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論文發表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讓教育迴歸教育
摘 要 大學擔負著培養一代代精英的責任,然而大學行政化、功利化的傾向日益嚴重,否則大學行政化的趨勢會把大學引向歧途。
關鍵詞 行政化 大學校長 等級
一、引言
在現階段社會上各行各業都存在行政級別的大環境下,以行政級別作為評價標準,高校也不例外。有些人認為,取消高校行政級別將貶低教育,導致高校與社會無法對接,教育家將得不到社會應有的尊重。可是,在前溫家寶關於大學改革的幾次談話中,都談到大學應該去行政化,迴歸教育規律,教育家辦學。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取消行政級別是最終的目標,是大勢所趨。
二、取消行政化的最新發展
2010年2月底,時任國務院的溫家寶在和網友交談時,就明確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確實存在許多問題: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傾向需要改變,大學最好不要設立行政級別;二是讓教育家辦學,這裡所說的教育家他們可能不是某些專業的專門家,但是他們熱愛教育”。
此後,在2月28日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中,逐步取消學校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作為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的重要內容。對此,當時輿論也給予高度關注。不少教育人士預測,教育去行政化改革,開始破題。
但取消大學的行政級別的建議,在隨後的兩會上,遭遇多位重點大學校長的反對。北大、人大、中山大學等多所大學的校長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身份發言認為,在當前“官本位”的社會背景下,取消大學的行政級別,將貶低教育的地位,影響大學的作為。
2010年6月6日頒佈《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綱要稱,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傾向,取消科研院所、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因此,多家入口網站和新聞在顯著位置,以“中國高校取消行政級別”為題報道了人才《發展規劃》這條訊息。這足以顯示大學去行政化改革是多麼令人關注。
三、取消行政級別遇到的困境
一大學校長官本位的思想阻礙了取消行政級別的教育改革的實行。
在現實利益中,大家必須看清問題的實質,有行政級別的大學校長,第一身份就是官員,要指望他們有教育家情懷,除非通過遴選,而非任命產生。雖然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出科研成果的所在,大學校長有責任管理好學校,培養好學生,但是要依靠校長的自覺去推行去行政化改革很難實現。過去幾年來,很多校長表態要推行學術權和行政權分離,要去行政化,可是沒有真正實施。
二中國大學沒有足夠的自主權,其辦學體制和管理制度決定了大學校長渴望擁有行政級別。
在我國,政府部門掌控財權、人事權尤其是校領導的任命、晉升,辦學自主權就無從談起。而在美國,比如獲得政府投資,由於美國大學有大學理事會或董事會治理結構,大學在獲得政府投資的同時,能保持辦學的相對獨立性,校長有足夠的權利和大量的時間來管理學校,他不需要擁有行政級別就能把學校辦好,把事情處理好。在第二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說,中國大學校長要管學生生活、學生住宿、學生食堂、教師住房、教職員工子女入托,這些“還必須得管”,不然可能就會出現不利於學校發展的事件。要處理如此繁重且複雜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級別才能把各方面的事物處理妥當。
三改革由教育行政機構牽頭。
眾所周知,近年來各副部級、正廳級高校的校級幹部,不少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司局、處崗位,動了高校的行政級別,無疑動了行政機構官員晉升的乳酪。很多大學校長或是辦學骨幹們都是正廳、副部等級別,如果取消行政級別,昨天還是高官厚祿,明天就什麼級別都沒有了,不管換了誰,都是不願意也不能接受的。
四高校管理改革由學校行政機構推進。
最近幾年來,作為事業單位改革試點,一些高校已經推進職員職級制改革,力圖改變以前的級別管理、身份管理,但由於是行政幹部主事改革,改革的結果還是換湯不換藥。
四、改革措施
一讓教育家辦學,讓熱愛教育的人管理學校。
這裡所說的教育家他們可能不是某些專業的專門家,但是他們一定要熱愛教育事業。大學裡政學不分、行政領導與教授學者的身份往往被“一肩挑”,乃至必須“教而優則仕”,應該說是當前國內許多大學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表現在大學校長的選拔上,甚至已形成了“慣例”:大學校長最好是院士,至少也必須是個博導、教授。
以此種“慣例”來進行大學校長的選拔,無論是對學術,還是教育管理本身均構成了一種妨害,正如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此前曾指出:“要搞科研就不要當官,要當官就不要搞科研,當了官就要好好為科研工作者服務,既想當官又想搞科研肯定什麼都做不好”。誠然,就大學中的絕大多數學科專業來說,一流學者當校長是不適合的,但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管理、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本身也是一門獨立並且專業要求極為精深的學問的話,那就不能不承認,大學校長其實也是需要一流專家學者才能勝任的,只不過,這種“一流”必須是大學教育管理素養、職業能力的一流,而非其他。
二上級教育部門要放權,把自主權歸還給學校。
大學校長要管的事情太多、太雜,教育部應該規定校長哪些事情應該管,哪些事情不在管理範圍之內,把教育法規定應該給的自主權給大學。放權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人事權,取消對大學校長的任命制。
大學是培養人的地方,大學校長要由大學自己主持的委員會去聘任,讓大學校長們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只要大學校長依法辦學,就不能隨便撤換。由大學自己遴選出的校長能對學校充滿感情,也能確保全校師生對他的期待能夠實現。國外很多大學的校長不僅是“愛校如家”,而是“愛校勝家”的,心都撲在了大學上。 同時,把學校改革的主導權交給全體教師,而非少數校領導和“辦學骨幹”。由全體大學教師委員會,來決定學校的改革方案,如果到全體教師中去調查,得到贊成取消行政級別的比例,可能就正好與“骨幹們”的態度相反。因此,教改《規劃綱要》可明確中小學和大學,設立參與重大決策的教師委員會和評價監督的家長委員會或學生自治委員會。 三學校實行校務公開,財務管理透明。
兩會期間傳出訊息,全國人大今年強力推進預算公開,要求經過人大批准的政府預算,都要公開,其中包括國務院各部門預算。因此,大學也不能例外。作為公辦高校,幾年前就被要求實行校務公開,財務管理透明,可至今高校的財務開支還是“打悶包”,這與國外高校每年均要釋出年度報告公開開支,不可同日而語。如果高校財務公開,大學校長和學校帶頭人就不會明目張膽的用錢,權利會受到約束,權利和慾望也不會如此膨脹,導致他們追求行政權利的步伐越邁越快,越邁越開。如果高校公開財務,得知原來校長是坐頭等艙,或至少公務艙頻繁出差,而大學欠債卻高達幾十億,學校的硬體和軟體設施不齊全,青年教師連居住在學校教工公寓都要排隊等機會,不知心裡作何想。
