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環境教育淺論論文

  環境教育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方面有獨特的功能與作用,它已經成為現在幼兒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局勢。幼兒園環境教育是幼兒園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幼兒園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 在新《綱要》的學習及實施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領悟到環境在幼兒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環境教育在開發幼兒智慧、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功能與作用,它已經成為當今幼兒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向。幼兒園要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讓兒童感受快樂,在快樂中獲得知識、經驗、技能;成為健康、活潑、興趣愛好廣泛、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現代兒童。

  【關鍵詞】 環境 幼兒園環境 佈置

  談到“環境”,誰都很熟悉,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身處在一個環境中,環境可謂無所不在,有大有小,幼兒園環境則是我們所熟悉的一個環境。幼兒園是幼兒快樂成長的地方,幼兒園的一切都會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孟母三遷》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流傳話語無不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環境的重要性。

  《幼兒園工作規程與條例》中明確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要有計劃的綠化園地,重視幼兒的環境佈置,要使幼兒生活在明朗的、愉快地、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裡。”在《幼兒園教育綱要》中也明確要求:“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綜上所述,在新《綱要》的學習及實施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領悟到環境在幼兒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是教師教育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在今天,人們把一直所重視的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提高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被譽為“孩子的第三任老師”!一個好的幼兒園環境就應該是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教科書。

  近年來,我們廣大幼兒教師在幼兒園環境創設過程中,以獨具匠心的創意和巧妙絕倫的構思及高超非凡的技巧走出了一條“邊學習、邊實踐、邊完善”的成功之路。然而多次外出參觀學習便發現,有些幼兒園在具體創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許多問題:

  其一、只求美觀,強調環境裝飾性擺設。有的幼兒園在牆壁上掛著一幅幅精美高檔的壁畫,這些“高高在上”,缺乏童趣和童真,過於成人化的“精品”,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和興趣,試問這種毫無意義的牆飾怎能為環境教育主體的幼兒服務呢?顯然,這與身高僅有一米左右的幼兒是完全不合理的搭配,這將使我們的教育主體白白失去一次受教育的機會,再漂亮的牆飾也只能是孩子們眼界以外的擺設。

  其二、形式單一,忽視幼兒的參與性。幼兒園的環境佈置應當營造一種美好和快樂的氛圍,以此激發了幼兒的情緒,使幼兒喜歡與其中的人、事、物交往,而有些老師所創設的環境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觀,為了不讓幼兒加以“破壞”,有的老師還硬性規定只能看不能動,成了一種華而不實的點輟。這樣,嚴重缺乏可讓幼兒參與的活動變化的內容與機會。

  其三、一成不變,輕視環境創設的教育性。有些老師為省時省力,節約裝飾開支,一學期甚至一年才搞一次環境佈置,不管自己佈置得是否有教育意義,是否失去時效性,也不管它是否已“黯然失色”,讓它成為“永久的裝飾”,還把這視為節約材料的好方法。其實不然,正由於它缺乏可變性,不能及時為幼兒傳遞一種新鮮的教育資訊,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對它失去原有的興趣,對它“視而不見”。

  那麼,我們又怎麼去發揮環境創設活動的教育作用,努力營造與主題活動相適宜的環境氛圍,讓環境創設成為幼兒的第三任老師呢?我園對環境創設尤為重視,經常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全體教師積極開展環境創設比賽活動,在不斷的探索、學習中,我也摸索出了一些創設心得:

  1 讓幼兒及其作品融入環境,使環境科學化、藝術化

  幼兒每次的作品,都是他們智慧的結晶。為此,根據幼兒每次活動的作品型別,我會提前設計出不同風格的版面。當幼兒的作品完成後,我會指導幼兒自己動手把已貼上標誌的作品貼上在合適的位置,當全部的作品張貼完成後,就會形成一幅別具風格的作品版面。如:中班幼兒作品“太陽花”,我先用紙板製作了一棵大樹的樹杆,再用彩色卡紙做出兩三隻漂亮的蝴蝶,然後指導每個孩子的花兒錯落有致地貼上在樹幹的周圍,一幅凝聚全體幼兒智慧的版面製作完成了。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一棵“太陽花樹”,興奮不已,他們不停地互相欣賞著、議論著,在不知不覺中將個人融入了集體,既分工又合作,不僅展示自己,也看到他人的成功。

  當家長接送幼兒時,幼兒會很興奮地告訴爸爸媽媽,這是我的作品,這是某某的,這是誰誰的……家長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感到無比自豪。這樣創設的版面環境在無意中成為家園聯絡的橋樑。應注意的是,教師在佈置以幼兒為主的版面時應以幼兒作品為主,教師創意為輔,教師的創意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豐富的環境對3~6歲的幼兒而言,是會說話的。孩子不僅受環境的刺激而豐富積累直接經驗,而且還與環境互動,豐富環境,變化環境,孩子們的作品佈滿牆面和教室,使孩子感受到“這是我們的教室”的溫馨和親切!

