小時32分鐘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於17日凌晨4時順利著陸,航天員安全返回。“神州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蔘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有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

  載人航天夢想的實現,讓富有激情與魄力的炎黃子孫有了更高更絢麗的夢想——登臨月球、探索火星,遨遊於更深、更遠的太空。

   :魯賓孫漂流記

  從前,有一人叫魯濱孫,是個英國人。他喜歡航海和冒險,到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過許多危險,但他一點兒也不畏懼,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魯濱孫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風,船上的桅杆吹斷了,船也翻了,同伴們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衝到海島邊。這是一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到處是亂石野草。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海面上也平靜下來。等到潮水退了,魯濱孫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離岸並不遠。他就找了一些木頭做成木筏,劃到船邊。在船艙裡,魯濱孫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東西,陸續搬到岸上,還帶回沒有淹死的一條狗、兩隻貓,這是他在淒涼中感到一絲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拾到許多錢,但錢在孤島上又有什麼用呢?

  現在首先需要一個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晒雨淋。魯濱孫走遍荒島,在山坡上選擇一塊有水源、有樹陰、又可以防野獸的地方,用木頭和船帆搭起一座簡陋的帳篷。那兒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見過往的船隻,以便請求救援。

  魯濱孫在島上定居下來,過著寂寞的生活。他沒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來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辦法。

  他每天拿著槍,帶著狗到森林裡去打獵,或到海邊去捕魚,並且把捕到的山羊蓄養起來。後來他經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來的東西里,有一些麥子。他把它們撒到圍牆裡,不久長出了嫩芽,後來結出了十幾個穗子。他用這點兒麥種反覆種收,到了第四年,終於吃到了自己種的糧食。

  十八年過去了。有一天,魯濱孫忽然發現海邊沙灘上有人的腳印。他恐懼萬分,猜想這一定是附近陸地上的野人留下來的。他擔心這些野人回來吃掉他,於是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楊柳樁子,又將羊群分成幾個地方圈養。他在這種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兩年。後來,魯濱孫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活的痕跡和滿地的人骨,這使他聯想到它們野蠻的宴會。魯濱孫在恐懼中開始考慮怎樣對付這些可能出現的野人。他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後,終於看到三十多個野人乘著小木船上岸了。他們拖出兩個倒黴的同伴,殺了其中一個人,另一個則掙扎著逃跑。他逃的方向正式魯濱孫住所的方向。魯濱孫決心救下這個逃跑的野人,於是他開槍打死了追趕的兩個野人。魯濱孫給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他開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為他的好幫手,並漸漸學會了說話。他們愉快地生活在島上,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增加了幾個養圈,晒了更多的葡萄乾。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去。

  有一天清晨,魯濱孫被“星期五”喊醒,原來有一艘英國船隻正在附近停泊著。他發現這艘船上發生了叛亂,水手們綁架了船長。魯濱孫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長,船長愉快地答應帶他們回英國去。魯濱孫乘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後,終於回到了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