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識字的方法與識字教學策略的文化價值
在教幼兒識字的過程中,老師或者父母也要設計多種多樣的遊戲來誘導孩子,使孩子感到識字能獲得歡樂,把識字當作每天必不可少的遊戲活動,在不知不覺中識字、脫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者有心,學者無意”。“識字”在孩子剛剛啟蒙的初期是一個很重要的著重點,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該怎樣把識字與遊戲結合起來,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樂於接受呢?下面講幾種遊戲識字的方法:
1.捉迷藏:即把字卡藏到容易找的地方讓孩子找。找到了,讀一讀,表揚一番。也可讓孩子去藏字,老師或家長找字,讀字。
2.玩玩具:跟孩子玩什麼玩具,就在玩具上寫上相應的字,讓孩子認讀。
3.做動作:邊教字邊做動作;教“跳”字做一個青蛙跳的動作;……等等。凡是動詞都可以做相應的動作,加深印象。
4.裝表情:教育些帶感情色彩的動詞和形容詞 要有臉部表情。如教“笑”字,要帶動孩子哈哈大笑,教“哭”字要和孩子一起裝作哭的樣子;動作、表情的適當誇張,可加深孩子識記。
5.釣魚識字:把字卡當作魚撤在地上,讓孩子去“釣”,釣來一個字卡教一個字,此法可把孩子認過的字當作魚讓孩子釣。老師或家長讀一個字,孩子必須釣到那個字,讀出那個字才算釣到了“魚”。也可以幾個孩子比賽看誰換釣到“魚”。這方法用來複習鞏固效果好。
6.表演識字:讓孩子表演他最喜歡做的遊戲,如孩子喜歡當小大夫,就讓他坐到寫有醫生的位置上,對病人問這問那,用一聽筒在聽,開藥方,打針……這時候教育他識讀,“醫”、“藥”、“病”、“針”等,就不會太難。
7.吃東西識字:孩子在吃東西時,往往是最高興的,這時教他識讀字,興趣也會高些。如削菠蘿時教“菠”、“蘿”,切西瓜時教“西”、“瓜”,吃棒冰或糖果時教包糖紙上的那些字。
8.講故事識字:給孩子講故事,邊講邊把故事中主要人物,關鍵情節在黑板上寫下來認一認,講完故事後讀一讀,讓孩子複述時再認一認。這樣既不影響講故事、故事,認了字又可使孩子把故事情節記得更牢。
9. 遊動物園識字:把許多字卡圍成一圈當作動物園的圍牆,“圍牆”裡面放許多寫有各種動物名字的字卡。說有許多小朋友要上動物園去玩,開哪個門進去呢?看門人 說走“××”門進去安全,如果開錯門,老虎會逃出來咬人的,這時候要孩子去“××”門,開對了才能進動物園,開錯了重開。進了“動物園”讓孩子撿一個個的 字卡來問:“老師,這是什麼呀?”老師說:“唷 ,好大的大老虎的‘虎’字…”如果場地大,還可在動物園內再分隔成幾個“猴”、“虎山”、“雞禽館”、“熊貓館”之類的小圈圈,可以把各種飛禽走獸的名詞 都教孩子認讀。此法複習舊字,認新字,效果都很好。
10.踩字過河識字:地上畫兩條平行直線當作是一條河,河中間放若干個字卡當作“橋”,孩子要從“橋”上“過”河 去,先要讀出一個字才能上前踩中跨到前面的這個字上,讀錯了重教重讀。過了“河”還要從“橋”上返回來,再一個字一個字讀過來複習一遍,能做到一字不錯返 回來的要大大表揚。
11.教布娃娃識字:讓孩子當小老師,讓布娃娃、絨毛狗、小熊、猩猩、企鵝、大熊貓等絨布玩具當學生,老師或家長充當班長喊“起立、坐下”識字……此法用來複習已經學過的舊字有很好的效果。
12.出門之前識字:讓孩子上兒童公園前,先要認一認“兒童公園”四個字。凡是孩子迫切要求出去玩的時候,都可以先識幾個字再行動,到外婆家去也可以學“外婆”兩字,認認外婆家居住和街道、村莊、門牌號碼等。
13.引誘孩子識字:成人與成人說話,故意相互問字,教字,寫字,猜字謎考字,談得津津有味,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引誘孩子主動來看來問,積極參與識字活動。
以上介紹的十幾種室內識字法,還僅僅開了個頭;針對3歲左右孩子的心理特點,還可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心理特點,還可能 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來。
但不論何種方法,識字活動都要做到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要每天固定一恰當的時間和一個比較安靜的地點,根據孩子學習情 緒高低進行幾分種到十幾種遊戲學習,天天不間斷。
學習地點要安靜,有文字、圖畫、桌椅、黑板、地圖、玩具、小紅花、表揚欄等智育環境佈置。這樣時間一久, 便會形成條件反射,一天不學孩子會悶得難受。
關注識字教學策略的文化價值
