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方法

  閱讀,課內為點,課外為面。在課內外閱讀整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應注重課內方法的引導。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

  一 明確目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目標是個人、部門或整個組織所期望的成果。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生的學習就有動力。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工作和關鍵環節,它決定著整個教學活動的方向、過程和結果評估,直接關係到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發展。

  因此,課外閱讀的指導要注重目標的設定,必須靈活性強,層次性明顯。當然,僅有目標還不夠,還必須讓學生對課外閱讀充滿興趣。可通過推薦學生感興趣的讀物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 推薦讀物,充實學生的閱讀資源

  1.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課外讀物

  現行使用的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適合學生閱讀和開展教學的文章。因此,學生的課外閱讀應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

  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一些相關知識的介紹,會使學生感受到課外知識的趣味性,而要獲取的最好方式就是讀與課文相關的書。這些書可以進一步充實課文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比較能力。

  2.選擇敘事作品和合適的詩歌

  新課標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的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多閱讀這類書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開啟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傳授方法,確保學生的閱讀效果

  課外閱讀是教學的課外延伸。要提高課外閱讀教學效果,關鍵在於要讓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1.做到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略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後記等,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藉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同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做到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2.做到摘錄與寫作相結合

  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隨時把精彩的詞句和片段摘錄下來,以備所需。新課標指出,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求學生具有探究性閱讀和創新性閱讀的能力。特別是閱讀完名著之後,要思收穫,談體會,發表見解,寫出讀後感,做到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四 正面引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1.指導學生養成利用時間閱讀的習慣

  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所花費的時間較多,特別是小學生,並不能或不懂利用零碎的時間閱讀。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慣和隨時翻閱書籍的習慣,堅持每天擠一點時間,讀一篇或半篇文章。

  2.指導學生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

  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文中進行圈點勾畫,做批註。好的句子、段落、篇章,要求學生摘抄,感受較深的要求寫成讀書筆記或讀後感,定期讓學生們交流,養成讀書動筆的良好習慣。

  每週上好課外閱讀的指導課,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做筆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重點。這樣,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鑑賞力,而且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 不斷激勵,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

  學生課外閱讀效果如何,需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激勵和評價體系。通過觀察法、調查法等方法可瞭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概況,根據學生的積累情況、寫作水平,可進行評價。

  1.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

  評價體系中應考慮到學生個性和基礎的差異,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也要突出評價學生某方面的良好表現,做到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

  2.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

  他人的評價相對比較公平。他人評價包括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通過同學互評,使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又提高了各自的能力,教師評價則有比較性,他人評價可使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效果。

  重視自我評價是現代教育評價的一個突出特點。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不斷反思自己在課外閱讀中學到了什麼,方法是否科學等。當然,自我評價主觀性較強,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要做到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

  2

  一、注重學生的個性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要防止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在日常的課堂閱讀教學中,不論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不管是散文詩歌,還是名著童話,我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文中的中心問題,並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寫上自己的體會。

  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我主要圍繞兩個難點貫穿,一是李大釗是個怎樣的人?二是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來突出李大釗的高尚品質?在問題丟擲後,引導學生進行第一項環節:獨立思考,在文中找出相關句子圈點批註,時常8—10分鐘。

  接著進行第二環節:小組長組織組員展開討論補充完善,時常5—8分鐘;最後選派小組展示彙報,同學互相補充質疑,教師相機引導解疑板書總結,時常10—15分鐘。整堂課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氛圍濃厚,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又強調了合作學習閱讀中的問題的形式。

  結果很明顯,學生從不懂從何下手到精準找句、明確句中關鍵字詞、詳細寫下自身感受體會。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要融入自身獨特的想法和理解,從而對閱讀材料以及作者的表達思想有獨特的見解和認識。

  二、課內拓展延伸閱讀

  閱讀視野只著眼於課內是遠遠不夠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常與學生分享與課題有關的文章,引導學生分析異同以及每篇文章的出色之處,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廣度,提高學生閱讀分析能力。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金色的腳印》時,教學任務結束後,出示文章《丹頂鶴的故事》、《海龜救人》,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外篇物思考這兩篇文章與《金色的腳印》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學生能夠在提示下準確分析出:1.三篇文章都體現了人與動物關係密切,動物也擁有人一樣的感情;2.引導教育我們要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3.三篇文章的寫作方法相同,都是以記敘故事的形式將人與動物的感人事表達得淋漓盡致;4.三篇文章的感情色彩不同。

