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八課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

  《她是我的朋友》通過抓住人物的表情、動作細緻的描寫來表達人物的內心活動。三年級語文老師在教學後要反思些什麼呢?小編在此整理了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八課《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八課《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1

  1.關注故事的情節,整體研讀文字

  寫事的文章不可避免的有人的存在,但在教學上寫人的文章和寫事的文章在教學上肯定是有區別的。我想,要上出敘事課文的味道,除了要聚焦人物,還要關注故事情節本身的一波三折,努力發揮文字自身的“召喚”功能。

  小姑娘急需輸血——在沉默中舉手獻血——充滿恐懼的獻血——誤解獻血會死——瞭解冒死獻血的原因。這是文章的情節變化,也暗合著讀者的閱讀心理。在教學第二課時,我省去了前四段和後三段,主要研讀了阮恆獻血時的心理,因為沒有聯絡前後內容,這一部份情節內容就孤立起來了,學生在感受阮恆矛盾心理時並不細膩。比如有一個環節我請學生想像阮恆在獻血時的心理活動,學生的回答大多是“我一定要堅持,我要救小姑娘”,很少有學生說到阮恆還覺得很害怕,在此基礎上再轉折為了救朋友,阮恆堅持著。包括讓學生想像醫生會怎麼安慰阮恆,也有不少學生寫的內容都是醫生要讓阮恆堅持下去,而沒有從獻血是不會死的這個角度去勸慰阮恆。

  出現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我只關注阮恆這個人物,而沒有關注整個事件,把文章支解得支離破碎,教學時沒有幅射全篇課文,忽視了前後段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把一篇寫事的課文上成了寫人的文章。

  2.課文情感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對人物進行定性

  寫人的文章往往是以事襯人,寫事的文章往往是以事說理。再次審視文字,我感覺到教學這篇寫事課文應該通過讀懂在誤以為獻血會死的情況下,阮恆為小姑娘獻血這一件事,從而感受朋友之間純真的友誼,而不僅僅是對阮恆個人的讚美。

  教學本課時我聚焦主人公——阮恆,對這個人物進行了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的研讀和分析,最後的落腳點變成了對這個人物進行定性,比如勇敢、善良、無私奉獻。這樣的教法就與寫人課文上法無異了,教學也落入了俗套。

  在感受到阮恆的害怕,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後,教學應走向哪個方向呢?我覺得還是應該把文章的理即友愛在文境中進行昇華,比如基於文字想像小姑娘對阮恆的感激之情,在此基礎上拓展一些友愛小故事,或讀幾條友情格言等等。當然這些還是不成熟的想法,但是敘事類的課文教學應努力走事理結合的路子。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八課《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2

  《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寫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課文先寫一名孤兒在炮彈爆炸中受了傷,急需輸血;接著具體寫了阮恆獻血的過程,生動地描寫了阮恆獻血時的神情、動作,真切地反應了這個小男孩獻血時的複雜心情,同時設下了懸念;最後點明阮恆內心矛盾痛苦的緣由和堅持獻血的原因。因此,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理解他當時複雜的內心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在閱讀中自由感悟。通過自讀讀準字詞,理順文章脈絡,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並提出自己的問題。接著,我就把著力點放在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情感變化上,通過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點撥學生圍繞中心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深入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

  為了讓學生能夠儘快抓住文章的主線,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請學生邊讀邊畫出描寫阮恆獻血前、獻血時動作、神態的句子。我想讓學生從阮恆的獻血前、獻血時的表現來感悟阮恆的心情是怎樣的,阮恆的心情究竟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並歸納:阮恆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是害怕自己瀕臨死亡,另一方面為了朋友又堅決地要獻血。但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有些亂,一是老師沒有運用好所做課件,二是老師在對學生的引導上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在處理阮恆獻血時的表現時,這時侯老師有點依著課件而進行下去的感覺了,沒有真正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從而導致課堂的死氣沉沉。因為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老師的意圖是什麼,只顧著自己的想法說了,而老師也在急,心想學生怎麼光往別處跑啊!我不是在給他們指著路的嗎?其不知老師的引導已經偏向了。如在學生畫出表示阮恆獻血時的動作的詞時,老師只顧著出示自己的了,而捨棄了學生的一面。另外再讓學生依此來提出問題時,學生不該從何而提,一臉恾然。但這個環節還沒有處理清楚呢,接著老師就轉到下面的環節去了。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阮恆在抽血中內心的痛苦,更好地感受阮恆害怕但卻堅決獻血救朋友的美好心靈,在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幾個自然段時,我就引導學生對這三句話中描寫阮恆哭泣的詞語進行一次梳理:阮恆在獻血的過程中,從啜泣一下,到又開始嗚咽,再演變成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說明了什麼?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到隨著血液一點一點被抽出,阮恆感覺自己離死亡越來越接近,所以害怕越來越明顯。這樣,在理解了句子所表達的內涵後,再來讓學生模擬想象阮恆的心裡具體是怎麼想的?有了前面理解的鋪墊,後面的語言說話訓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然後再通過入情入境的模擬演讀,讓學生把內心的觸動通過感情朗讀宣洩出來,深化理解和感悟。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模擬記者採訪阮恆為什麼這樣做?再通過討論你認為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課文中的阮恆呢?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受。讓學生再次感受阮恆那願為朋友而犧牲自己的美好心靈,並在《朋友》的歌聲中得到情感的共鳴。

  在教學中,我感覺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還不夠,如學生思路開啟後,要講的很多,我沒有那種收放自如的機智,導致授課時間不足,有些重點部分只是匆匆收場,也沒有給學生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還有對這節課的準備不是太充足,在備課過程中對學生的預設太少了。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不要讓課件成為你的依賴和累贅。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八課《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3

  1.情境的創設

  在一開課,通過配樂描述回顧課文,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更好投入到課堂,更快進入文字,本課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2、從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本課著力於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感情變化,但是並不是把這些重點詞句都拿出來給學生分析,而是讓學生在積極主動讀句子,畫詞語,從個性化的讀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我抓住一個例句,讓學生默讀,自主感悟句子,接下來通過朗讀把個人的體會讀出來,通過引導他:“為什麼這樣讀?讓學生理清自己的從哪裡感受到的,從而歸結出,剛才是從讀當中重讀了某些詞語,就是抓住了重點詞句體會人物,這個學習方法是在學生的學中總結的,從引導當中水到渠成的,並適時評價“你已經學會了這種方法。”讓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

  3、學生在每個句子中不斷運用這種方法體會人物的心理

  當教師創設好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靈、影響一生的教育效果。通過加強默讀、自讀自悟和加強朗讀,培養語感,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思想感情結合起來,使學生憑藉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體會到豐富的思想感情,並在感悟語言的基礎上,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從整體上提高語文素養。文章讀通了讀透了,這時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