識字教學的文化意義在此不必贅述,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應該怎樣發揮識字教學策略的文化價值?我認為,適當滲透字理知識是發揮其文化價值的重要途徑。我們不必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字理知識,但是,一定要有意識地滲透字理知識。
一是根據漢字特點,有選擇地進行字理分析。我們不追求字字分析字理,但是,典型的、便於學生記憶 的、學生可以舉一反三的漢字,如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指事字,都非常適合滲透字理知識。如“休、旦、巢”這些漢字,如果有字理知識的支撐,很容易取得一勞永逸的識字效果,完全不必通過機械地復現漢字來完成識字的鞏固任務。
二是進行字理分析的時候不要太繁瑣。教師講解字理的過程可以再模糊一點兒,再有趣一點兒,不一定非要把漢字每一階段的演變都以各種字型完完整整地展示出來。如寶蓋頭、四點底,都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以象形的方式,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瞭解這些常用偏旁的表義功能,從而滲透漢字文化,提高學生的獨立識字能力。
三是不必刻意追求原始理據。如“晒”,右邊原本 是“麗”的繁體字,簡化字才改為“西”。但是,識字的時候,解作“太陽在西邊”,也是符合現今意義、可以被接受的。又如“筆”字,寫作繁體字的時候,下面的部件是 手持筆形,後來才簡化為“毛”,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理解“竹子下面有毛,毛筆就是這樣做成的”,這也是未嘗不可的。因為,漢字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在不斷的簡化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照顧到了漢字造字規律的,所以我們不一定拘泥於漢字的原始理據,可以適當採用一些變通的處理辦法。
除了有意識地滲透字理知識,我們在引導學生分析漢字的時候,還要充分關注其中蘊含的人文內涵。如,在編制謎面和順口溜的時候,其內容應該是美好的、積極向上的,要有品味,要富有人文內涵。有的學生編的順口溜,甚至教師提供的順口溜,不僅缺少內涵,甚至流於低俗。如,有的教師在教學j、q、x與ü相拼去掉ü上兩點這一拼音規則的時候,編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小ü小ü有禮貌,見到j、q、x就脫帽。”而另一位教師編的順口溜是:“j、q、x,真淘氣,見到ü眼就挖去。”雖然二者同樣都能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但是相比之下孰優孰劣,一望便知。編謎語或順口溜是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大體上不存在對錯之分,但是必然會有優劣之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避免怎樣的情況,應該提倡怎樣的方向,教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特別是在提倡轉變學習方式的今天,當自主識字成為常規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該非常清楚地認識到,這並非意味著不再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並非意味著可以容許學生隨意以自己的方式,甚至不恰當的方式來記憶漢字。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的自主識字變得更加符合漢字自身的構字規律,更加符合學生學習漢字的認知規律,更加有文化品味和人文內涵。
總之,最有價值的識字教學策略,應是同時關注了工具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教學策略。在選擇識字教學策略的時候,既要想盡辦法提高識字的效率,又要關注學生識字過程中的認識發展、思維發展,以及潛移默化的文化浸染、情感薰陶。追求識字的高效率非常重要,但是,單純追求識字的數量和速度是萬萬不可取的。切忌讓識字教學陷入實用主義的泥沼,甚至流於庸俗,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把握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