  《金色的腳印》、《海龜救人》都已喜為局,《丹頂鶴的故事》以悲為局;5.題目的擬定不同,《金色的腳印》所涵蓋的意義深厚,比較深奧,其他兩篇則淺顯易懂。

  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堅持課內拓展延伸,是拓寬學生的學習廣度,提高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平臺,表演會精彩紛呈。

  三、提倡廣泛閱讀,學以致用

  人教版五年級《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季老先生說到他時主張看閒書的,他文采斐然、妙筆生花主要是因為他博覽閒書。現班中有個非常熱衷閱讀的孩子,日有所誦已成為習慣。但這個孩子比較特殊***出世時因缺氧,導致有些呆滯症狀***,目覽千本書,可理解能力、習作能力遠不及班中的其他孩子。

  遇此情況,我常用歌德的“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來引導孩子在閱讀中要日積月累,並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深化作者所表達的思想產生共情,在學習生活中學以致用,做到課內外閱讀的有機整合。

  四、對待學生在閱讀中的進步不吝嗇最廉價的評價

  不管是小孩、大人,被肯定時,心中總是美的,總會有股上進的幹勁促使我們做得更好。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應給予他們前進的動力,在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圍繞以下三個“多一點”出發:

  ***一***多一點肯定

  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張笑臉、一句話······學生的要求僅僅是老師一次次的肯定。

  “晟晟***呆滯症狀的學生化名***,這次習作中老師看到一段非常優美的句子,最近你又看了很多書吧!也一定積累了很多美麗的辭藻吧!老師為你墨水又更濃表示祝賀!相信在今後的閱讀中你會積累更多,有一天會寫出曠世美文的!”他的臉部表情變得豐富,能感覺到他很開心,緊接著的單元考,他以93分的成績位居班級第一,他那難以置信的眼神告訴我“老師,是您的話語激勵了我。”給人肯定就給人安全感,學生要的僅此而已!

  ***二***多一點引導

  班級中大部分孩子是不愛閱讀的,很多粗淺的書物讀起來都比較費勁。針對這些情況,我選擇在課內學生獨立圈點批註時給那些學生以指點,並要求他們完成的任務可以比其他同學少些。可以看出,他們不是不懂,是閱讀速度慢,閱讀量少導致理解能力低。

  在全班彙報環節,我會事先和各組組長溝通,儘量多給這些同學發言的機會,並和他們分享自己的體會從而讓他們有所收穫。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遇到迷津,更何況是學生,在教學中應多給學生一些引導,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以及學習技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

  ***三***多一點交流

  閱讀後,交流很重要。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去看某些書籍,比如《三國》、《水滸》《女生賈梅》 《男生賈裡》等,在課後活動時間,常找一些學生進行交流,說說這些書籍中感興趣或者記憶最深的一個環節、一段故事。

  可以敘述故事內容、可以作故事梗概、可以說說故事後折射的含義、可以說體會、可以仿寫續寫等等。在交流中不僅融洽了師生間的關係,還讓學生的思緒拓寬,對同一故事環節有了多方位的理解。由此可見,交流可以引領人成長!

  3

  一、找準課內外閱讀的銜接點,課內啟用課外,課外延伸課內

  找到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這是做好課內外閱讀銜接的關鍵所在。只有找到了這個銜接點,學生的閱讀慾望才能有效地開掘,閱讀視野才能由課內轉向課外,我們的課內閱讀也才找到了一個發展點,支撐點,從而搭建起學生閱讀的橋樑。

  1、以教材疑難問題為銜接點選擇課外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閱讀。

  在平時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教師適時地出示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比較、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建構個性的意義理解。

  比如六年級《聞管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教學中,學生對於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的訊息時不禁驚喜欲狂的心情總是理解不到,此時,將安史之亂的歷史故事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穿插到課堂上進行講解,既深入理解古詩的含義又增長了知識,還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歷史故事的興趣。