  2 讓環境隨季節、時令變換

  不同的季節、時令,周圍環境事物都會在不斷的變化。通過變換不同的環境讓幼兒感知季節時令的轉化和更改。如:春天來了,先通過戶外活動讓幼兒觀察感知春天,再進行製作活動,幼兒會根據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進行繪畫、剪貼出相關的作品。“黑黝黝的小蝌蚪,帶剪刀的小燕子,嫩嫩的小草,黃黃的迎春花,冰雪融化後潺潺流淌的小河”……大家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春來了的美麗圖畫。同樣,夏季的粉荷盛開,綠樹紅花,秋季的碩果累累,黃葉飄飄,冬季的白雪皚皚,大地蒼茫,都是環境佈置的重點,這些突出的帶有明顯季節特徵的作品讓幼兒一目瞭然,並由於親身的製作體驗而記憶深刻。

  3 讓區域環境生活化

  在區域活動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半成品和成品材料,並投放與主題相關的豐富的材料。選擇幼兒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感興趣的內容,將他們蘊含在區域、自然角等環境中,以滿足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如:科學區內收集許多好玩的感應玩具、汽車玩具和發條玩具。幼兒對科學的概念是抽象的,當自己親手播種科學的時候,教師毋庸多說,幼兒就會收穫良多。在圖書區投放大量的科技圖書,投放名人、偉人的圖書、圖片及資料照片。圖文並茂,深深感染著幼兒。在角色區投放若干生活用品——酸奶瓶、衛生筷、果凍盒,易拉罐、小玩具……豐富認識社會的經驗,實際交流體驗生活的樂趣。在音樂區投放世界名曲,優美兒歌、VCD等,耳染目儒。在操作區投放各類紙張、彩筆、油畫棒、鉛筆、剪刀、膠水、廣告色等,手腦並用。幼兒自願選擇區域進行活動,完成與主題相符的內容,教師抓住機會引導被激發好奇心的幼兒,一起研究,共享發現的快樂,而不要讓他們盲目探索,更不能給幼兒錯誤的概念。幼兒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提高認識,積累經驗,學學做做,達到玩中學,學中玩目的。

  當區域環境生活化時,孩子周圍就形成了一個自主寬鬆的認知環境,他們在交流中思想進步,在合作中動作迅速發展,而且非常有利於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4 讓環境動靜交替

  所謂環境動靜交替,就是把版面佈置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如在版面上已佈置了春天來了的畫面,再結合主題知識,引導幼兒學習種植“小豆豆發芽了”,教師每天帶領幼兒觀察記錄豆豆的生長情況,豆豆發芽了,豆豆長葉了,豆豆長大了……在自然角讓幼兒主動觀察會變的小蝌蚪,是先長後腿還是長前腿,尾巴在長出前腿後還有沒有等等。這樣的環境動靜交替,幼兒充分感知萬物始於春,春是萬物復甦的季節。蒙臺梭利曾說過:“在教育上,環境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孩子從環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並將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在與環境,材料互動作用的過程中,孩子們逐步產生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掌握通過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怎樣思考、表達和主動建構經驗,體驗了探究過程的樂趣與艱辛,培養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觀。

  全國特級幼兒教師應彩雲在《孩子是天,我是雲》一書中寫道:“一個有啟發性和支援性的豐富環境吸引著幼兒,激發著孩子的構思、想象和創造,使孩子們成為環境的主人。幼兒園環境是幼兒顯性教育和隱性表達的重要因素,是幼兒園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環境伴隨著幼兒的成長,同時也展示著他們的點滴進步。環境雖小,卻展示著智慧,滋潤著心靈,探索者成長。孩子們在自己的作品前體驗著快樂,炫耀著成果,欣賞著自己的美滿世界。

  總之,幼兒的世界應該是美麗的,在幼兒園,他們眼睛所觸及的每一處風景、每一個角落都應該是美的。一種經過精心修飾又不露痕跡、源於自然又超於自然的美,讓他們的眼睛在經過純美色彩的無數次浸染之後,變得懂美愛美起來,讓他們的雙手在製作美創造美的過程中,變得靈巧起來,讓他們的心靈在無數次欣賞之後,變得純淨美好起來。我們應該合理地綜合組織各方面的教育內容,並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發揮環境教育手段的互動作用,讓有限的活動環境成為幼兒無限成長的階梯。

  參考文獻

  1 成功教育,200808

  2 早期教育,201001

  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