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在教研活動、教學交流、新教師招聘、教師資格證考試和教師職稱晉升中得到廣泛應用。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八年級上冊物理說課稿:密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八年級物理第五章第二至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密度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複習回顧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讓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回憶複習密度的相關知識的點,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的一種物理屬性;理解密度;會測量固體、液體的密度。

  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有關問題

  3、教學重點

  回憶複習密度的相關知識的點;理解密度。

  4、教學難點

  會測量固體、液體的密度。

  二、教法和學法確定

  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法來複習本節知識點,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強調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活動性。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三、教學程式設計

  1、自學導航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導航”中的“理解密度”和“密度的測量”。

  2、交流質疑

  a、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聚焦目標一中的內容,提出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並將本組的問題寫在本組的黑板上;

  b、班級交流:其他小組就各小組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c、教師就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總結,強調。***見板書***

  3、鞏固訓練:練習的設計一要鞏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強化學生對密度及含義的理解,三,通過選擇題、填空題的設計,讓學生能加深對密度及其含義的運用,與中考接軌。a、學生先自主完成聚焦目標2,後完成聚焦目標3;教師要巡視檢查,隨時發現學生的問題。

  4、展示點撥:a、教師就學生的完成情況,將目標2中的4、5小題進行展示並講解;b、教師點撥目標2中的4、8小題及目標3中的2小題。

  5、鞏固提升:a、學生自主完成“鞏固提升”;b、教師點撥總結“鞏固提升”中的4小題的方法指導。

  四、本課小結

  總結有關密度知識的重點及處理密度相關問題的方法。

  五.板書設計

  物質的密度

  概念: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公式:

  單位:

  測量:a、測質量***天平、彈簧測力計***

  b、測體積***量筒或量杯、刻度尺***

  八年級上冊物理說課稿:溫度

  一、 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為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內容包括攝氏溫度、溫度計原理、溫度計及體溫計的使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本章的教學首先是圍繞“溫度”和“溫度計”進行的,它不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態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特別在後面的實驗探究以及人們的生活、生產、氣象測量中,溫度計的使用也將是其中重要的角色。

  3.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要求能說出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瞭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會測量溫度,能嘗試對環境溫度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依據課標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溫度計的原理。

  瞭解並能記住一些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

  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溫度計的結構和原理。

  通過實際操作,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溫度計原理及使用方法。

  難點:使用溫度計易錯之處。

  二、說學生

  課前調查學生對本節相關知識的瞭解程度,一般學生均知道物體的冷和熱常會用溫度的低與高來表達,知道熱脹冷縮的特點,會說溫度但不太清楚其規定及意義,對於零下溫度值容易讀錯,溫度計使用中不能規範測量,對體溫計只知道用前摔幾下。所以針對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體會,在課堂教學時間上做相應的調整。

  三、說教法

  結合課標的要求,在各個環節中都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制作和體驗,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培養對生活環境溫度的感知能力,對攝氏溫度的規定只作初步瞭解,重點鍛鍊學生的認讀能力和溫度計的規範使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去做,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來說,不能用教師的一味說教代勞。

  四、說學法

  帶著對科學的熱情,有組織的進行探究與體驗,用心觀察,仔細體會。大膽講讀,認真規範的操作,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式

  1.首先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學生對冷熱程度的表述自然過渡到本章第一節溫度的教學。

  2.合作探究,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自學討論,學生通過閱讀“攝氏溫度”這段內容,瞭解其規定,教師根據回答適當補充。

  ***2***學生利用提供的器材,觀察並體會液體熱脹冷縮的特點。這時教師要引領學生觀察常用的溫度計,瞭解其原理、裡面的液體、名稱等。

  ***3***合作探究,教師指導並示範。迎合學生的心理,先讓學生測一測冷水的溫度並記錄下來,教師巡視並將學生的一些錯誤做法模仿出來,讓學生糾錯,激發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氣氛。教師作

  正確示範再次引導學生規範測量***測熱水溫度***,正確認讀。

  ***4***多媒體展示,從對體溫計的瞭解感受科技的發展。此處可以問答的形式,邊問邊解答體溫計的相關知識。

  3.課堂小結,當堂練習。師生共同小結本節內容,掌握知識脈絡,輔以溫度計的讀數練習檢查學習效果。

  六、預測教學效果

  1、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的自主性、表述、交流、討論、互動、互助可能與教師的教學設想存在一定的距離。

  2、不同層面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本節課中可能難全以解決。

  《溫度計》教學反思

  冷與熱是學生的身體時刻能感受到的,和他們的生活有著密的關係。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物體的冷熱變化已經有了很多的感知,對於溫度計的瞭解也不太陌生。但是學生在感知冷熱的過程中,容易將錯覺當作科學,同時對於溫度計的使用方法也僅僅限於表層。本節課的重點是觀察和研究溫度計的主要構造,並能識讀溫度計的刻度,能把溫度計上的數字和物體的冷熱聯絡起來。

  本節課新的課程標準有四項要求:***1***能說出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2***瞭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3***會測量溫度。***4***有關注環境溫度的意識。與舊的教學大綱相比,新教材將舊教材中《溫度計》和《溫度計測液體溫度》合為一節,容量更大,課標的第4條要求是舊的大綱所沒有的。雖然本節容量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學生對本節內容原來就有一定的基礎,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所以將培養學生設計能力作為本節的重點,這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的教育理念。

  一年中冬冷夏熱溫度不同,在理論上是無可置疑的。因此,教師通過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說明這一“事實”。但是,我在這一個教學過程中卻在學生的發現中,把握住亮點,促進學生開展了新一輪的學習研究。 在教學中為了一槌定音的給學生留下正確的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體軟體以及語言上的強調突出溫度計的原理.攝氏溫度的單位等物理知識.,從而落實教學大綱.

