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點滴體驗

     一個教育家曾經說過:“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資訊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儘量地創造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中,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一、要對學生有信心,相信他們有能力學好。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要求更強烈。”要真正地把學生強烈的表現欲、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師首先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有信心、有能力學好。要尊重學生的意願,挖掘學生學習潛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到有話想對老師說,有事想請老師做,有困難想請老師幫忙的良好氛圍。其次,教師要解放學生,把學生從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體系束縛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抬起頭來走路。解放學生的雙眼,不要只盯住書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解放學生的大腦,點燃思維的火花;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解放學生的嘴巴,使學生談天談地談真理;解放學生的空間,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尋覓豐富的食糧。再次,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適時地進行鼓勵和引導,把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充分地激發出來,用於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二、設定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給學生設定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就是讓學生做課堂上的主角,使他們能把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主動地去探索、創造。    
        首先,教師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探索、去參與。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精講、少講,把寶貴的時間“還”給學生。在學習了“觀察物體”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四個正方體的不同擺法,以及從正面、側面和上面分別看到不同的圖形,可以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地去擺、去觀察、去發現哪些圖形從哪一面看到的是相同的圖形,從哪一面看到的是不同的圖形,加深對不同形狀的物體的體驗。
        其次,要設計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要精心設計,問題要儘可能大、寬,要有思考的價值,有探索的空間,要避免那種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 
例如,一年級學生在認識20以內的數後,我設計了這樣一組複習題:試試你能寫出多少個?7+□=□   □+□﹥□+8   □-7﹤20   學生練習時興趣盎然,答案多種多樣,既複習了2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又鞏固了20以內數的運算。
        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鼓勵學生多問、多想,對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採用的非常規或具有創新意識思路或解法,要即使給予肯定和表揚,特別是對於學生的非常規的思維方法,即使有誤,也不要輕易下結論,終止學生的解答或討論。 
     三、正確引導,敢於放手。
        在學生主動學習時,教師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首先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如在教學“比例尺”時,我出了一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一隻螞蟻從上海爬到南京只用了3分鐘,這是為什麼?”有趣的問題使學生產生了好奇心。這時我告訴他們:學了比例尺,你們就會知道其中的奧祕了。就這樣,整堂課學生都懷著極大的興趣參與學習。其次,關鍵之處的引導、設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而且能促進學生迫不及待地自己主動去探索、去驗證。再次,當學生完全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時,教師要及時知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總結規律,以得到結論。 
        四、 強化實踐,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種器官協同活動,使他們在做中想,想中做,能夠對所學的知識理解更深刻。
        1、畫一畫,移一移。
        在學習了“平移和旋轉”後,讓學生把學過的平面圖形畫在方格紙上,進行平移練習,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紛紛畫出不同的平面圖形,向不同的方向移動,有些學生還把一個圖形平移了兩次。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平移的認識,同時又培養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2、擺一擺,分一分。
        在學生學習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知識後,讓學生拿出學具放在桌子上擺一擺、分一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促進知識的內化。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一切條件,儘可能多給學生提供共同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活”起來,學生的創造性才能更好的發揮,才能讓學生插上創新的翅膀,自由地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