四轉變政府辦學觀念,讓企業參與辦學。
我國的公辦學校基本都是政府辦學,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撥款,大學從政府那裡獲得投資、開設創新和創新教育的課程等等。
在美國的教育改革中,僱主是和政府、教育家一道推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而且企業家的影響甚至超過政界人士和教育人士。
最近幾年,很多人意識到企業在教育方面的作業,21世紀教育研究院曾組織多次企業家推動教育改革的論壇,呼籲重視作為高等教育用人方的企業的改革聲音,但遺憾的是,在國家教改《規劃綱要》制訂中,這一方面的聲音聽得並不多僅限於職業教育層面,國內著名企業對教育改革的熱情也不大。但我們相信,隨著國家從人力資源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升級,無論是政府部門、教育機構還是企業,都會感到企業參與教改的迫切性。
五要轉變大學校長和學者的等級觀念,他們並不是靠等級獲得社會尊重的。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社會的燈塔,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大學校長必須是一心一意辦學,全心全意為學生辦事的人,他們不應該把追求行政級別最高化最為自身追求的最終目標,更不 應該有等級的觀念,否則違背了辦學宗旨和價值。
教育的最大功能之一是讓每個公民有平等的意識,真正的教育家應當是我們這個社會中最沒有等級意識的人,他的辦學行為應以“為受教育者提供最好的教育”為唯一標準,而不是自己享受、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樣的校長、教育家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取消學校的行政級別,其實質意義,就在於此。讓教育迴歸教育,當教育整體有了尊嚴,所有的教師也都有了尊嚴。
五、結語
中國這麼多所大學,大學校長的隊伍也很龐大。據2012年統計,平均每百萬人口有高等學校校長1人。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2108所。普通本科、高職專科在校生2144.657萬人。換句話說,平均每1萬人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有普通高等學校校長1人。
可以預見的是,沒有級別的大學,可以從追求級別、追求政績中解脫出來,全心關注學校的教育貢獻和學術貢獻,以此確立自己的地位。假如高校能推進取消行政級別的改革,大學的地位不會下降,而且會提升,因為這一過程,恰恰實現了大學對社會文化的引領,大學精神將重新閃耀光芒。當然,這一過程面臨挑戰既得利益阻力,重新確立大學的辦學思想,破除等級思想、身份意識,建立與政府部門的新型關係,重構大學內部管理等一系列難題,但對於開創一種新文化的使命來說,大學教育應該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
作者:萍鄉學院宣傳統戰部幹事,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年2月28日
[2]張千帆,高新軍,關信平.對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討論,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8月
[3]王長樂,大學“去行政化”的基本思路,科學時報,2012年2月
[4]王紅俊,大學行政化的去與求,財經國家週刊,2010年3月
[5]朱時清,讓大學去行政化-要求學術至上,科學管理研究,2009年10月
[6]柯柄生,大學僅僅去行政化是不夠的,教育研究,2010年4月
[7]大學校長反對取消行政級別十分正常,南方日報,2010年3月
[8]誰應該為中國大學把脈,人民日報,2010年5月
[9]劉洪亮,中國大學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是放權,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7月
篇2
綠色教育 和諧教育
摘要:文章主要從政治課教學需要教師科學滲透地“教”和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兩個方面,說明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大膽實踐、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唯有此,才能實現綠色教育,營造和諧教育,而這樣的教育也才是符合教育規律和對學生負責的教育。
關鍵詞:綠色;和諧;樂學;可持續
黨的十七大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基礎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階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新時期基礎教育的核心任務。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全面發展,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強調學生主動發展,努力培養學生興趣,減輕他們的課業負擔。所以,在新時期、新階段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實施與管理制度,滿足學生質量不斷提高的評價與指導制度。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減負工作很不容易,但再難也要設法逐步推進。筆者試圖從提高教學質量角度出發,探討在推進高中政治課新課程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注重在教學中實現科學滲透地“教”
從政治課教學角度看,面對新的課程改革,相當數量教師對新教材不熟,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對新課改理念理解不深,不能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切實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
1.教學中要注意把握知識邏輯——“內容生活化”。
《經濟生活》全書的基本邏輯順序為:生活與消費—生產、勞動與經營——收入與分配——面對市場經濟。全書的基本邏輯順序是從生活中的消費、交換出發,依次分析生產、分配,最後介紹我國從事這些經濟活動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政治生活》全書的基本邏輯順序為:公民的政治生活—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當代國際社會。從公民的政治生活出發,以學生能夠感受到的、並能夠參與進去的政治生活為起點,著眼於現實生活中公民與政府的關係,強調我國的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徵,進而瞭解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作用、影響和主張,認識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和中國的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文化生活》全書的基本邏輯順序為:“文化與生活”、“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發展先進文化”,分別對應了課程標準的四個主題,按照“是什麼:文化的概念”、“為什麼:文化的發展”、“怎麼看:民族精神”、“怎麼辦:文化建設”的邏輯順序來展開。