  在課改熱潮的推動下,科學教師都希望通過“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學探究方式,為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平臺,培養和發展學的科學思維能力。但是,真正做起來難度比較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做到認真“把握學生的發現,激勵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故此,第一,教師要善於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對於課堂中學生突然出現的不同聲音不能以一句簡單的話語輕描談寫地放過。教師要設法機敏地抓住那些產生於動態中的問題,將一個學生的問題化為全班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樣才能使課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創意和動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思維的價值,產生不斷創意新的求知慾望。二是教師要善於引導,使課堂上產生思維的碰撞,在老師的引導,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學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積極的思維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使教學活動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又有效地運用可利用的資源及科學方法去進行學習和研究,在行為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八年級上冊物理說課稿:運動的描述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

  “運動的描述”這一節看似簡單,但它卻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的學習,因而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後面的學習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

  教材內容:

  教材先介紹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機器的運轉、車輛的行駛、奔流的河水……。“瞬息萬變的世界裡,物質的運動是非常普遍的”,運動是宇宙中普遍的現象,也就是說運動是永恆的。普遍存在的永恆的“運動”中同時存在著“靜止”,這個觀點是一個重要的科學觀點,也是學生建立科學世界觀的基礎。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認識自然也是教學中應側重的方面。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過程與方法: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性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重點: 參照物的概念、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難點: 認識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二.說教法:

  這一節的知識點與生活聯絡緊密,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儘量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動手,多總結。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創設情景、分組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並通過解決學生身邊的事例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能力。

  初中物理說課稿:《運動的描述》初中物理說課稿:《運動的描述》三.說學法:

  運動,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研究運動,應該說還是初次,探究這方面的知識,能使學生獲得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因而通過本節教學,不僅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更為重要地是讓學生感悟科學的觀點及科學的研究方法。由於初中生的思維出於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期,本節教學可利用多媒體教學環境將一些場景生動再現,使學生以感性認識為依託,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播放視訊資料《運動的世界》。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聯絡到本節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觀看完畢教師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學生根據老師提問進行思考並舉例。

  ***二***、新課講授***本環節設計四個探究過程,將教材的知識點一一展開***

  討論探究①:你們剛才所舉例子中靜止的物體真的不動嗎?

  這個問題激起學生的心裡衝突而使學生主動思考,敘述各自的看法,討論,而後明確: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討論探究②:你們剛才所舉例子中說有的物體靜止,有的物體運動,你是如何判斷的?

  由於物體的運動、靜止是學生提出來的,問他們是如何得來,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討論,慢慢分析得出是通過看這個物體所處的位置是否改變的方法得來。從而得出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播放視訊《運動的描述》,加深對機械運動概念的理解。

  討論探究③:你們是如何判斷物體的位置是否變化的?學生實驗:把課本平放在桌子上,課本上放一塊橡皮,推動課本使它在課桌上緩慢移動。思考回答:

  ***1***選取橡皮為標準,桌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的?***2***選取課本為標準,橡皮和課桌是運動還是靜止的?***3***選取課桌為標準,橡皮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通過學生思考、實驗、討論,得出結論:物體位置是否變化是相對於某個物體***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物理學中的參照物。播放視訊加深對《參照物》概念的理解。

  討論探究④:剛才的實驗中,當我們選擇的標準不同的時候,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同了,可見,物體的運動情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講述法國飛行員二戰期間在高空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的故事。

  由於這個事件比較罕見,能夠馬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引發思考。提問:飛機在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麼能夠抓住高速飛行的子彈?學生能夠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飛行的,老師繼續啟發學生考慮它們速度的大小關係,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對靜止。通過這個環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三***、拓展練習

  練習1、2是兩個動畫,由於在課堂上某些場景不好展現,設計兩個趣味動畫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手動操作,來變換參照物,使學生對物體的運動過程有清楚地認識,讓學生討論並練習。加強對參照物的理解。

  練習3:介紹成語故事《刻舟求劍》問船伕可能找到劍嗎?從物理的角度解釋為什麼?練習4:為什麼順風時有時會感覺到無風;有時雖然沒有風,但騎在摩托車上卻感覺到風很大?

  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現象,培養學生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說出生活中其他的可用本節知識解釋的現象。對於學生的舉例教師要給予鼓勵 。

  ***四***、課堂小結

  初中物理說課稿:《運動的描述》教學反思請學生談談這一節課對“運動的描述”有了哪些認識?讓學生歸納敘述本節的主要內容、判斷方法,使學生對本節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五***、佈置作業

  教材練習1、2。補充練習:某年的春節晚會上,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名演員正在蹬一輛固定在舞臺上的自行車,他身後的大螢幕,是一望無際的田野,畫面一直在動。當鏡頭拉近後,觀眾都感覺這名演員爭飛馳在田野的小路上,根據這個啟示,假如你是攝影師,你如何讓兩名演員在飛馳的火車上打鬥。

  通過這個練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體驗學物理的樂趣。

  五、說效果

  本節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物理規律,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活躍了課堂氣氛,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在課堂中教師不再是一個主講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教師和學生一起去感覺、認識、探索、分析、概括,和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重視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加強了學生間友好相處的心態。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這個知識點,部分同學能夠當堂掌握,對於接受能力差的同學,可能還理解不透,教師應在刻下多輔導,並設計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