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戰略高度探究教學實效

    摘 要:筆者有幸參加了頗具規模的教研活動,聆聽了特級教師俞正強及兩位年輕老師同上一節課,並由特級教師夏美絲作精彩點評。整個活動精彩紛呈,給了筆者莫大的感觸。“分數的再認識”是北師大版五上教學內容,是重要而有難度的內容。筆者試圖結合本課例,以“教學實效”為主題,站在戰略高度,進行“地毯式”研讀教材和“激戰式”課堂教學,探求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望能和同仁們一起交流和分享。
關鍵詞:戰略 教學實效 研讀教材 課堂教學
        一、“地毯式”研讀教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根本,教學前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瞭解知識的前因後果和側重點等,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地毯式”研讀教材是指不放過教材的每一個細節,讀懂教材編排意圖及教學地位,充分明瞭教學內容的來龍去脈和重難點,這樣教師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教材。
        1、教學內容的來龍去脈
        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對分數的產生、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及分數的基本意義等知識,已經有了一定學習基礎。“分數的再認識”是學生再一次認識分數的起始課,五年級學生要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分數,是後面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公因數和公倍數等知識,特別是分數四則運算、運用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這是一節至關重要的起始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對分數知識有一些理解,教師要及時抓準“來龍”情況;同時有學習分數相關知識的基礎,教師要準確把握“去脈”方向。“分數的再認識”是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知識的鋪路石,是後面學習分數相關知識的基礎。
        2、教學內容的重難點
        三年級學生認識分數產生等知識時,是通過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來進行的: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個得到半個蘋果。對三年級學生來說,生動形象的學習素材是符合孩子們的心理特徵的,自然,學生初步認識的分數應該是一個具體直觀和易於理解的概念。
        五年級學生再次認識分數時,就有一些區別。這時學生要充分體會“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而這些知識是較難理解的,即便有豐富的情境和素材,學生理解起來都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對分數初步理解不到位和不完整的學生,所以要進一步理解分數意義具有挑戰性。縱觀知識縱橫結構,這些知識是學習分數知識的重點,是後面學習分數四則運算、運用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應該說是重中之重。特級教師俞正強在課堂中充分尊重孩子們心目中的分數意義,整節課用直觀的“西瓜”、“桔子”等素材貫徹,足見他充分把握了學生的知識基礎,為實現教學重難點埋下了伏筆。
        二、“激戰式”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永遠是教學核心,好比是戰鬥中的“主戰場”。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循循善誘,爭取師生和生生間進行交流和討論,以達到師生思維碰撞最大化,促使學生紮實掌握知識,這就好比是在戰鬥中你來我往,在不斷交戰過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所謂“激戰式”課堂,課堂教學如何開展呢?
        1、立足原有基礎,關注學生提升
        “這節課內容學生好像已經知道了,和我想的根本不一樣。”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此類問題,預設的教學根本沒派上用場。究其原因,是教學前對學生把握不充分,導致教學中過多關注教學內容,而忽視了學生這個重要因素。
        俞老師和施老師在教學中,都特別關注學生對分數的掌握情況,俞老師與孩子們討論了“什麼是分數”,施老師與學生交流了“關於分數,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其實兩個問題大同小異,都旨在瞭解孩子們關於分數的知識基礎和能力,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分數相關知識奠定基礎。 
        2、預設科學課堂,促進動態生成
        所謂預設,即預先設定教學方案;所謂生成,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在思想交流碰撞中所萌生的閃念。這些超出教學預案之外、偶然發生的教學情景,既能促進原教學預案的實施,也會使原教學預案發生調整和變更,關鍵是教師能否找準預設和生成間的聯絡點和生長點,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思維交流和碰撞中,那就是精彩的課堂動態生成。 
     3、利用課堂資源,及時整理小結
        (1)耐心傾聽,關注“不同聲音”。學習過程中不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獨特感受、想法和理解。自然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不同聲音”,有些老師經常對這些“不同聲音”或是置之不理,或是手忙腳亂,或是不耐煩……而這些“不同聲音”正是學生對知識最好的理解,我們要真誠地傾聽孩子的發言和想法,關注每個孩子的觀點。往往這些素材是最好的教學資源,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節外生枝”資源,順勢而導,揭示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對孩子的“不同聲音”進行合理正確的評價,以達到教學資源取自學生深處,這樣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很有幫助。
        教學中特級教師俞正強非常關注孩子的“不同聲音”。當俞老師問孩子分數的意義時:“ 、 表示什麼意義呢?”孩子們生動形象地回答:“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1份,這就是 。”“把一個桔子平均分成5份,表示其中4份,這就是 。”“多麼形象的表達!”俞老師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他注意到在孩子們心目中分數意義的表達形式就是形象的實物,在後面認識分數的過程中,俞老師充分利用了孩子的有效資源,促使孩子進一步理解了分數意義。
        (2)精心選擇,進行“適當評價”。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思考角度、思考方式等不同,所以他們的理解和觀點也是五花八門。有時同學的解答根本與教學內容無關;有時同學的解答正是老師需要的內容……面對這些五花八門的想法和觀點,教師要學會精心選擇,及時捕捉這些材料中的有效資源,對本節課教學內容有幫助的,要及時展開討論和思考,引導學生對重難點進行討論、理解和反饋。在教學評價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重複”、“複述”、“反問”、“追問”等策略,來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
        面對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材料,我們容易出現“請坐,再想一想”,甚至可能置之不理,這樣評價對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有不良影響;這時沒有及時有效的反饋,其實是錯過了最佳時機。教學中教師可以對這些生成性資料進行合理評價,即便是無關材料也可以給予肯定,如“你回答問題的思路很清晰”,這樣對孩子思考的積極性有很大幫助。
        4、合理等待,推進“最近發展區”
        俞老師在教學中,在每提出一個問題後,都給予了孩子們相應的思考時間,特別是在理解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時,如:“為什麼有時候 大?為什麼有時候 大?”在提出這個問題後,學生一片沉默,大約過了1分鐘左右還是沒人舉手。俞老師見機引導:“它們是在比 和 的大小嗎?它們在比什麼呢?”這時少部分同學開始舉手,其中有幾個回答:“它們是在比半個西瓜和 個桔子的大小。”……在一次次的師生交流、生生討論中,俞老師給予孩子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時間,終於換來了孩子們不同的想法,雖然有時是不正確或不成熟的。同時俞老師並沒有急於評價,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及時引導並等待學生自己去自我反思和深入思考。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終於沒有辜負俞老師的期望,其中一個女孩站起來說:“ 指的是一個西瓜的 , 指的是一個桔子的 ,因為物體(整體)不同,所以表示的部分也不同。”多麼簡潔、準確和到位的理解,這時會場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沒有時間就沒有空間,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孩子感受自己掌握的知識與新知識間的差距,在不斷思考、討論和研究過程中,不斷向新知識邁進,推進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發展,最終達成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3]吳正憲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師生互動共同建立有效課堂[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