《生活與哲學》全書的基本邏輯順序為: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為統領,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講述融入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從生活、實踐出發,把哲學模組的核心問題確定為:如何看待自然、社會人生和思維;如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教學中要注意貫穿生活邏輯——“活動內容化”。
政治理論較為抽象、枯燥。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一位優秀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的備課形式可以多元化,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從教學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心中可儲備幾個教案,教案問題的設計思路:第一,應當有思維價值;第二,要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第三,要展現教學個性。對不同的班級採用不用教案,並能將不同的教案整合起來,靈活運用,實現形散而神不散,創造出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和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又都必須是基於案例、基於問題、基於情境的備課,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實現生動活潑地“學”
溫家寶說,解放學生,不是讓他們光去學,而是給他們留下鍛鍊身體的時間、思考的時間、動手的時間、瞭解社會的時間。我們在教學中要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生存,學會和別人共同生活,這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內容。溫為新課程改革指明瞭方向。我們的國家需要的是綠色教育、和諧教育,我們倡導的是綠色升學率、可持續的升學率。所以,學生在學習中要實現生動活潑地“學”,必須注意讓學生“樂學”。
1.倡導“快樂”學習,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曾說過:“要讓大多數學生對每一門學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體驗,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都尋求對自己價值的積極認可。”這就是說,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穫快樂,才能把學習中的被動變為主動。例如,我們可以改變思路,把在傳統教學中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交給學生,讓他們提前花上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去準備,這樣做是不是會讓學生很反感?通過多次教學實踐證明,主動權的變更不僅不會使學生反感,反而會令學生樂此不疲。那種登上講臺或者組織辯論,參與討論的新鮮感,運籌帷幄的自豪感,同學之間合作的愉悅感,使得學生在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體驗到了一種全新的感覺,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當然,在放權給學生的同時,由於學生的知識和學識的侷限,可能會出現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文科班的學生在政治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學習成績與學習原理等方面略高於理科班的學生,所以,針對不同班級的學生,為了防止出現教學的無序,教師可以提前預設教學的情境和控制教學的氛圍。又如,在時事政治學習方面,男生比女生興趣更濃、更主動,所以,針對性別的不同,教師可以在資訊的採集和整理上對學生進行引導性的分工,投其所好,以提高其學習效率。總而言之,如果教師能夠以寬容之心,對每位學生能多一份肯定,多一些鼓勵,這難道不是向著新課改的思路邁進了一大步了嗎?所以,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不但不會束縛其思維,還能夠使其自由地思考,享受快樂地學習。
2.倡導“實用”教學,讓生活實際融入課堂。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學生不喜歡政治課,其原因是認為該課程較為枯燥、空洞、脫離現實,實用性差,從而表現出一定的牴觸情緒。學生的認識並不正確,其實,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要使政治課變得讓學生樂學,必須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也就是要符合三貼近原則: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在課堂中,我們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身邊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分析國內外近期發生的重大時政熱點,通過案例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的互動中來,進行討論和辯論,這樣,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完成了知識點的講解和消化,寓教於樂,教學如此這般,何樂而不為呢?
綜上所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不斷推進,但教學方式、教師水平、評價制度還有諸多不適應。素質教育穩步的推進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現實社會中升學競爭卻愈演愈烈,我們的有關部門仍然需要不斷加強和促進學校辦學行為的規範化、制度化。在新課程改革推進的過程中,機遇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就需要我們大膽實踐、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我們的教育理念應該定位為“綠色教育”,這種教育是一種符合教育規律、不以損害師生身心健康為代價的教育。這種辦學理念,就是“既要為學生的現在負責,又要為學生的將來負責。”這種理想教育的前提是按照教育規律挖掘學生潛力,實施中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不加重課業負擔的基礎上提高績效,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