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發教育論文

  教育學術論文是以教育為研究物件的理論文章,教育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我國加入WTO對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的 講話中指出,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他還指出,不斷提高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群眾以及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 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始終是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 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加入WTO將對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產生重大深遠影響。因此,從體現“三個代表”要求的高度,分析加入WTO對 教育的影響挑戰及戰略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加入WTO我國教育面臨的挑戰,一方面來自我國加入WTO對教育服務所作出的承諾,另一方面來自 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一、加入WTO對教育的影響及挑戰

  1986年9月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回合談判首次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議題。教育是12個服務貿易大類中的一個。教育服務貿易和其他類服務一樣,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等4種服務提供方式。2000年前,在當時的128個世貿 組織成員中,有30個成員締結了教育服務貿易協議,但他們對教育服務的承諾不盡相同。

  我國加入WTO對教育服務的承諾是部分承諾,承諾的具體內容如下:在專案上不包括軍事、警察、 政治和黨校等特殊領域的教育和義務教育,即以上領域不對外開放。除上述特殊領域和義務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務等5個專案上作出承諾,許可外方為我提供教育服務。在教育服務提供方式上,對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務未作承諾;對境外教育消費未做任何限制;允許商業存在,即允許中外合作辦學,但不一定給予國民待遇;對自然人流動,承諾具有一定資格的境外個人教育服務提供者應中國學校或教育機構聘用或邀請,可以來中國提供教育服務。因此,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所作出的教育服務承諾將使我國教育面臨許多新的情況。

  教育是一項全域性性、戰略性和基礎性工程。因此,我們還必須從經濟建設全域性的高度來分析加入世貿組織對教育所提出的挑戰。加入世貿組織將對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起推動和激勵作用。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不僅要從我國現代化本身的需要出發,而且要面對入世後世界範圍內的激烈競爭。在經濟全球化的 環境中,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在入世後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而那些競爭力不強的行業則將面臨巨大挑戰。據分析,入世後我國的紡織、服裝、輕工、家電、工藝品、 建築等行業將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農業和汽車、化工、 機械、電信、醫藥等行業將面臨較大沖擊;IT產業和資訊服務、金融服務、 保險等服務業將在迎接挑戰中提高水平。從一、二、三產業來說,我國農業由於生產效率低,面臨的形勢將十分嚴峻;加工工業和一般的工業因具有勞動力便宜的優勢,入世有利於這類產品出口的擴大;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如高新技術產業和汽車製造業等因缺乏競爭力將面臨巨大挑戰;第三產業將有較大發展。國際競爭的加劇和經濟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無疑將對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由此可見,加入世貿組織將使我國教育面臨新的情況,對我國教育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全面、科學地分析機遇與挑戰,及時制定正確的對策,才能抓住機遇,變挑戰為動力,取得主動權,使利大於弊。

  加入世貿組織將給我國教育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一是將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二是促進我國教育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好地學習外國 經驗;三是有利於吸引海外資金和優質教育資源,補充我國教育資源的不足,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四是在教育領域引入新的競爭機制,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國教育更適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順應教育發展的世界潮流;五是對依法行政提出更高要求,推動依法治教水平的提高。加入世貿組織對教育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維護教育主權的任務十分艱鉅。

  教育主權涉及國家基本的政治文化經濟利益,是每一個主權國家都必須堅決維護的基本權益。學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必須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成為推動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重要陣地。學校從來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實現其西化、分化圖謀的重要目標。隨著加入世貿組織後教育開放度的加大,將有更多的西方教育機構進入我國,並帶來其思想和文化影響。特別是一些帶有明顯意識形態目的的教育機構會趁機進入,教育領域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反對西化、分化的任務將更加艱鉅。此外,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在吸收國外先進文明成果的同時,保持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也是我們的神聖職責。

  2.教育市場的競爭加劇。

  首先,高等教育將受到很大挑戰。近三年來,通過大幅度擴大招生,雖然我國高校在校生翻了一番。但總體來說,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還相當短缺。近年來,許多國家十分看好中國教育市場,紛紛採取辦教育展、放寬簽證和 工作條件等多種措施吸引中國學生出國留學。我國學生出國留學人數不斷增加。加入WTO將放寬國外機構進入我國合作辦學的條件,並允許其在資金投入上佔大頭。這些高等教育機構具有較強吸引力,並在我國境內直接與我國現有學校競爭,將對我國高校形成挑戰。其次,國外在 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方面經驗豐富,具有明顯優勢,這塊教育市場的競爭也將加劇。

