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畢業論文範文
地理教育是指有關地理學知識及能力的專業培訓和大眾普及。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初中地理災害教育初探
摘要:自然災害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巨大損失,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髮展,災害防治教育尤為重要。因此,研究災害教育對全球防災減災,人類可持續發展等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人地關係”為主要教學內容的中學地理課程擔負著災害防治教育的重任,初中地理災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學生災害意識,增長災害知識,培養防災能力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災害防治教育 初中地理 自然災害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嚴重。如何通過災害防治教育減少災害的損失,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學校作為育人的專門場所,其在災害教育中的作用備受關注。因此,中學地理課程擔負著災害防治教育的重任。初中地理災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學生災害意識,增長災害知識,培養防災能力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較為豐富的災害教育內容,靈活運用這些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災害教育,有利於學生樹立憂患意識、環保意識、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一、培養學生防災能力的重要性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複雜,地形多樣且山地居多,氣象、地質、地震、洪澇、海洋等自然災害都十分嚴重,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中國自然災害種類多,除現代火山災害之外,全球多種自然災害都有發生,分佈廣,全國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佈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發生頻率高,1998年發生了長江流域特大洪澇,2006年重慶和四川發生特大幹旱、2007年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澇,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和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巨大損失[1]。自然災害損失的不斷增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如何控制和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失,是我國及全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我國政府為防災減災出臺了一系列規劃和活動,有利於促進我國的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但減災目標的實現,減災任務的落實、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救助技能的普及與推廣,都離不開教育。因此,在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技能,是地理教育嚮應用學科發展的組成,是貫徹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的重要體現[2]。此外,課程標準中關於《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課的內容標準,也規定學生應該對其達到相關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素養。
二、學生防災能力的培養
一學習災害地理知識。
利用地理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高效率的學習災害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從對災害的表面印象深入到對災害概念、分佈規律、發生機制等深層知識的掌握。例如:利用地圖法,結合地圖講授,有利於學生自我分析,掌握自然災害的分佈規律,訓練他們的讀圖能力和地圖思維。講我國的氣候型別時,當學生學習了我國的主要氣候型別之後,可以帶領學生分析這種氣候型別的特點,結合地圖找到其在我國的分佈區,從而可以找到我國的季風分佈區也是我國頻發水旱災害的主要分佈區。分析完畢,可以結合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災害這一例項進行分析,帶領學生討論分析可以得出,長江流域正好處於季風氣候分佈區,因此該地區容易發生洪災,因此預防洪災是這一地區的防災重點。對於長江上游河道的整治,可以提高抗洪能力,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因此,利用發現法,可以訓練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並激發他們學習災害地理的興趣。最後,利用板書筆記法加強學生對災害地理規律性知識的記憶。
二學習災害地理知識,掌握技能、薰陶學生的情感態度。
鼓勵學生多看、多想,多動手,從而促進學生對災害的認識和理解。在學習地震災害時,可以先利用演示法,放一段地震發生時的視訊資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帶領學生到地震模擬實驗室,感受一下地震發生時的場景。讓學生直觀感知該種災害的發生、發展特點,然後利用發現法,鼓勵學生自己動腦筋,思考在這種災害來臨時,人類該如何躲避,從中學習到防災技能。最後,讓學生寫出自己遇到這些災害時的逃生方案,並以作業的方式呈現。
三幫助學生掌握災害自救技能。
在災害地理教學中,利用課本、地圖結合的講解法可以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利用多媒體、圖片資料可以促進學生的現象能力,並能促進學生自我認識程度的提高;利用小組合作法,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相處的交際能力等。學會冷靜應對自然災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災害事件中自我保護和求助及逃生的技能[3]。
四薰陶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貼切、自然、巧妙、潛移默化的災害教育,對於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建立全球的觀念,都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災害知識的興趣,由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這樣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內在的、積極的、長期的、穩定的,它對於掌握知識、技能以及發展智力,能起積極地促進作用。從而瞭解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做貢獻[4]。
