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故事精選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1500歐元的道德底線
我到德國留學,那天去交學費。
交完300多歐元的註冊費和保險費之後,收費的老師給了我一張1800歐元的收據,我稀裡糊塗地收下了,到另一個房間辦其他事情。可是我知道我還有1400元的語言學費沒有交。於是我就問辦公室桌前的另一箇中國同學到哪裡交學費,她很詫異地看著我手裡的收據說:“你不是已經交過了嗎?”我立刻反應過來,是收費的人弄錯了。
我當然知道1500歐元對於我這種窮學生來說是怎樣的一種誘惑,可是在幾秒鐘的時間內,我做出了決定,這筆錢我必須交上去。我轉身走出去找弄錯收據的那個人,結果發現辦公室的老師跟我一起出來了。他在弄清楚情況之後,很凶地批評了弄錯收據那個人,然後拍了拍我的肩膀說:“你很誠實。”我微笑著說了一聲“謝謝”,可是我心裡想的是:“其實我並非誠實,我也沒那麼高尚。”
現在來分析一下我那幾秒鐘的所思所想。在通常的觀點上,這件事會有兩個相反的結果。
壞的結果是誰沒交學費最終被查出來,那當然是一件面上極端難看的事情,而且對中國人的影響極壞。
好的結果是這1500歐元歸我所有,這筆錢足夠我半年的生活費。
可是,在深層含義上,這兩個結果所面對的道德處境都是我不能承受的。前者意味著在眾人眼中的道德敗壞,而且代表著中國人的道德敗壞,雖然這個錯誤的直接原因是德國人導致的,但是在道德上理並不在我們一方。後者呢?後者意味著我的下半輩子將永遠受到良心的拷問和譴責,因為它嚴重越過了我心中的道德底線,它將為我的人品抹上最大一筆汙點。事後很多人說:“學校那麼有錢,又不差你那一點。”可是我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看的。其中的道理,不用細說。
事後想起這件事,覺得自己的做法完全正確。我決不能為了這1500歐元下半輩子不得安生,我買的是一片良心的清寧。為這片清寧,我寧願明年冒著烈日和暴雨去打工幹活,因為自己辛苦勞動得來的錢花得理直氣壯。
這件事是我出國以後面對的最嚴峻的道德考驗,讓我踏實的是,它為今後可能遭遇的一切波峰浪谷開了一個好頭,遠多於誠實和高尚。
篇二:訓練“道德”
吳奶奶是一位退休工人,養老金不高,房子也不大,住在杭州富陽的一個社群裡。汶川地震後,她捐了一筆錢,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以“日日捐”向社會獻愛心。雖然捐的錢不多,每日只有區區一元錢,但她說,這一元錢帶給她許多快樂,只要有一日不捐,心裡就會空落落的。
前幾天看新聞,有位文具店老闆街頭孤身追賊,為一位女士追回一條金項鍊。鏡頭中,店老闆的妻子說:“丈夫就喜歡管這樣的閒事,開店十年,這樣的見義勇為不下十次了。”這則新聞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追小偷時只有他一個人,而且追了長長的一條街。
善與惡、是與非、黑與白……這樣的“道德觀”認知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件難事。對“好人”、對“好事”,我們心中還會油然而生出感動和敬佩,但感動歸感動,行動歸行動。“感動”與“行動”之間還橫亙著一條長長的溝壑,有的人走了一輩子,都沒有跨過去。看來“道德觀”與“道德”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道德觀”只是一個理念,而“道德”在行動,“行動”真的很難。
香港有位義工叫蘇金妹,她認為道德不能靠說理,而靠“訓練”。如果要讓孩子富有愛心,就應該讓孩子走上街頭去幫助別人,這樣才能“訓練有素”。
“道德訓練說”可以解釋許多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譬如吳奶奶的“日日捐”、又如那位店老闆的“古道熱腸”。一個人做了好事,就會經常做好事,就再也看不得別人“受苦受難”,也看不得“不平之事”了。
