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育教學管理論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涉及到若干新思想、新理念,但是怎樣才能把這些新思想、新理念貫徹落實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實現素質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質的飛躍,關鍵是要有真切紮實的教育教學改革行動。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研究 》

  [摘要]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路徑和方法,要高度重視對課文中“潛在意義”的發掘,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力;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應求同存異、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索精神;要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活動內容要新穎,形式要活潑,通過調查、參觀、訪問、聯歡、遠足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使他們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知識的本領,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教育;路徑與方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意義深遠。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著。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為營,滴水不漏;讓學生寫作文,要求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要求緊扣教材觀點,不能越雷池半步,這就養成了葉聖陶先生所說的那種“不是習慣的習慣”。要實施創新教育,首先必須打破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以人為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一、通過想象啟用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創造性,認識到課文的理解必須融入真情實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否則課文僅僅是孤立於自己之外的事物,充其量不過是一些印在紙上的符號而已。教師要以自己較高的學識修養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課文之外的“潛在意義”,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般情況下,文章中多條線索的交叉、情節的戛然而止等,都能造成課文的“潛在意義”。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高度重視對“潛在意義”的發掘,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有位哲人曾經說過:“想象就是創造力。”在文學作品中通過想象發掘和填補“空白”已成為一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正如“接受美學”的創始人之一伊賽爾所言:“文學本文也是這樣,我們只能想見本文中沒有東西;本文寫出的部分給我們知識,但只有沒有寫出的那一部分給我們想見事物的機會。的確沒有未定的成分,沒有本文中的空白,我們就不可能發揮想象。”莫泊桑的小說《項鍊》以瑪蒂爾德知道項鍊是假的這一結局戛然結尾,這裡就有相當多的閱讀空白等待讀者來填補。

  於是我佈置了一個“《項鍊》後記”的訓練,要求學生按照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設計一下主人公最後的命運,想象不要千篇一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由此一來,學生興趣大增,爭相發言,課堂氣氛相當活躍。這一環節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鼓勵學生勇於質疑

  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問往往是一系列積極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發明的起點。由於課文字身的諸多因素具有潛在性,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被人們理解和認識,加之學生的社會經歷、文化水平、個人氣質和審美傾向不同,對同一篇課文的理解和認識也就有所不同,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應求同存異,因勢利導,保護學生鑽研問題的積極性。

  在學生提出了問題之後,教師應給予表揚,同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獨到的見解,積極尋找正確的答案。例如,《項鍊》中有這樣一句話:“極細小的事情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有的同學認為,這句話是對的,虛榮心人皆有之,看你是否碰上倒黴的事。也有的學生認為,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這細小的一件事”確實成全了路瓦栽夫人,因為她從此丟掉了虛榮心,變成了勞動婦女。對於這樣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教師不可簡單地加以否定,要肯定學生的鑽研精神,鼓勵他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往正確的方向思考,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教學中有時會碰到一些似是而非、難下定論的問題,需要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去分析和評價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言行,教師不應勉強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應提倡求同存異,百家爭鳴。例如,在《雷雨》中,周樸園保持侍萍以前室內的擺設,保留著侍萍的生活習慣,有的學生以為是假想,理由是當侍萍真正站在他面前時,他凶相畢露,厲聲責問侍萍:“誰指使你來的!”“你來幹什麼!”還要趕她走。這恰恰暴露了他假善真惡的面目。

  有的學生則認為周樸園是真誠的,理由是他此後的兩次婚姻都很不幸,相比之下還是侍萍善良、溫柔、賢慧,值得眷念,他強迫周萍認母便表現了他的真誠。這兩種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並存,不必強求一致。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前提。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索精神。

  此外,語文教學中還應重視探究和發現環節。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潛心讀書、獨立思考,給每個學生充足的讀書和思考時間,使他們人人都能從頭到尾讀上幾遍書,有時間想一想自己讀懂了哪些,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師對學生獨到的見解應熱情鼓勵,對有價值的見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堅持下去,每個學生一定會在探究中有所發現,創造性思維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

  三、利用課外活動激發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開啟創新的大門。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促使學生創造性地開展活動,並在活動中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質。語文課外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對青少年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我們要積極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把教學的立足點由知識傳授轉移到開發潛能上來。一個人的個性與創造性有著密切的聯絡,營造一種有益於學生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鬆氛圍,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語文課外活動內容要新穎,形式要活潑,要獨立自主地開展。

  在活動中學生不是旁觀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加深對生活的認識,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知識的本領。如在詩歌朗誦、作品討論、藝術演出、影視欣賞等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各種生活現象,提高分辨美醜和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創造才能。語文課外活動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有採用活潑、輕鬆、有趣的形式,才會收到良好的活動效果。調查、參觀、訪問、聯歡、遠足等活動都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開拓學生視野。例如,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之前可擬定一些調查內容,如途中所見的爐灶煙囪數、吸菸人數等,通過調查學生能夠強烈地意識到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急需提高。

  還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到江邊、街道、菜場、景點等場所,讓學生結合所掌握的生態知識去發現問題,去思考怎樣使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加美好。很多學生都能根據平時所掌握的知識,提出比較合理的建議。這樣的課外活動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興趣陡增,創新意識增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要藉著“以人為本,開拓創新”的東風,因地、因時、因材、因人施教,充分利用語文教學活動為學生的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段繼揚.創新性教學通論[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陳美華.立足自主,著眼創新——也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下旬,20139.

