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力教案

  力學是初中物理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二物理力教案教學準備

  1.教材分析

  按照課標要求,同學們通過學習要認識力的作用效果,要求學生認識到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改變,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使運動的物體停止運動、使運動的物體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發生改變。

  2.學情分析

  學生生活實際中處處有力,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一系列問題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讓學生深度參與課堂;充分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設計突出物理實驗的重要性,教學中多次運用“試一試”“動動手”之類的隨堂小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身感受,受到啟發並歸納出結論,既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獲得心理上的愉悅,也有利於激發同學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

  初二物理力教案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自然界中處處有力的作用,瞭解力的概念;

  ②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相關現象;

  ③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領悟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②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認識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作用效果;

  ③通過探索活動,初步體會“概括”、“放大”等科學方法在物理學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索活動,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相互配合、團結協作的精神;

  2.教學重點:

  認識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教學難點:

  歸納力的基本特徵,利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釋日常現象。

  4.教學用具:

  教師演示用:課件、奧運會比賽視訊片段、手推車、拉力器、水桶、凳子、小車、磁鐵、滑板車、鐳射筆、平面鏡

  學生試驗用:分組2個氣球、一支鉛筆、一條橡皮筋

 初二物理力教案(教學設計思路)

  1.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進行設計,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現象去探究並認識物理規律,體會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從而增加學習的樂趣,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探究能力。

  2.注重科學探究過程,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

  設計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取以實驗探究為主,演示、小遊戲、觀察、歸納、討論、閱讀和多媒體應用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全體同學的非智力因素;發揮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創造者、引導者和解惑者的主導作用,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努力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初二物理力教案教學過程

  程式師生活動預期效果目的難點

  課題引入3分鐘1.展示臂力器,說明器材的用途,並請同學親身感受力的作用。

  本班的“大力士”上臺示範。

  其他同學觀察他的動作和表情

  問:進行動作示範的同學的表情怎樣?他會有什麼感覺?

  答:吃力、肌肉緊張

  指出:人們最早對力的認識就是來源於這種“緊張”的感覺。現在我們就跟著“感覺”走進物理學中的力。

  2.投影課題:

  板書第四節 力激發表現慾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課題產生興趣。體驗與感悟物理現象,回顧已有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匯入課題

  展示課題

  只能觀察表面現象,不能準確表達出用力時的感覺。

  什麼是力9分鐘1.動動手:日常生活中我們是怎樣使用“手推車、拉力器、水桶、凳子”的。

  請四個同學分別演示,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問:

  ①四個同學有什麼共同特點?

  ②具體分別是什麼樣的作用?

  回答:

  有推、拉、提、壓的動作,

  都有力的作用。

  提問:是否只有人才能對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呢?

  2.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表現力的幾組圖片——有人、動物、機械及磁鐵等。

  觀看圖片,結合畫面舉例,歸納

  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能根據生活中的情景歸納總結出力的概念。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學生對力的概念的準確歸納描述。

  什麼是力9分鐘得到:力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板書:一、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3.結合幻燈、引導學生理解“施力物”和“受力物”。

  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從手提水、馬拉車等現象中體會到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板書:一個物體受到了力,必然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力。

  4.展示道具:小車

  問:你能讓小車動起來嗎?

  思考方法,積極的上臺進行演示用手推小車。

  進一步問:兩個物體一定要相互接觸才會有力的存在嗎?

  積極思考,說出方案。

  演示:小車上放一磁鐵,用另一磁鐵靠近排斥小車。

  請同學小結:兩個物體之間發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接觸。

  通過觀察,知道施力物與受力物,知道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理解有力作用的兩個物體並不一定要接觸。科學的表述概念,並進行研究方法的教育

  進一步理解力的概念

  經歷動手觀察思考的過程,拓展已有知識,加深對力的理解。

  設計出試驗證明不接觸的兩個物體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2分鐘1.拿出一個滑板車,問:誰能雙腳站在上面滑動呢?

  會這項運動的同學高舉雙手,出來演示。

  人去推牆,但為什麼人和車往相反的方向滑行呢?

  同學觀察、思考、討論。

  問:這說明什麼問題?

