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碩士論文

  我國教育管理學科歷經百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餘年的發展已取得些許成果,這與教育管理研究的權威學術組織中國教育管理學科學術委員會的推動是息息相關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歡迎瀏覽。

  篇一

  《 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程序與實踐探索 》

  一、藝術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素質教育不斷髮展,藝術教育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藝術是當前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等方面的提升都有較大的影響。加強藝術教育已經是很多高校在進行改革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途徑,不僅豐富了學校的教學內容,同時也為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重要的是,滿足了學生的多元化選擇。但是由於當前藝術教育過程中存在嚴重的理論和教條化現象,使得藝術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內容比較枯燥,形式比較單調,這些問題都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帶來很大地影響。由於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創造性的學科,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發散思維的拓展,而不是給學生更多的固定和限制,在藝術教育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進行藝術的過程中對各種文化元素進行有效地利用,發揮各種文化元素的精髓,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因此,在素質教育時代,加強高校的藝術教育的改革是一項十分必要而且緊迫的工作。

  二、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程序

  1993 年出臺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要對辦學體制進行改革,突破國家一元化辦學格局,逐漸建立起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辦學為輔的辦學體制。《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的頒佈落實為民間力量加入辦學隊伍帶來極大的鼓舞,在此之後我國民辦教育逐步發展,到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政府辦學為主、民間力量辦學為輔的理想格局。2006 年,教育部出臺《教育部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強教育主管部門依法行政的要求,具體而言,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明晰教育主管部門權責,嚴格要求教育主管部門依法辦事、按照程式正義原則開展工作。第二,變革教育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真實有效地做到運用法制、規劃、評估等舉措開展巨集觀管理。第三,改革人事制度,選拔任用官員引入競爭機制,突破單一委任制。2010 年,黨中央、國務院頒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行了勾勒,最為突出的改革舉措就是要進行管辦評分離改革。具體提出了以下舉措:第一,加強省級統籌,提高教育管理重心;第二,按照大部制改革,積極進行簡政放權,將權力關進籠子;第三,構建形成學校關係,擴大學校自主辦學權力,實現教育家辦學;第四,通過調動社會第三方對教育的參與度,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社會化;第五,加強終身學習。2013 年,黨中央、國務院頒佈《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重申了加強省級統籌、簡政放權、管辦評分離改革的重要性,並且提出要加強資訊公開,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2015 年 5 月,《關於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標誌著在我國開展管辦評分離改革由倡導走向執行,在《意見》中明確勾畫出了管辦評分離的行動路線圖。逐漸取消學校行政級別,尊重學校發展差異,實現學校特色發展,基本實現 2020 年國家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在我國初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充分參與監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三、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

  1.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網路空間的現實性與虛擬性相結合,極大限度的發揮了人們的想象空間和創造空間。但消極因素更加不容小覷,由於網路空間並沒有統一的人管理網路言論和資訊釋出,所以使得虛假資訊橫行。面對這一現狀,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化危機為機遇,抓住網際網路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廣大人民群眾理性對待網路文化的兩面性。要結合現代教育手段向同學傳遞社會正能量,緊跟時代的步伐,革新教學理念,做到真正的與時俱進。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關於現代教育和現代技術的結合,運用好現代教育技術,對於網際網路加藝術教育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早期電化教育時期,教育設施僅僅是停留在幻燈片和錄影機機等基本設施上,而現代教育則有了多媒體教學等多種多樣的教學設施配備。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避免以前傳統教學中填鴨式或者滿灌式的教學模式,讓教學過程更具有直觀性。學生也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運用好現代教育技術的內容,培養同學對於藝術學習的興趣,從而為藝術創新和更為深遠的藝術實踐做好準備。

  2.加強互動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對於學生的發展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互動式教學包括很多方面,不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還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動式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對此,需要加強課堂上的互動,比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問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動作教授與模仿、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評價等,都可以進行有效的互動。比如在講解設計元素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藝術中應用的古典元素主要有哪些?如何實現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融合?帶著一些問題,教師可以對學生實行分組,讓不同的小組都進行討論,解決相應的問題,然後再進行實踐,進行自行學練,教師在一邊擔任指導的角色。另外,還應該要加強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比如在平面設計課程上,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學生設計的一些作品進行評析,只不過評委不是教師,而是學生,通過學生的打分,來對學生的創意以及設計內容進行公平的判斷。然後讓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做出解釋,通過這種互動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好地瞭解自己的設計還存在哪些問題,同時也能通過在對別人的作品進行評價的時候,瞭解自己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努力,在某個討論的瞬間,自己的靈感和創意就有可能被激發。