  2、以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課外讀物為銜接點,拓展閱讀廣度。

  這一拓展方式,是教師帶領學生對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識點、文化點進行延伸、重組、昇華,讓教材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出發點,讓教材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源頭活水”。

  如在六年級有一個單元是以“走進魯迅”為主題進行編排的,課本中涉及了《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和魯迅相關的文章,“資料袋”“日積月累”中還介紹了魯迅和魯迅相關的作品和名言。

  整個單元學習完之後學生對魯迅這個人物形象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這個時候推薦閱讀《守望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逝去的銳利》等書籍,學生也會興趣十足。

  3、以教學內容為銜接點選擇課外閱讀材料,由一篇文章進入到整本書的拓展閱讀。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更深入全面的體會人物特點,我們也可以適時引入相關文章或書籍,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如在《臨死前的嚴監生》一文的教學中,課堂上再講到嚴監生吝嗇的特點時,教師可以將《臨死前的葛朗臺》這篇文章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教學之後可以出示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引導學生課後進行整本書的閱讀。

  學了《將相和》,讓學生閱讀《史記》中的其它故事;學了《草船借箭》,讓看過的學生講講其它體現諸葛亮才智過人的故事,激發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

  4、以教材中文章的作者為銜接點,由一篇課文走進一個作家的作品。

  教材中由一篇課文走進一個作家作品的閱讀元素有很多,如果老師能掌握這個元素,就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並由一篇文字順利過渡到整本書的閱讀需要。如在四年級《蟋蟀的住宅》一文選自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的《昆蟲記》,學完此文後學生對蟲子的世界充滿了新奇,就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昆蟲記》。

  二、利用課內時間及時反饋,定期交流,使學生保持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開展閱讀活動,保持持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將課內所得之法運用於課外閱讀中,將課外所得感悟於課內及時交流。

  1、全班同學“同讀一本書”,閱讀並做批註,寫一寫閱讀的收穫和感受。教師及時調研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發現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利用課內的時間進行階段性的閱讀彙報交流。共讀一本書結束之後,還可以讓學生談談通過這樣的拓展閱讀,自己對課內文字的再感悟。

  2、自助式閱讀,根據近段時間的學習,找到相關的閱讀作品,進行自助式的***自由選擇內容、根據實際選擇數量***閱讀,教師隨時、瞭解學生課外閱讀效果,給予學生及時必要的課外閱讀的指導。利用課內閱讀時間,開展“好書推薦”“故事會”等活動,通過介紹,同學之間可以交換閱讀。

  3、開展“師生共讀、親子共讀”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做學生閱讀的領路人。父母和孩子共讀,營造家庭的閱讀氛圍。

  4、定期進行“閱讀小明星”“書香家庭”評比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家長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保證孩子課外閱讀的時間。

  4

  一、 架設橋樑,找準閱讀銜接點

  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但是課外閱讀應建立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之上,教師的參與不僅體現在對課內閱讀的方法指導上,更應該體現在對課外讀物的把握與引領中。

  我校各個年級均立足於學段特點,選取各具特色的閱讀銜接點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我所執教的三年級,選取了下冊第八單元“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為實驗藍本,本單元有《古詩兩首》《女媧補天》《西門豹》《夸父追日》四篇課文以及“語文園地”中的成語故事《畫龍點睛》等內容。

  每篇課文或體現了神話故事想象的神奇,或體現了民間傳說中人物品質的美好。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到兩種型別文章的特點,結合課文我們推薦給學生諸多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如學習了《乞巧》和《嫦娥》這兩首古詩後。

  我們推薦了與之相關的神話故事《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學習了《女媧補天》後,我們帶領孩子閱讀了《女媧造人》;學習了民間傳說《西門豹》後,我們推薦了《西門豹罷官》;學習了“語文園地”中若干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有關的歇後語後,我們又推薦了《八仙過海》《包公斷案》等故事、傳說,還推薦了《西遊記》《三國演義》等長篇故事的片段。

  此外,《后羿射日》《神農嘗百草》《鯉魚跳龍門》等都是教師在學完本單元課文後的推薦篇目,學生暢遊在課外閱讀的海洋中,從而進一步體會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的特點。