通過搞好災害防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培養具有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的未來建設者。
三、存在問題
一防災意識低。以本人所在城市為例,烏魯木齊很多學校防災意識薄弱,對於學生的災害知識的傳播比較缺乏,但隨著重大災害的頻發,各個學校也逐步引起重視,不斷加強中學生的防災知識的普及。
二防災技能有待提高。學生對防災技能的掌握水平還比較低,具有逃生意識,但受到生理年齡和心理素質的限制,很多學生無法確認自己在災害來臨的表現,有具體的防災技能訓練,但訓練形式比較單一,學生缺乏對突發事件處理方式的鍛鍊。
三學習態度不夠認真,重視程度不夠高。學校雖然已經將消防演習和地震演習常態化,但對於學生來說認知不夠充分,總認為只是演習,又不是真正災害來臨,所以反應比較慢,個別學生態度不夠認真,三三兩兩,手拉著手,有說有笑,嚴重影響了演習效果。 四有關災害的基礎知識瞭解不足。很多學生對各種災害一知半解,獲取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缺乏全面性;有些是因為沒有專門開展知識講座,老師在傳播災害知識時也是通過各章節滲透的,缺乏系統性;對於學生認為考試考災害方面的知識少,同時還存在僥倖心理,認為自己所在的區域不會發生以上災害,重視程度不夠。
五獲取資訊多為圖片、視訊、缺乏體驗。學生獲取有關災害的知識多為講座、報紙、電視、網路和視訊資料,雖然圖片資訊和視訊資料很直觀,但缺乏真實感受性,如在地震災害中會出現縱波和橫波,由於比較抽象,所以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不足[5]。
四、建議
一重視災害教育,提升抗災能力。
結合書本知識,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傳授有關各種災害的形成原因,結合各種災害自身特點,有效抗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轉化成災害來臨時的逃生技能,教師應意識到災害教育是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地理災害教育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階段,教師應意識到培養學生的防災技能也是地理教師的重要責任。
二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情況開展災害教育。
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特徵以及強烈的地殼運動,受不穩定的季風環流的影響等,使得我國自然災害型別多樣,發生的頻率高、強度大,且自然災害地域分異特徵明顯。應結合當地的地域特徵,有效地開展災害教育。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我國的西北部,臨近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該地區多地震災害,因此對於該地區應加強地震災害教育,學校應開辦地震牆報、宣傳地震知識,開展地震知識講座、進行地震演習,這樣對於我們這樣的多地震地區可以起到有效的防災減災作用。
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全面開展災害教育。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專題講座、學生課外活動等多種方式開展災害教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與課外相結合,老師講解與學生動手相結合,從而開展形式多樣的學校災害地理教學。
四加強防災演練教學活動。
防災演練教學活動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災害教育方式,學校與社會、家長聯合,開展防災演練,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式活動,增強自身防災技能,提高災害教育學習效果。日本在每年的9月1日的國家防災日,舉行全國防災大演練活動。我國在汶川地震後,也有專家建議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我國的全民防災日。學校防災演習包括課堂的防災演習和課餘的防災演習。演習可以長期開展,從而鍛鍊學生的身心和活動能力,形成自我的防災技能。尤其是地震災害,由於其爆發突然,很那預知,是比較適合用這樣形式開展教育的。
五建設學校災害地理課程資源庫。
收集災害地理教科書、災害地理教學用圖,災害地理教學模型和標本,災害地理圖書資料、開展災害地理學習興趣小組等。讓學生學會利用資源學習知識,從而運用知識減災防災。
參考文獻
[1]陳霞、朱曉華.試論災害教育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J].災害學
[2]《中國的減災行動》2009年5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3]於秀麗.中學地理教學中防災減災教育的探討.東北師範大學
[4]李世泰.地理教學滲透災害意識教育的探討.地理教育
[5]單修政.對災害研究幾個問題的思考.災害學
篇2
初中地理中的環境教育
摘 要: 目前,中學生環境道德現狀不容樂觀,充分發揮初中地理教學德育主陣地作用,積極對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幫助中學生樹立環境意識,通過中學生喜聞樂見的環保活動,努力營造環保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環保觀念,增強中學生積極參與環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已成為地理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 初中地理教學 環境教育 環境意識
2008年奧運會的主題是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環境報告》從上海全力改善環境質量、世博會綠色實踐和社會公眾參與等三個層次,概述了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實踐綠色世博的歷程;2011年的高考語文作文《綠色生活》等都無不說明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給子孫後代留下青山、綠水、藍天”是我們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直接關係著地球上60多億人的命運,因此,環境保護已成為新世紀的主題,好的環境需要靠每一個人來關心、愛護。人們環境道德水平直接左右著人們的行動,青少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對於一個人環境道德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目前,中學生環境道德現狀不容樂觀,充分發揮初中地理教學德育主陣地作用,積極對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幫助中學生樹立環境意識,通過中學生喜聞樂見的環保活動,努力營造環保教育的氛圍,培養學生的環保觀念,增強中學生積極參與環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已成為地理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環境教育應從小抓起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美國是最早提出環境教育的國家,早在1970年就釋出了《環境保護法》。