  答:說明這個“推”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書: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學生分組實驗:

  驗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組一:2個氣球

  同學積極演示這個情景,同學們認真觀察、思考、討論,理解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讓學生經歷過程,實際觀察,領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過現象,歸納總結出結論,並能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2分鐘組二:一支鉛筆

  組三:一條橡皮筋

  認識:一個物體是施力物,同時又是受力物。

  教師巡視課堂,指導實驗,鼓勵發言,補充解答。

  3.試一試:你能將你自己從座位上拔起來嗎?

  同學們笑著嘗試,討論原因

  問:力的相互是作用的,在生活中,有什麼用呢?

  舉例:划船、游泳等。

  說明:“神舟七號”飛船不是一下子“跳”上太空的,它是靠向後“推出”高溫高速燃料氣體而前進的。利用器材,分組探究

  如:氣球相互擠壓,都變了形,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採取遊戲形式,讓全體同學積極參與,加深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體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養學生探究、創新、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互相交流的能力。

  拓展知識,體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拓展思維,積極思考利用所供器材設計出不同的實驗方案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15分鐘1.播放影片:北京奧運會上的一些比賽場景。蹦床、射箭、足球、乒乓球等約1分鐘問:你能說說力可以產生哪些作用效果嗎?

  津津有味的觀看錄影,回顧奧運的驕人戰績。積極思考、討論問題。綜合分析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可以使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改變運動方向;改變速度大小;

  板書: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提問:手壓桌子,桌子發生形變了嗎?

  發生爭論,有不同意見,經辨析,總結出桌面發生了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形變。

  鐳射束

  教室天花

  板上,光

  斑移動明

  顯

  桌面上固定的小鏡子,

  隨桌面變形作微小位移

  進一步問:同學們有辦法讓這種微小形變顯現出來嗎?

  演示實驗:

  用鐳射照射在桌面上的小平面鏡上,觀察天花板上亮點的移動

  認真觀察實驗。

  認真觀看錄影,回顧奧運的驕人戰績。通過積極思考、討論,得出結論。

  通過觀察,體會科學的方法可以糾正認識中的誤區,從而正確掌握物理知識與技能。

  培養學生分析、觀察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激發愛國熱情。

  引起矛盾,激發學生思維碰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開闊學生視野,瞭解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從生活中的現象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特別是將“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改變運動方向;改變速度大小。”這幾種情況歸納為運動狀態的改變。

  力的作用效果15分鐘小結:力的作用的確會引起各種物體的形變。

  3.提問: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思考、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並通過簡單的實驗進行演示說明。如:採用比賽的方式推門等小實驗。注意學生安全。

  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這叫做力的三要素。

  4.演示:用手推桌子

  問:你想怎樣表示出這個推力,讓其他人認識這個力?

  教師講解力的示意圖。

  5.投影展示:隨堂練習

  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並能設計實驗說明。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體會物理來源於生活。

  強化訓練,及時鞏固

  設計實驗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

  課堂小結1分鐘1.什麼是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一是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二是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4.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點閱讀教材,自我總結本節內容,個別作答,集體交流。迴歸教材,系統整理知識。將所學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六、教學反思

  1.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也發現:“物理可以這樣快樂中學”,在環環相扣、大家動手的氛圍中,學生學起來輕鬆,就很容易達到了教學目的。

  2.通過有效問題串設定,層層推進,更容易調動他們的求知慾與積極性。將課堂知識點的過渡設計得巧妙自然,使學生沒有生硬的灌輸學習感覺。

  3.生動的形式,是本課堂課成功的一大條件。充分應用多媒體、自制演示道具,精心設計互動情景,演示、小遊戲、觀察、歸納、討論、閱讀和多媒體應用等多種方法相結合,達到了最佳的學習效果。

  4.在理念上,本堂課強調知識形成的過程及科學的方法,通過“概括”、“放大”等科學方法的應用與介紹,使學生在思維上更加放開,更加主動,形成本課的一大收穫。

  5.不足與改進措施:

  ①加強實踐的課程,對老師的課堂控制能力有一定考驗,道具準備、教學過程的設想、與學生交流的變數處理等等,都不能忽視,否則容易超時、趕時。

  ②課堂的知識,除小結外,一定要及時加強應用練習,才能讓學生充分深刻掌握,堅持從實踐到理論又回到實踐中來,這是學習物理基本過程不能忘記。

  ③雖然課標對本課內容要求並不高,但課堂的資訊量大,學生探究活動後交流與評估沒能充分展開,所以探究中的新問題或未能解決的問題只有在課後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