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兒童心理論文

  尊重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是培育兒童的第一要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簡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內容摘要: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應該看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 幼兒階段年齡在3-7歲,是心理髮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競爭危機和生活壓力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隱患也就如影隨形。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和家長一般比較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往往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所以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關鍵詞:簡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為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的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一、個人案例分析:

  樂樂,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男孩,有很強的記憶力,學知識很快。他從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對孩子照顧地無微不至,從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玩,對孩子百依百順,老人沒有文化。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卻顧及甚少,對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導,多方面的因素導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顯的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1、心理脆弱。

  在幼兒園,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聲大哭,小朋友跟他開玩笑,說奶奶不來接他,他也哭。

  2、自理能力差。

  老師讓小朋友學著穿衣服,他不會就哭;

  3、不會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愛跟大家說話,自己坐一邊,不肯參加班裡的活動,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卻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

  1、遺傳因素。

  據元元的奶奶講,他的媽媽小時侯也是這樣膽小,很怕羞,長大後就該掉了原來的毛病。

  2、後天的教育環境。

  老人對孩子照顧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鍛鍊,導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週圍同齡小夥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處,遇到事情總想著讓奶奶幫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時,只能用哭來發洩心中的不愉快。

  五、採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長工作,請家長在家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給他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鍛鍊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讓孩子多和同齡人在一起,學習必要的交往技能。

  2、為孩子營造寬鬆和諧的生活氛圍,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援。

  由於他心理比較脆弱,我在班中,應該多幫助他。孩子們都非常有愛心,經老師一提醒,孩子們都和他一起玩,爭做好朋友。

  3、發揚其長處,樹立其自信。

  根據他的記憶力好,平時在組織教育活動時,我們經常給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鼓勵他大膽的表現,慢慢地、他主動積極性的參加活動了,自信心也逐漸的提高了。

  4、教師給予個別指導。

  由於他生活技能比較差,在平時老師經常給予個別指導: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等,自理進一步提高。

  5.用音樂活動進行心理調控,如:進行律動和歌表演來消除不愉快的心情,從而建立良好積極愉悅的情緒。

  六、教育效果。

  兩個多月以後,他有了明顯的進步。

  1、他已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來幼兒園,自理能力有了較明顯的提高。

  2、他開始和小朋友交往,並學會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爾與小朋友發生爭執,他也學會了剋制,不再掉眼淚,有許多的朋友了。

  3、能比較主動的參與到班級的各項活動中來,做事不再縮手縮腳,自信心有了明顯提高。

  看到孩子進步這麼大,他的奶奶無比感激,我們也倍感欣慰,沒有什麼比孩子的進步更值得我們驕傲的了。每個幼兒都是我們祖國燦爛的小花朵,在我們這個社會的大懷抱裡成長就需要有足夠身體關懷和心理指導,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好的人才。

  一、 如何實施對幼兒健康心理教育:

  1.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中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

  ? 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可以萌發幼兒喜歡集體生活的情感。使孩子們在良好的生活環境裡,越來越喜歡集體生活了,在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中,認知、情感、能力、個性等越來越提高了。孩子們在玩兒中學,在學中樂,在樂中愉悅了情緒,在愉悅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2.在遊戲中促使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

  ? 遊戲和幼兒力所能及的勞動等實踐活動,為幼兒進行良好個性的培養搭建了平臺。健康的遊戲和有興趣的勞動,滿足了幼兒渴望實踐的要求。有助於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能促進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幼兒的積極性是需要成人激勵和保護的。一旦孩子們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孩子們的情緒就會飽滿,接受教育就會有效果。

  ?在幼兒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若能積極地參與他們的活動,並在活動中給予幼兒大力的支援, 合作和引導,將有助於幼兒形成堅韌的性格和有“主見”的個性。敢抓捕“壞蛋”的行為,就是孩子們良好個性逐漸形成的最好證明。

  3.把愛、尊重和嚴格要求融入到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中,在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把愛、尊重和嚴格要求融入到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工作中,是幼兒的個性得以鞏固和發展的重要保證。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是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幼兒雖然單純幼稚,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尊嚴;幼兒雖然體單力薄,但是,他們也有渴望參與成人活動的願望„„我們把愛、尊重與嚴格要求的手段融入到了對她的教育中,引導她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會剋制與忍耐,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學會了分享,在接受批評的過程中提高自尊水平。逐漸規範了她的行為。家長感動得逢人便說:“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裡接受教育就是好。用這麼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孩子的身、心一定是健康的......”