  3.教育的地區不平衡性加大。

  入世將使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境外教育資源的介入也有利於加快人才的培養。但是,境外教育機構必定會考慮其利益回報,他們辦學的重點將放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教育方面原已存在的東西部地區的不平衡性將加大。

  4.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加大。

  入世總體上有利於增加就業機會,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加大。我國第三產業相對落後,佔GDP的比重還不到36%,而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這一比重已達70%-80%,即使是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的比重平均也達45%。由此可見,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不僅比發達國家低得多,連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都未達到。加入WTO後,我國對服務貿易的承諾將大大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據有關部門測算,未來五年我國將新增就業崗位數千萬個,這些崗位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

  國外公司的大量進入及其本土化經營,將大大增加對高新技術人才及懂得世界貿易規則的金融、 管理、貿易、法律、 會計等方面的高階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那些熟練掌握外語,精通涉外業務的高階專門人才將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技能過時的城市勞動力將失去職業,大量過剩。

  5.人才流動出現新的特點。

  由於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加大,外國公司將高薪聘用高層次人才,現有的一些高層次人才會流入外國機構。金融、保險、醫療衛生等服務業的開放將不僅使這些行業在經營上受到衝擊,而且在人才上也面臨嚴峻形勢。據測算,入世後我國金融系統預計有20%的專業人才流失。西部地區人才流失問題將更嚴重。

  二、教育應對加入WTO挑戰的對策研究

  面對加入WTO後的新情況,教育工作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提高質量,迎接挑戰,為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作出應有貢獻。為此,應採取以下對策。

  1.要有對教育戰略地位認識的新覺醒,加快教育事業發展。

  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將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形成對教育戰略地位認識的新覺醒。接受教育是人民群眾最大的文化利益。各級政府要真正把提高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水平作為第一要務,加大投入,加快教育的發展。現在有些地方對形象工程十分重視,卻把發展教育當成包袱,其結果將十分嚴重。可以肯定,哪兒不重視教育,哪兒的勞動力素質就低下,在競爭中就必然處於劣勢地位,並被淘汰出局。

  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我國雖然已經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事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於綜合國力還不強,因此除了由國家為主辦教育,增加對教育的投資外,還必須吸引社會力量辦學,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教育服務承諾,吸引海外資金和優質教育資源進入我國,補充我國教育資源的不足,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2.調整人才培養結構,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入世後人才的結構性矛盾是一個突出問題。因此,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是當務之急。必須採取超常規辦法培養急需的高新技術人才和高層次金融、貿易、會計、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以適應我國資訊產業跨越式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當前還要抓緊培養懂得WTO規則的各類急需人才。

  大力發展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新型服務業相適應的新型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和實際工作第一線的專業人才,滿足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第三產業發展,以及外資企業大量進入對人才的需求。完成高中階段教育將成為許多新職業和崗位的最低門檻。因此,要在鞏固和發展“兩基”成果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3.深化改革,提高質量,增強我國教育的競爭力。

  我國的教育體制是在長期的 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十多年來,教育體制改革雖有了突破性進展,但教育觀念、執行機制、管理體制、教學內容和方法等仍比較陳舊。加入WTO後,要在教育領域引入新的競爭機制,促使一批學校提高質量和效益。要借鑑海外先進教育管理體制和機制,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國教育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順應教育發展的世界潮流。依法落實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使我國高等學校具有自我發展,自我約束,靈活應對新情況,迎接新挑戰的能力。入世後留學人員回國數量將大幅度增加,要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用事業、感情和較高的待遇留住和吸引優秀人才。加強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為提高我國的產業競爭力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援。

  學校要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放在突出地位。改革課程、教材、教學模式、 考試和評估體系,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要借鑑國際上先進的教材,採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聘請高質量的教師,包括境外專家教授任教。要把讓學生熟練掌握外語,特別是 英語作為一項戰略性的工作來抓。近年來一般的金融、會計、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已出現就業難現象,但這方面的高階專門人才仍十分緊缺。一些專業人員不僅不懂國際通行的規則,甚至連外文文字都看不懂,更談不上依法保障企業合法權益併為企業爭得最大利益。因此,一批重點建設的學校都要儘快在自然科學、經濟、管理等課程中使用漢語、英語雙語教學。