山東濟南有位叫鄭承鎮的老人,自從1987年那年在濟南“收養”了一個流浪孩子之後,這十多年一共幫助了四百多位流浪孩子,最多的時候家裡擠住過十三個孩子。在他收養的孩子中,有的讀了中專、警校,有的參了軍,沒有一個再去流浪。
常人很難理解鄭承鎮的行為,唯有“訓練有素”這四字才能理解。他顯然已把這種救助視為一種習慣,並從中感受到了快樂和滿足,所以才能樂此不疲,視為一生的追求。
“道德”真的需要訓練。這段時間,網上在熱議一位名叫陸傑森的美國在華留學生,他在麥當勞門口遇到一位乞討的老奶奶,於是買了兩份薯條,兩人席地而坐,開心地吃著。陸傑森的愛心讓許多國人為之感動,但對於陸傑森來說,這卻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因為他在美國就是一位義工,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為乞丐買一份食物,只是舉手之勞。
陸傑森的“很簡單”,對許多人來說卻是“很困難”,現在許多網友甚至還提醒陸傑森被騙了,說那位老奶奶不是真正的乞丐,不應去幫助她。“扶弱濟貧”是一種美好的情感,但要走出一步、付出一點,原來這麼難。
我們接受了太多的道德說教,但缺少實踐和體驗。結果,我們永遠站在“道德觀”的陣營裡,樂於做一個評判者,而不願做一位實踐者。
2010年去香港培訓,在九龍塘地鐵口曾看到溫情一幕:一位只有五六歲的小男孩站在地鐵出口,手舉一塊“哮喘基金募捐”的牌子向路人募捐,而他的父母則靠在一輛賓士車邊,微笑著看著他。
這個場景,我兩年後記憶猶新。我覺得,這是我目前所發現的最好的“愛心教育”和“道德教育”。
篇三:愛的道德
布拉格實在非常小,小到只用半天時間就能走完。但是根據米蘭·昆德拉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改變的電影《布拉格之戀》讓它聞名於世。
卡夫卡生前就居住在這個城市的黃金小巷22號。卡夫卡每天都要到西貝斯卡大街的雅可咖啡館裡進行思考和寫作,維持生命的就是老闆送的幾片面包,他從來不問世事。卡夫卡的特立獨行引起了一個女人的注意。她坐到卡夫卡對面,從桌子上拿起他寫好的稿紙閱讀,卡夫卡寫一頁,她便讀一篇——那是《變形計》手稿,在當時沒有誰能讀懂,但這個女人是個例外。在離開之前,她通過酒侍留下一張便箋,上面寫著:“我不得不承認,我喜歡上了你和你的作品。”
這個女人是俄羅斯著名記者密列娜·傑森斯卡。當時她已經是一位銀行家的夫人,但是傑森斯卡對卡夫卡隱藏了這一切。從此以後,他們開始通過布拉格的綠色郵差交流情感。
但是,1920年的一個偶然機會讓卡夫卡得知傑森斯卡原來是有夫之婦,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後卡夫卡便停止了與傑森斯卡的一切聯絡。1921年,當傑森斯卡再次來到布拉格,再次來到這家咖啡館時,她沒有見到卡夫卡。熟悉的亞麻桌布下,空留了一副舊刀叉。
傑森斯卡來到布拉格的那個晚上,卡夫卡坐在咖啡館幽暗的燈影裡給傑森斯卡寫出了最後一封信:“我現在已經記不起你臉龐的樣子呢,只有你離開咖啡桌那一霎那的背影及衣飾歷歷在目。”
他們後來再也沒有見過面。直到卡夫卡彌留之際,人們才聽到已經處於昏迷狀態的他口裡呢喃著傑森斯卡的名字。
不橫刀奪愛,不在愛的名義下苟且,把愛人放在光明之外,把自己放在光明之處。卡夫卡用孤寂的一生表達了自己對愛的尊重——這應該就是愛的最高道德了吧。
相關文章:
- 道德經的故事精選
- 英語四級閱讀理解題精煉
- 勤儉節約從我做起的演講稿
- 全身美白有效方法
- 程式設計師轉正申請表自我鑑定書
- 產後怎麼瘦大腿和肚子的方法
- 蒲公英之戀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誰唱的
- 最搞笑的小學生英語笑話
- 修理主機板的竅門和方法有哪些
- 必修一地理知識點
- 國慶文藝晚會主持詞精選篇
- 瑪卡的功效作用和正確食用方法
- 引發妄想症的原因主要有什麼
- 如何升級筆記本電池微碼
- 怎樣利用跑步機有效減肥
- 科目三考試內容及操作方法
- 好聽又甜甜的戀愛歌曲聽著就想談戀愛
- 醫院科主任培訓心得體會範文
- 抒情的詩詞名句
- 監察局長任職表態演說稿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