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外散文

  對於小學生們而言,他們在課外應該掌握怎麼樣的散文閱讀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我的呼籲

  我要呼籲全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這種倫理,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為有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這種倫理否定這些分別,因為評判生物當中何者較有普遍妥當性所根據的標準,是以人類對於生物親疏遠近的觀感為出發點的。這標準是純主觀的,我們誰能確知他種生物本身有什麼意義 ?對全世界又有何意義?這種分別必然產生一種見解,以為世上真有無價值的生物存在,我們能隨意破壞或者傷害它們。由於環境的關係,昆蟲或原生動物往往被認為沒有價值。但事實上,我們的直覺意識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環繞我們周圍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這種對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種精神工作,有了這種認識,我們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態度,而開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價值。同時,獲得這種想法的人會覺得需要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採取尊重的態度,就像對自己一樣。這時候,我們便進入另一種迥然不同的人生經驗。

  這時候,善就是;愛護並促進生命,把具有發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惡就是;傷害並破壞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這是道德上絕對需要考慮的原則。由於尊重生命的倫理,我們將和全世界產生精神上的關連。平時我都盡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覺,而懷著善的信念,時時依據事實和我的經驗去從事真理的研究。

  今日,隱藏在欺瞞之後的暴行,正威脅著全世界,造成空前煩悶的氣氛。雖然如此,我仍然確信真理、友好、仁愛、和氣與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終充分地思考,並實踐仁愛和真理,世界將屬於他。現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會產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對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發揮的作用卻是單純而持續不斷的。它不會產生使它自己停頓的危機,卻能解除現有的危機。它能消除猜疑和誤解。因此良善將建立無可動搖的基礎,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為。一個人在世間所作的善行,會影響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們最愚昧的錯誤就是不肯認真去冒險為善。我們常常不使用能幫助我們千百倍力量的槓桿,卻想移動重物。耶穌曾經說過一句發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

  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們去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防治大眾疫病的奮鬥是永遠需要的。我們對舊日殖民地的民眾所給予的善良幫助,並不是什麼慈善事業而是贖罪,因為從我們最初發現航線,到達他們的海岸以來,我們已經在他們身上犯下了許多罪惡。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種必須以倫理的精神相處,始能達到真正的和解。為了實踐這種精神,我們應該推行富有將來性的政策。凡受人幫助,從艱難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須互助,並幫助正在受難的人們。這是受難的人們之間的同胞愛。我們對所有的民族都有義務以人道行為及醫療服務來幫助他們。從事這些工作時應帶著感謝和奉獻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來,懷著犧牲的精神替這些受難的人服務。

  可是,今天我們還深陷在戰爭的危機裡。我們正面臨著兩種冒險之間的選擇。一種是繼續毫無意義的原子武器競賽,以及繼之而來的原子戰爭;另一種是放棄原子武器,並寄望美國和蘇聯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為將來帶來繁榮,但是後者可以給人類帶來繁榮與幸福。我們必須選擇後者。也許有人會以為他們可以利用原子裝備來嚇退對方,可是在戰爭危機如此高升的時刻,這種假設毫不值得重視。

  今後,我們的目標是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問題,不再以戰爭的方法來解決。我們必須尋求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敢表白我的信心,當我們能從理論的觀點來拒絕戰爭的時候,我們必定能以談判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戰爭到底是非人道的。我確信,現代人的理性必能創造出倫理的觀點,因此今天我將這個真理向世人宣佈,希望它不會只被當作虛假的文字看待,以致實際上根本就被置於一旁。

  希望掌握國家命運的領袖們,能致力避免一切會使現況惡化、危險化的事情。希望他們銘記使徒保羅的名言;若是能夠,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這不但是對個人之間的關係而言,也是對民族之間的關係而言。希望他們能互相勉勵,盡一切可能維持和平,使人道主義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時間發展,並且發揮作用。

  :衚衕文化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明是斜街,如菸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衚衕原是蒙古語,據說原意是水井,未知確否。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衚衕、惜薪司衚衕 ***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這條衚衕裡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衚衕、石老孃***老孃是接生婆***衚衕。大雅寶衚衕原名大啞巴衚衕,大概衚衕裡曾住過一個啞巴。王皮衚衕是因為有一個姓王的皮匠。王廣福衚衕原名王寡婦衚衕。有的是某種行業集中的地方。手帕衚衕大概是賣手帕的。羊肉衚衕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有的衚衕是像其形狀的。高義伯衚衕原名狗尾巴衚衕。小羊宜賓衚衕原名羊尾巴衚衕。大概是因為這兩條衚衕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衚衕則不知道何所取義,如大綠紗帽衚衕。

  衚衕有的很寬闊,如東總布衚衕、鐵獅子衚衕。這些衚衕兩邊大都是“宅門”,到現在房屋都還挺整齊。有些衚衕很小,如耳朵眼衚衕。北京到底有多少衚衕?北京人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數不清。通常提起“衚衕”,多指的是小衚衕。

  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路。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 “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裡更加安靜了。

  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衚衕兩邊是若干四合院連線起來的。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有在一個衚衕裡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衚衕裡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衚衕裡的房子。但是他們捨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四合院是一個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街坊裡道”的,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一點“份子”,道個喜或道個惱,不這樣就不合“禮數”。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殺”一盤;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過去山西人開的酒鋪,都沒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塊規成圓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兩“個”***大酒缸二兩一杯,叫做“一個”***;或是鳥友,不約而同,各晃著鳥籠,到天壇城根、玉淵潭去“會鳥”***會鳥是把鳥籠掛在一處,既可讓鳥互相學叫,也互相比賽***,此外,“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認識一個在國子監當過差,伺候過陸潤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說:“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麼神?我至今考查不出來。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麼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民國”以來,常有學生運動。北京人管學生運動叫做“鬧學生”。學牛示威遊行,“叫做過學生”。與他們無關。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

  我的小說《八月驕陽》裡寫到“***”,有這樣一段對話:

  “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

  “賣!”

  “還是的。有棒子麵就行。……”

  我們樓裡有個小夥子,為一點事,打了開電梯的小姑娘一個嘴巴。我們都很生氣,怎麼可以打一個女孩子呢!我跟兩個上了歲數的老北京***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衚衕裡的***說,大家應該主持正義,讓小夥子當眾向小.....

  :白楊

  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搖著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

  爸爸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麼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著。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著,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說: “這不是傘,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對兒子和小女兒說:“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

  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