  4.加強職業培訓,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入世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改造要求不斷提高職工的素質;行業轉移,職業流動的加快要求對下崗人員再就業進行及時的培訓;農業上未來幾年所釋放出的數千萬勞動力必須經過培訓才能成為合格的工人;國際勞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拓對勞動力的培訓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切都呼喚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要大力發展社群教育,開展靈活多樣的職前、職後和轉崗培訓。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發展遠端教育。未來社會將是一個學習化社會,因此必須建立不同型別及層次教育相互銜接、貫通的教育體制和更為開放、靈活的學校制度,形成完善的社會化教育 網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和學習需求。

  適應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需要,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使農村教育真正為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服務,為農村勞動力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服務。

  5.擴大教育開放力度,積極開拓國際教育市場。

  教育的對外合作交流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是鄧小平同志的戰略決策。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先後已有35萬人出國留學,學成回國的有近12萬人。目前,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出國留學,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派出國。同時,改革開放以來,來華留學人員已達30餘萬人。我國教育的對外合作交流有利於我們學習國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瞭解最新發展動態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了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也推動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加入WTO並作出有關教育服務承諾,將使我國教育開放的程度進一步加大。要繼續堅持“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政策,提高公派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採取切實措施,吸引海外優秀專家學者以各種方式為國服務。鼓勵他們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和中介機構。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要解放思想,大膽使用優秀專門人才,提高執政水平、管理水平和企業競爭力。

  制訂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制定政策,鼓勵和規範中外合作辦學。為儘快提高急需人才的培養水平,並建立適應經濟建設發展和入世需要的新學科,特別要支援鼓勵我國高等學校和國外高水平的大學採取多種形式合作辦學,迅速培養能夠適應國際競爭的管理、金融、法律、高新技術等方面的緊缺人才。抓住入世後知識流動和知識共享障礙減少的契機,加強國際合作研究和交流,充分地利用發達國家的知識、資訊資源。

  發揮我國在中國 語言文化、中國傳統 醫學和某些學科方面的優勢,利用我國學費較低,基礎教育和本科教育紮實的特點,更大規模地吸引境外學生來華學習。適應入世後我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交流的進一步全面發展,對漢語教學的需求劇增的需要,積極提供教育服務,開拓國際教育市場。

  6.加大對西部教育支援的力度,促進地區相對均衡發展。

  西部大開發戰略意義重大,其成功與否也直接關係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目前,我國西部地區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些地區甚至尚未普及六年義務教育。西部地區不僅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緊缺,而且外出學習學生大都未能回本地區工作,吸引人才則更為困難。勞動力素質和人才問題是西部大開發的最大制約因素之一。要把支援西部地區發展教育列入國家基礎設施工程,加大投入力度。繼續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完善東西部地區和學校對口支援制度。採取由國家和地方共同投入,國家重點院校對口支援的方式,支援西部地區儘快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培養當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加快教育資訊化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教育資訊化建設,大力利用現代遠端教育手段提高西部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7.完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我國雖已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規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仍相當嚴重。此外,現行法律法規的某些條文與WTO談判承諾及WTO有關規則不盡一致。入世對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儘快對有關法律法規條文進行修改完善,必要時還應制定新的法規,使市場準入和監管具有完善的法律依據。政府的管理要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和有關程式,做到透明、公開。政府還應轉變職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8.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抵禦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圖謀。

  加入世貿組織將使學校思想教育工作面臨許多新的情況。一是進一步擴大開放必然使西方各種政治、文化思潮影響加大。二是文化方面的服務承諾將使西方媒體得以用不同方式進入我國。三是如何在中外合作辦學中維護教育主權。

  因此,加強和改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任務十分艱鉅。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在學校中的指導地位,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自覺抵制外來不良文化影響。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激勵廣大青年學生,並以此把他們凝聚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凝聚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把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結合起來,抓住《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佈的契機,結合學校工作和學生身心特點,把思想道德建設落到實處。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網路安全,趨利避害,防止敵對勢力利用現代資訊手段進行滲透和破壞。

  依法規範中外合作辦學,維護教育主權。加強督導,保障中方在合作辦學機構中的領導權,保證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執行。