此外,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日本等,發展中國家如印度、菲律賓、泰國等,都制訂了向青少年進行環境教育的計劃,介紹有關汙染、資源、居民等方面的環保知識,並開設環境教育課。我國在1992年新制訂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及其相配套的各科教學大綱中,都把環境教育列為重要的教育教學要求。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教育應當是全球教育,當今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全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整個地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組成部分。環境教育應當是全民教育,並要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貫穿於“德、智、體、美、勞”等方面,貫穿於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尤其要特別注意從青少年抓起。環境意識是人們文化素質的組成部分,是人們自然觀、環境價值觀、道德觀、人口觀、法制觀、資源觀的體現。總之,環境意識不會自發產生,需要經過培養和教育。環境教育應從小抓起。
二、初中地理課本中的環境教育素材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環境教育的素材。如空氣質量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大;全球氣候變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目前有人稱人類進入了“人口爆炸”的時代,人口數量過多、人口數量增長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亞洲由於人口過多,大量的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造成環境惡化;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國家每年開採大量的石油出售而成為比較富裕的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極地地區的環境問題。我國的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給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黃河自古多憂患,黃河長期以來存在洪水威脅、泥沙淤積等問題,近年來,又出現缺水斷流、水汙染等新的問題;長江流域上中游湖泊面積縮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惡化。導致長江流域多次發生特大洪水,2011年的洪峰超過了1998年。我國的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當中也存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等現象。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可是黃河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年年斷流;安徽蚌埠由於水汙染,竟然鬧起了城市水荒等。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為嚴重的資源問題。我國是一個貧水國家,不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少,而且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目前已引起國際社會及我國政府和民眾的廣泛關注;我國農業面臨人口增加、耕地不斷減少和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汙染等問題的嚴峻挑戰,此外,還有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和長江沿江地帶的環境問題,等等。
三、在地理課上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作為一名初中地理老師,我覺得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懂得由於當前人類活動不當而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這些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增強對環境的憂患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們分組討論這些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然後針對不同成因採取不同的解決措施等,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如果學生說得對,我就給予表揚,如果學生說得不夠全面,我就及時補充。在課堂上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生態環境方面法規的主要內容,如《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等,增強學生生態環境法制的觀念,參與法規的實施。另外,我讓學生們在“地球日”、“環境日”、“植樹節”等節日時,通過義務諮詢活動、講座、散發資料、牆報等形式,有針對性地由學生向社群居民、村民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全民環保意識,以上這些都是初中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
四、利用鄉土地理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充分發揮初中地理教學的作用,聯絡實際開展鄉土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和保護家鄉生態環境的意識,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我通過讓學生到農村去,走訪當地農民,對近幾年來土地利用、農業生態環境變化的調查進行分析。通過走訪工廠,瞭解工業對大氣、水、噪聲的汙染情況。通過親身體驗、實踐參與來激發學生對美好環境的渴求,對日益嚴重、近在咫尺的環境汙染深惡痛絕,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增強環保的自覺性。另外,我還利用初中學生好表現的特點,組織發動環保衛士、環保糾察隊等,參與保護綠化、保護生態平衡,禁止亂倒垃圾、禁止破壞土地、禁止焚燒植物秸稈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他們保護環境、同破壞環境行為作鬥爭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老師應結合初中地理教學內容,以及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論聯絡實際,挖掘教材中環境保護素材內涵,積極對初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環境教育任重道遠,廣大地理教師都應該承擔起這份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