  3.加強對藝術實踐基地的利用。藝術實踐基地就是用於藝術實踐教學的,因此在實踐基地建設完成的基礎上,必須要加強對實踐基地的利用,以免出現浪費。藝術實踐基地是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能力提升的一個陣地,也是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場所,藝術專業的學生在實踐基地中也可以就藝術的各種問題進行相應的交流與學術溝通,教師要藉助各種教學裝置,實現現代化教學。比如可以讓學生在實踐基地藉助一些設計軟體進行3D設計,並且可以藉助網路對一些優秀的設計理念進行學習和利用,以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

  四、結語

  總之,“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30年前,小平同志認為“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草案,我看是個好檔案”。30年來教育改革實踐,更是彰顯了《決定》實現的教育體制改革破局與立勢的歷史意義與未來意義。

  篇二

  《 談怎樣在小學教育管理中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 》

  應當看到,經過多年的學習宣傳,廣大教師對素質教育的概念並不陌生,但相當多的幹部和教師還僅僅停留在認識水平上,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更沒有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轉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尤其是一些管理行為有悖素質教育,相當多的教學管理還是圍繞著知識傳授進行的,仍然停留在考試管理、分數排隊層面上,這樣的教學管理不可能使中小學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無從談起。

  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素質教育在課堂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課前期盼。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好奇心理。課前佈置觀察作業。2.課上期盼。引導學生對觀察活動進行總結,從而進一步提出問題。從對一種事物的研究點出發,可以引出對其它事物的認識,從而可以實現知識的遷移。同時,也使學主動思考和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月的主動者。3.質疑期盼。質疑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教師可根據所教授內容的需要提出較有難度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或者發動學生提出與講授內容有關時問題。然後,師生共同探討解答。4.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課堂教學。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課堂教學究竟是怎樣的?專家認為,首先應該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提倡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真正把傳授知識的過程當成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教學的重點應當放在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要不斷創設與學生心理需求變化同步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管能動性。使他們愉快地投入學習,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輕鬆、活躍,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對如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澄清在教學管理中亟待的幾個問題是,淺談以下幾點體會。第一,什麼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什麼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強調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應當以學生的思維活動為主體,以學生的認知過程為主體,而不是在時間安排上“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次”。第二,教育工作的最終成效不是以教師教了什麼,而是以學生學了什麼、對學生的素質產生了什麼影響來衡量,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轉變,按照這樣的教育思想,教學活動理所當然地要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軌道,衡量一節好課,評價一節好課也理所當然地要以學習者的發展為尺度。

  教學管理人員應進一步更新觀念,用新教學觀來透視與分析今天的教學。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尚鳳祥到中小學聽課後十分感慨,課堂教學並未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講課十分投入,但更多的是在單純傳授知識,尚未體現能力培養、方法訓練、行為養成等,課堂教學的目標不僅要有全面科學的基礎目標,還應當體現發展性目標。不可否認,大多數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影響了學生能力的發展,但不是有意識的自覺的,因此是低水平的,如何將這種不自覺的行為轉變為自覺行為,正是管理者的職責所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應當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應當看到,經過多年的學習宣傳,廣大教師對素質教育的概念並不陌生,但相當多的幹部

  和教師還僅僅停留在認識水平上,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更沒有將素質 教育的理念轉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尤其是一些 管理行為有悖素質教育,相當多的教學管理還是圍繞著知識傳授進行的,仍然停留在 考試管理、分數排隊層面上,一些管理部門給 學校下達升學指標,並按升學率和分數對學校和教師進行排隊,以此作為實施獎懲的依據。有的學校對國家規定的課程隨意更改,或增加課時總量,或減少和挪用非考試科目課時,辦復讀班和反覆進行模擬考試,濫編濫印複習資料,向學生硬性推銷。有的剝奪學生休息權利,以損害學生身心健康、影響學生全面 發展為代價,追求所謂的高分數。有的對個別教師加重學生負擔的做法採取默許的態度,甚至大加讚揚、示為樣板,這樣的教學管理不可能使中小學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更無從談起。

  由於對傳統教學方法駕輕就熟,一些教師不願意花力氣探索新路,相當多的課堂教學仍然是把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學生全面發展,重視“教”而忽視“學”;重視現成結論的記憶,忽視學習過程;重視向學生灌輸而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教學活動的嚴格劃一,忽視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個性差異;重視認識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合作、交往等行為的養成;重視考試的選拔功能,忽視學生的全面綜合評價等。

  為此,有必要採用剛性管理手段,加大對原有教學中不合理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進行變革的力度,糾正當前教育 工作中存在的不適應素質教育的做法,改變教師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習慣,通過規範教學行為,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總之,現代教學管理必須更新觀念,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新的教學觀來透視與分析今天的課堂教學,重視加強素質教育,力爭學生的全面發展。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