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西施介紹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1]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施夷光世居越國苧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苧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與范蠡設計:“得臨浦苧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於吳王。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苧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一對姊妹花。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假面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範郎。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教習歌舞,準備獻給吳王夫差。[2]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 馮寶寶版西施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 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迴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結局

  西施的結局一共有三種說法。

  西施根據傳說在吳亡後和心愛的人范蠡駕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終;還有一種是吳亡後被沉溺於江中,其實由於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但人們普遍流傳的版本更傾向於前者,那麼,西施無疑是四大美女中最幸福的一位。

  也有人認為西施最後愛上了吳王,在吳王死後追隨他而去。

  歷史人物西施名字由來

  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的父親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

  西施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的人還:

1.歷史人物范蠡

2.最全的中國歷史人物大全

3.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十大美女

4.中國古代人物的歷史故事

5.歷史名人傳奇故事

6.歷史名人的經典勵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