  參考文獻:

  1、《幼兒心理學》 高月梅/張泓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2、《幼兒心理素質教育》 高志方 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學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月

  範文二:父親參與對兒童早期心理髮展的影響探究

  摘要:父親參與是指父親積極參加到兒童的家庭和學校生活之中,不僅指身體上的參與,還有感情和心理上的參與。我所研究的兒童是指個體從出生到進入小學這一階段。父親參與兒童早期的生活,遊戲和活動,參與對兒童的撫養和教育,對兒童早期心理的發展和社會適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測評父親參與的質量,父親的參與度對兒童的認知,情緒及人格的發展的影響,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父親參與, 兒童心理髮展, 認知行為, 參與途徑,

  一、父親參與的概念

  目前,關於父親參與概念沒有明確解釋和定義。最早提出父親參與概念的是美國學者lamb[1],他的三因素模型中,將父親參與劃分為三類:投入engagement、可接近accessibility、和責任responsibility。投入是指父親直接參與照顧兒童,主要是與兒童直接的接觸;可接近泛指父親的可用性,父親或許沒有直接和兒童互動,但兒童在有需要時能得到父親的幫助;責任是指關心兒童的幸福健康,承擔有關兒童事情的責任。Lamb的三因素模型開創了研究父親參與兒童教養的先河。在此基礎上,Dollahite[2]等人提出了七種“父親工作職責”:倫理道德性工作,服務性工作,發展性工作,娛樂性工作,精神性工作,指導性工作。這七種父親職責代表了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理想狀態,突出了“父親工作”所包含的道德價值本質。與此同時,Palkovitz[3]也對父親參與的概念進行了拓展和重構,提出15種主要的參與型別:交流,教導,監督,思想方面,操作具體事情,親自照看,生活撫養,分享有趣的事情,接近,計劃,共同活動,提供資源,愛,保護,情感支援。Palkovitz對父親參與概念的重新定界,強調了父親參與的多項性,突出了父親參與所涵蓋的認知和情感因素,而這些恰是Lamb模型所沒有涉及的。Amato[4]的研究側重父親間接參與,在他的研究文獻裡強調了父親參與以及缺少父親參與對兒童造成的影響。他認為父親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對兒童的健康發展產生影響:人力資源即促進孩子成功或為孩子成功提供技能示範,經濟資本即提供支援孩子健康,安全,成長和成功的資源,社會資本即提供給孩子有利的周圍環境和人際關係,如父母之間的關係或親子關係。可見,在Amato的理論框架中涉及了父親參與的很多特點,內容和技巧。Hawkins等[5]提出父親參與應該包括九個維度:提供經濟支援,對孩子母親的支援,管教和培養責任感,鼓勵學業成就,給予表揚和情感支援,與孩子交流或聊天,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教孩子讀書,鼓勵孩子發展才能。這九個維度囊括了父親對家庭教育的的直接和間接地參與,比以往對父親參與的研究更為豐富,深刻和全面。總之,父親參與概念的形成及完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研究者們都認為該領域人需要進行大量的工作以對父親參與概念進行更深人的理解和梳理。只有弄清楚概念,才能進一步鑑別和評定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力度及作用。

  二、父親參與對兒童早期心理髮展的影響

  父親參與對兒童早期心理髮展的作用體現在許多方面,我們主要闡述在遊戲活動中,父親參與互動的數量和質量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從理論角度分析父親與兒童接觸的頻率和質量對其早期性別角色的影響。