  篇2

  人本管理——教育科研管理的方略

  教育科研的管理應該是以人為本的管理。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和發展方向,是塑造創新型教育者的成功妙法,是提高教師的生命價值的科學管理方法。

  所謂人本管理,它是對管理物件在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較高層次的管理,是指在教育科研管理的一切活動中,始終把教師放在核心位置,追求教師的全面而健康的發展,充分調動教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育科研獲得效益的最大化。

  一、人本管理的基礎——滿足高層次“需要”

  需要是指有機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是人的“全部行為和全部心理活動”的基礎。教師作為特定的群體,有其特殊的職業特點,物質待遇並不是他們惟一的需求,他們更希望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尤其需要一種昇華的超越職業的人生境界。自尊需要的滿足使人產生一種自信,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價值、有實力、有能力、有用處,從而大大提高其積極性。在教育科研中它表現為一種欣賞,這欣賞既是對他人能力和成就的欣賞,也是對自我超越的欣賞。教育科研管理中,學會尊重別人,還只是邁出了人本管理的第一步。懂得相互欣賞,在欣賞中相互激勵提高,則是建立人本氛圍的第二步。教育科研是探索,因此教育科研的管理者,應肯定他們每個哪怕是細微的成績,這是促使教師潛心科研、努力工作的最好方法。一句問候、一聲表揚、一個讚許的目光,都會使人心存感激,從而迸發出搞科研的動力。

  自我實現需要是指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為理想和價值而工作或獻身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類需要的最高層次。教育科研人員絕大多數是自我實現型的人,他們的目標是為達到自我實現的需要尋求工作樂趣;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實現自治和獨立,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技術,以適應環境3能自我激勵和自我控制;其自我實現同組織目標的實現是一致的。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李吉林同志就是傑出的代表,她致力於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研究,從沒有絲毫動搖,她飽嘗艱辛探索、奮力拼搏的酸甜苦辣,終於創造、構建了“情境教學”理論體系。她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世人的公認。因此,管理者在教育科研管理中要貼近實際,創造條件,滿足教師的進取需要。根據教師個性愛好特點,設立具有吸引力的國家、省、市、區、校級的教研、科研、實驗課題,讓他們在崗位上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並把責任最大限度地交給他們,相信他們能完成,從而使他們各得其所。

  正確運用需要理論,管理者要摸準並儘可能適應教師的心理需要,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要創造誘發積極需要的條件,充分調動教師的潛在的積極性,燃起不滅之火。要適時調正需要,不失時機地引發各自生命的潛能。滿足需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一個時代的追求,更是教育科研邁向人本管理進入新世紀的通行證。

  二、人本管理的方法——激勵

  激勵是指管理者通過自己有意識的活動,對被管理者施加影響,從而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達到預期工作目標的管理方法。

  1.運用成就理論,激發向上意志潛能

  每個人都有一種向上的意志潛能,這種向上意志潛力表現在教育科研中就是成就感。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取得成績,獲得社會的承認或他人的認可。這種向上意志潛能一旦被激發就會產生出教育精品。因此,管理者要善於激發教師的成就動機,要依據精神生產和再生產的規律,合理有效地組織教師以最少的精神生產投入,在單位時間內產生最多的精品。

  2.運用期望理論,進行目標激勵

  教師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激發力量或動機強度取決於達到目標對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和個人實現目標可能性估計。確立的目標對個體越有意義,越能滿足個體需要,實現的可能性也越大,對個人的激勵作用也越大。教育科研管理中要實現目標激勵,首先目標確立要適度,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積極性,使目標既富挑戰性又具實現性;其次目標既明確具體,易操作,又具實效性;再次確立既有兼融性,又有利於學校與教師的發展;另外目標確立要注意長短結合,突出現實性,兼顧戰略性,並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儘可能從教育科研活動的本身尋找動力和積極性。只有這樣,教師的積極性才能無窮如大地,不絕如江河。