  篇二

  《 高職教育中會計基礎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研究 》

  【摘要】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一種創新理論教學方法,也是符合當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以《基礎會計》為載體,論述了對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認識及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並提出了該課程的思路建設、內容的構建和實踐的操作,實踐證明該方法行之有效。

  【關鍵詞】高職;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基礎會計

  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即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法。它打破了傳統的高職教育“學科化”、“系統化”的教學模式框架,不再是理論和實踐的分離,而是強調講授的理論知識“實用、適度”的原則,強調教學中以學生的技能訓練為核心,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完成理論教學與實習指導。

  1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1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聯絡不夠緊密

  通過畢業生就業情況跟蹤調查發現,很多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難以履行會計崗位職責,主要表現在實際操作能力不夠,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處理實際問題。

  1.2校外實踐

  場所有限校外實踐的會計崗位有限,同一單位無法同時接受那麼多學生實習和實踐。

  2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典型案例分析---《基礎會計》課程改革

  《基礎會計》是會計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會計專業的入門課程,也是學習其他經濟學科的基礎。對於新入學的高職高專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知識領域。那麼作為教師就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格局,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2.1《基礎會計》課程改革目的《基礎會計》是高職會計專業一門極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如何將學生帶進專業大門,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這門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併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各種專業會計課程奠定基礎,應是《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2.2《基礎會計》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實施措施

  2.2.1會計基本理論

  從分析會計特徵入手,通過對會計產生、發展歷史總結,以動態的觀點從理論上闡述會計的概念;從會計核算內容的分類來闡述會計六要素的確認、計量與記錄;從會計等式靜態、動態的論證來闡述借貸記賬方法及科目和賬戶的設定;讓學生了解會計工作組織上的基本情況,增強學習會計的興趣。

  2.2.2會計資訊加工、整理的核算系統設計

  1會計憑證的編制和稽核、賬簿的設定和登記:通過分析資金籌集、生產準備、產品生產、產品銷售、財務成果形成、分配等業務引起資金的增減變動和財產清查,闡述會計賬戶、借貸記賬法的應用和會計憑證的編制和稽核、賬簿的設定和登記。2財務會計報告:介紹財務報告體系、報表種類、編制依據、報表結構、編制方法等。主要強調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編制方法。3會計基礎工作按會計主體規模大小、經濟業務的繁簡程度、會計人員的多少闡述二種主要型別的會計核算形式,即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式和科目彙總表賬務處理程式。

  2.2.3教學方法及手段

  1案例教學法《基礎會計》中有些知識較為抽象,對此可結合生活例項講解,以求通俗易懂。例如,我們在講解期初餘額、本期發生額、期末餘額之間的關係時,通過學生生活費例項講解。通過舉例,會計知識由抽象到具體,讓學生迅速地理解與掌握。2討論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中心問題相互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情緒,活躍學生的思想,便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圖解分析法圖解分析法是利用繪圖的方法來描述和表示事物,由於圖示具有直觀、生動等優點,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該種方法,對會計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到好處的圖表法。4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會計教學主要是將現代媒體電腦、展示臺、投影儀等與傳統媒體文字材料、輔導資料、憑證、帳簿等進行有機結合,形象直觀地表達相關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強對會計理論的理解。5實踐式教學法實踐式教學法是在教師的統一佈置下,學生通過做練習題的方式,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熟練掌握會計知識的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複習和鞏固最有效的方法。

  3“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實施效果

  3.1增強了就業競爭力。實踐課的開展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理實一體化的會計教學改革,可以使學生掌握各會計崗位在實際工作中應具備的技能及有關的基本理論知識,使學生在今後工作中既能快速上手,又具有充足的發展後勁。

  3.2提高了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

  一體化的教學促進了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的有效融合,這種新型教學方式,強化《基礎會計》、《會計電算化》、《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3門主幹專業課程教學,體現”教-學-做結合”、“理實一體化”教學理念,適應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要求,學生初次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率大大提高。

  3.3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法。

  在進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過程中,一般以專案教學為主,向學生展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及練習。例如在《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根據提出的問題進行演示,啟發遇到該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通過教師的演示可以使學生獲得具體、清晰、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

  3.4夯實了職業技能大賽的基礎。作為湖北省會計領域競賽影響力比較大的會計技能大賽,我們兩次組織大一的學生與其他學校大二的學生同臺參加比賽。這類比賽對學生的會計專業基礎的要求尤其高,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而且還要有實際的操作動手能力。實踐證明,通過我們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實施,即使是大一的學生我們仍然獲得了團體二等獎和單項一等獎的好成績。以上是對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典型案例分析的一些初步設想,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總的宗旨是通過課程教學改革,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的求異和創新思維,並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好的勝任將來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韓冬梅,楊峰.高職會計專業核心技能的界定及培養策略探析[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4.

  [2]尹茜,宋豔.基於專案教學法的理實一體化課程的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

  [3]韓冬梅,樑迎春.基於核心技能培養的高職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