  二、 立足課堂,激發閱讀興趣

  在課題的前期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生並不愛看書,他們是因為老師和父母的規定而不得不讀。只要不在老師和父母的視線範圍,他們寧可發呆也不願拿起書本,即使捧起書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這種閱讀興趣的喪失,造成了閱讀量少,語言的吸收和積累不夠,閱讀質量不高的局面。

  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興趣的喪失,是學生閱讀的最大敵人。如果我們的老師費盡心機,尋找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興致勃勃地推薦給孩子,卻發現孩子們壓根不願意去閱讀,那將是一件多麼掃興的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如何調動學生的前期閱讀興趣,是我們老師需要直面的問題。

  老師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第一陣地應是課堂。

  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單元專題為“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我在執教這一單元的課文時,感慨於人教版教材編寫者的匠心獨運。《古詩兩首》是本單元的第一組課文,編排了《乞巧》和《嫦娥》這兩首古詩。

  詩中寫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人們為什麼要在七夕這天抬頭仰望星空去“看碧霄”?牽牛織女是誰?他們為什麼要“渡河橋”?嫦娥為什麼會偷靈藥?靈藥有怎樣的作用?偷了靈藥為什麼會後悔?課堂上。

  孩子們預習完古詩後的一個個問題,就是促使他們進行課外閱讀的最佳時機。我在還沒有執教這兩首古詩的時候就下發了閱讀材料《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嫦娥奔月》,讓學生帶著自己初讀古詩的感受和疑惑去課外閱讀這兩篇神話故事,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在對古詩相關的神話故事有了瞭解的基礎上,再讓他們在課上說說這兩個故事,帶著閱讀感受進行古詩學習,不僅學生的疑問豁然開朗,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情感,詩意的表達,課內閱讀收效顯著。

  當然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僅與課前留疑、課前激發有所聯絡,更和課後交流、展示評價息息相關。教師要保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樂讀、愛讀,讓課內外閱讀互為補充,閱讀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何愁語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 歸納總結,運用閱讀方法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在課內,閱讀的是國文教本。那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教本的當兒,培養閱讀能力。憑了這一份能力,應該再閱讀其他的書,以及報紙雜誌等。這才可以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並且,要閱讀什麼就能閱讀什麼,才是真正的受用。”這便是“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我們應該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確,我們教會學生讀通、讀懂文字不是目的,學生是否能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閱讀,提高語文能力,服務於未來的生活、學習,方是語文教學的目標。

  因此,我們在課內進行閱讀教學時就得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和滲透,以服務於學生的課外閱讀。

  仍以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單元專題“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為例,我在執教這一單元時,為達成目標中提出的“引導學生感受古人豐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學習故事中人物出色的品質”等目標。

  經過一個單元的教學,我結合每課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歸納出閱讀此類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的一般方法為 “劃句子”“想畫面”“寫感受”。“劃句子”即標註出能表現出故事的神奇的句子,如《女媧補天》中“女媧把它裝在一個大盆裡,端到天邊,對準那個大黑窟窿,往上一潑,只見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補好了。”

  《夸父追日》中“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黃河、渭河裡的水。咕嘟咕嘟,霎時間兩條大河都給他喝乾了,可是還沒止住口渴。”然後結合這些神奇的描寫,引導學生“想畫面”,大膽想象當時的情景,在深入討論中感受主人公不怕困難、為民造福的出色品質,最後“寫感受”,表達自己個性化的體驗。

  此外,對於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常見的疑難問題,如不認識的生字,不理解詞語,我也指導學生運用“查字典”“跳過去”“猜一猜”等方法去解決,運用課內方法,疏通課外困難,指導學生自主閱讀。

  四、搭建平臺,交流閱讀成果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要讓兒童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之後,要給學生搭建展示閱讀成果的平臺,讓學生體會閱讀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課外閱讀交流和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可分為講、展、賽等形式。“講”即講述,舉行讀書彙報會、故事會、閱讀心得交流會;“展”即展評,就是展評出色的讀書筆記、記錄卡、剪報等;“賽”即競賽,知識競賽,查閱資料比賽等。

  通過多種形式的成果展示和交流,使孩子們看到學習的成果,從而相互借鑑,表揚先進,鞭策後進,讓所有的孩子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