  一父親參與對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影響

  發展心理學表明在嬰兒期,父嬰的交往和母嬰的交往各有特點。父親更多地通過身體運動方式,觸覺,肢體運動來做遊戲,給孩子以強烈的大動作身體活動刺激,促進其身體發育。據統計,做這類活動的父親佔70%,而母親只佔4%。父親角色理論認為,父親在兒童成長最基本的角色是作為一個玩伴,父親的主要撫養行為是與兒童遊戲。父親比母親更可能鼓勵兒童競爭,獨立和冒險。【6】父親較多的參與育兒活動,能提高孩子的認識技能,成就動機和對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以往研究表明,對兒童早期來說,父親的情感投入,與孩子情感的聯絡以及給孩子提供的社會及經濟資源,都與孩子的身心健康,認知和社會能力的發展有關。正是由於父親性格,智力的一些特點,父親與孩子交往方式的開放性,活動方式的獨特性,使經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可以從父親那裡獲取更多的知識,經驗,想象力和創造意識,有利於激發兒童的求知慾,好奇心,自信心與多方面興趣愛好。Lamb研究表明:兒童與母親的關係主要建立在母親的撫養和敏感之上,而與父親的關係更多建立在活躍的遊戲中。父親與兒童之間屬於啟用關係,而母親與兒童之間屬於依戀關係。兒童在遇到痛苦時,更多是到母親那尋求安慰,而想玩耍時,則更多地想到父親心理學者研究表明,大多數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與父親相處。在遊戲中,父親誘導孩子積極應對困難,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給孩子帶來快樂和滿足,是兒童從中對世界和社會的信心和自信,得到對人容忍和寬容的動力,幫助兒童成為心理功能完備的人。可見,高質量,高頻率的父親參與有利於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自信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二父親參與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影響

  兒童心理髮展的研究側重於兩個方面:一是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二是兒童社會化的發展。性別角色是兒童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性別角色是指兒童形成與自己生理性別相同的社會價值期望的性別認識和性別行為的過程。發展心理學理論認為,父親在兒童的性別角色認同中起著母親不可替代的作用。行為主義學派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性別角色的獲得是通過同性別父母的榜樣強化而形成的。可以說,父親的品質和行為習慣都會在兒子身上體現,而對於女孩,某些品質是她在今後生活的參照,女孩往往把父親看作異性伴侶,他們對父親的依賴和愛戴心理比男孩都強,從父愛中得到安全感。【9】父親的性別行為榜樣,是兒童性別化發展的根本保證。如果父親是果斷且具有支配性的,則男孩的男性特徵較明顯;如果父親是軟弱的而母親佔據支配地位,那麼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別同一化的形成就會受到嚴重的傷害。他們會表現出更多的女性特徵。那些有挑釁行為的男孩子,往往有一個軟弱,不起作用的父親;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親大多專橫,對子女漠不關心。【10】父親的作用不只在家庭內部,而更體現在家庭和社會之間。父親是家庭和社會的紐帶,他的職責就是把孩子從家庭的小天地帶向社會的大舞臺,並指導孩子在社會生活的大舞臺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父親參與對兒童情緒及人格發展的影響

  父親通過親子交往來指導兒童,促進兒童情緒和人格的良性發展。Amato認為,在童年時期與父親有密切關係的兒童與成年後的男孩女孩在學業和事業上的靈活性,心理適應能力和幸福感有密切聯絡。研究表明,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那些有父親高參與的兒童有更好的心理調節和適應能力,在學校表現好,很少有反社會行為。

  三、父親參與的有效途徑

  父親參與教養對兒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父親們要提高自身素質,以樂觀的生活態度參與到育兒活動中。其次,給予孩子時間關懷,有選擇的在某一階段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孩子交流溝通,關心孩子的興趣愛好,經常撫摸孩子,與孩子一起散步等。再次,掌握教育孩子的途徑,如從孩子的社交中,從孩子的日常情緒變化中,從孩子的生理變化中,從孩子的日常起居中等,去了解孩子的變化。 小結

  通過這次研究,我瞭解了父親對孩子可以起到的各種重要積極作用,我希望每一位父親都發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影響,與母親攜手共育智慧健康的孩子。希望所有的父親重視自己對孩子的這些影響力,同時也希望母親也要提醒著老公做好父親這個職責,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共同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