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公民教育論文

  在公民社會越來越貼近中國普羅大眾的當今時代,只有加緊推行真正以人為本的現代公民教育,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扭轉這一不良現狀,因為這是最切合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方向的必由之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引入現代公民教育,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僅僅滿足於形式上的創新,依然不能擺脫其嚴重脫離社會現實的固有缺陷,不能解決許多大學生智商高、情商低,道德知行脫離現象突出的負面效應。在公民社會越來越貼近中國普羅大眾的當今時代,只有加緊推行真正以人為本的現代公民教育,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扭轉這一不良現狀,因為這是最切合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方向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本位;現代公民教育;個人本位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一、冷靜審視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後,在當今中國面臨從傳統單元社會轉型成現代多元社會的新形勢下,對於如何正確理解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性創新,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性和挑戰性的話題。筆者認為,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必須同時在理念層面的認識力和實踐層面的有效性上獲得突破,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具有劃時代的創新:

  ***一***政治理念與公民理念的和諧統一。1.政治理念。是指主體在參與政治活動過程中對國家政治生活、政治活動方式和政治結構形式等所形成的一種固定的看法和堅定的主張,是主體最根本的政治觀念。政治理念的形成是由主體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和程度所決定的、它是一定政治文化的產物,是在社會交往、掌握知識和技能及社會規範的過程中形成的。2.公民理念。是指每一個公民要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具有同理心,支援社會公平與正義,尊重多元文化,關心環境和支援可持續發展,並相信自己能讓世界有所不同。公民理念也可稱作公民意識,它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公民個體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法治意識。

  ***二***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問題。雖然許多研究者都清楚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長期存在知行脫離的老大難問題,但在如何創新上卻常常受既有教條化思維模式的約束而不能找到真正可行的創新之路。筆者認為,要實現創新理念的突破,達成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徑,必須關注以下三個焦點問題:“知”的不足問題,“行”的可操作性問題,底線道德教育缺失問題。

  1.“知”的不足問題。是指高校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並未完全涵蓋大學生應當掌握的思想政治知識和技能,更確切地說是大學生通過學習未必能掌握他們走向社會所應具備的現代公民意識和公民技能。正是因為他們“知”的不足,使得許多大學生經過幾年的在校系統學習,依然還不是一個身心健全的合格公民。時常見諸媒體的大學生自殺事件甚至殺人悲劇無不充分證明他們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殘缺不全的。這些慘痛教訓足以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行”的可操作性問題

  是指許多高標準的政治思想培養要求過於籠統、空洞,除了口頭認可外,難於在行為規範上作出具體要求。不具可操作性必然使得諸多嚴肅的政治素質極易異化為投機性的政治口號,從而必然導致知行脫節。那種一邊高喊反美愛國口號,一邊排隊申請簽證前往美國留學並公開聲稱“再也不回來了”的大學生另類表現絕非個別現象。這暴露出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解決“行”的可操作性問題,這是不容迴避的客觀事實。

  二、深入反思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屬性、特點與缺陷

  ***一***巨集觀層面的思想屬性。從結構內容來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明顯偏重於巨集觀層面的政治理念,我們無論在這上面如何創新,都不可能離開其巨集觀知識的本質屬性。而一個人的思想構成,光靠巨集觀思想肯定是不夠完善的,必須在其基礎之上補充微觀層面的的知識才是完整科學的教育。

  ***二***社會本位的特點。基於社會本位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總是更多的考慮把人塑造成社會所需。通過教育所傳授的統一的知識,無形之中磨平了學生的個性稜角,教育出的只是統一模式下缺乏創新精神的學生。我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適應’了社會,但是失去了一個更具有個性的自我。” [1]

  ***三***固有缺陷。長期以來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對學生進行巨集觀政治理念的灌輸。無論國家、民族、政黨、政府,還是文化、科學、教育、歷史等諸多概念,學生們從中所學到的都是巨集觀知識,這些知識雖然很重要,學生們應該弄懂掌握,但都與其個人身心的發育成長相距較遠、關聯不大,不能代替其所需要的微觀層面的其他知識點,比如權利、尊嚴、人格、親情、責任、義務等等概念。

  三、全新解讀鑄就合格公民之完善人格與底線道德的現代公民教育

  ***一***現代公民教育的內涵、特點與實質。1.內涵。現代公民教育的定義分廣義和狹義兩種。其廣義指“國家採取多元的途徑,培養國民具有效忠國家的意識,獲得有效參與公民生活必備的知識、態度和技能,發揮其責任心與榮譽感,成為好公民;狹義指各級學校中強化公民教育的相關課程。” [2] “從教育目標上說,公民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將所有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公民,而不僅僅是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因為社會不僅僅是由建設者和接班人組成的,而是由全體公民組成的。”[3] 2.特點。現代公民教育的最大特點在於“對個體生命的重視,對教育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忠誠。”世界各國的教育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凡是接受過現代公民教育的大學生,普遍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3.實質。現代公民教育的實質在於,“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質特徵為基礎和核心而建立起來的教育目標體系,它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以公民的獨立人格為前提,以權利與義務的統一為基礎,以合法性為底線。”[6]因此,只有立足於個人本位的現代公民教育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識,同時培養起與之相匹配的公民技能和公民道德。

  ***二***現代公民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點與定位。現代公民教育是把受教育者放在第一位的人性化教育,尊重人,尊重人性、人格、人權是其最大的本質特徵,是任何人從無知幼年逐步發育為身心健康之成人的立人教育;現代公民教育其實質決定了它是一種傳授微觀政治理念的新型教育。

  1.微觀層面特點。作為靈魂的自我認知主體意識啟蒙的公民人格教育、作為主題的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公民人權教育、作為精髓的公民個人與國家、政府相互關係的公民意識教育、作為基礎的信奉人性複雜觀念的公民道德教育這四大基本內容,全都屬於人的大腦中微觀層面的思想,主要構成人的公民觀、道德觀和人才觀。

  2.個人本位定位。個人本位是指以滿足個人需要為導向的一種價值取向,教育的個人本位就是要圍繞個人的需要和興趣來進行運作,它更多的時候是為了促進個體的發展和完善;“主張教育適應人的個性化,充分發展受教育者的個性,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把著眼點放在受教育者的身上來規定教育目的,從個人需要的角度設計教育。” [7]

  3.政治化弱。現代公民教育其本質屬於一種中性化的教育,其政治色彩相對於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較弱。所謂“中性化”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刻意迴避其政治性本質,既不主張“泛政治化”,也不贊同“去政治化”,而選擇中立立場。現代公民教育政治化弱的這一特徵表明其培養目標——合格公民是一個較低層次的要求,適合絕大多數受教育者的成長需要,是人本主義教育觀念的體現。

  現代公民教育立足於將每個大學生都看成即將走向社會的普通公民,在高度社會化、現代化的背景條件下,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理所應當具備完善的人格,否則就算不上一個真正健全的人、成熟的人。

  【參考文獻】

  [1]仲成成.關於重視教育個人本位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1***31***:8-9.

  [2]李萍,鍾明華.公民教育——傳統德育的歷史性轉型[J].教育研究,2002***10***:66-69.

  [3]王嘯.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公民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9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