  3.運用強化理論,激發正強活力

  強化激勵是強調人的行為結果對其行為的反作用。教育科研管理中,正強化教育就是不斷幫助被教育者取得好的工作成績,以體現其良好的動機,強化其進取的信心和意志。正強化的辦法是通過肯定和獎勵,如讚許、獎賞、晉升等刺激行為的重複出現,保持和加強某種有利的行為,其目的是提高效率。運用正強化理論,在教育科研中,管理者重在培育和增強教師的主人翁責任感。教師有了責任感,就能意志頑強,樂觀向上,不畏困苦,敢於開拓進取。管理者還要理解和信任教師,教育科研工作中出現差錯、迷茫在所難免,關鍵時刻的理解、體諒、關心、愛護以及多方傾聽意見,主動承擔責任,才能發揮正強化的作用,才能使教師的積極性不會因挫折而消失。

  正確的理解、充分的信任是留住人才的最大前提,也是教育科研管理邁向人本管理的核心所在。

  三、人本管理的手段——資訊

  資訊普遍地存在於物質和意識之中,它標誌著物質的存在。構成意識的內容,藉助於一定物質載體傳輸或儲存,以溝通物質和意識的一種形式。教育科研的人本管理,實質是對人類文化的一切基礎資訊接收、歸納、整理、過濾、加工、處理、傳播和再生產,即接受資訊、加工資訊和發出資訊的過程。教育科研中,管理者若資訊閉塞、資訊失真或資訊浪費,就會出現決策不當,喪失時機,導致管理混亂,甚至挫傷大多數人的積極性,造成失誤。因此,在教育科研管理中,要求管理系統的各部門之間建立起資訊網路,把分散的資訊活動統一到資訊系統中,有條件的要建立綜合性的電子計算機管理系統,這是實現人本管理手段資訊化的基本保障。要實現資訊化管理,首先要廣開資訊源。

  搞教育科研既要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特點及基礎知識,又要從巨集觀上掌握科研動態資訊;既要了解當前科研的領先課題和研究重點,又要掌握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及主要矛盾,從而不斷吸收最新的資訊,充實我們的研究工作。其次要收集、轉換和處理資訊,並對資訊進行檢索、核定其可靠性。管理者在收集資訊時,要重視周密的調查研究,掌握全面而系統的情況,決不讓東拉西湊的幾個事例去作為決策的根據,沒有數量的調研是沒有質量的。再次要將資訊進行整理和純化。最後將資訊編制索引供人查詢。管理者更要重視資訊反饋,並努力使之形成人本管理的靈敏的網路化的資訊反饋機制。利用反饋控制教育科研的行為而使之規範化和最優化。這是人本管理手段資訊化的主要件現。

  四、人本管理的關鍵——造就優秀的領導者

  教育科研的人本管理,是理性意識、情感體驗、價值觀念和實踐規範的科學管理。校長是教育科研的第一領導者,校長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學校教育科研能否健康、規範有序地開展。

  因此,作為人本管理的領導者不僅要具備一般領導者的品質,如:忠誠於教育事業,作風正派,廉潔自律,謙虛謹慎,埋頭苦幹,組織能力強,知識廣博,心理素質良好,還必須具有敢攀科學高峰的領導者素質,如:成就欲強烈,思維敏捷,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敢向風險挑戰,百折不回;同時又必須求實務真和具有寬容精神,重視精神科學和研究,他們應是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結合,是科研家和社會學家的結合。他們還具有直觀力、想象力、洞察力、判斷力、應變力、決策力、預見性等能力,有社會責任感。更要具有巧用人才的才能。

  首先具有知人善任的慧眼和膽識。知人善任是實行人本管理良性迴圈的根本,人本管理的愛才原則,是不以親疏而鑑才,不以好惡而取才,不以非議而疑才,不以妒謗而毀才,不以私利而誤才;識才要重其績,觀其德,務其本,察其能。用人不唯書,不唯上,不唯親,要揚其長,限其短,盡其能,量才錄用。其次是具備放手讓人乾的膽魄。當領導將教育科研任務分配給教師,也就是把科研工作的職權分派給他們,就要相信他們的能力和責任心一定能夠完成任務,放手讓他們搞研究,儘量少去限制干擾他們的獨立活動。對直接領導的部門負責人,也不宜做件事管件事,使下屬無所適從,可以實行約束在前、指導在後的方法,加強工作督查。如對課題研究的規劃、論證、實施、總結等各環節的督促指導。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要幫助指導分析,共同研究解決的方法。

  要造就優秀的領導者。一是組織人事部門要選好領導者;二是領導者要加強自身修養,努力適應現職工作;三要對人才選拔機制進行改革;四要為領導者的成長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造就優秀的領導者, 是人本管理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