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建築施工中的電力問題
【論文關鍵詞】建築施工 安全措施 電力分析
【論文摘要】本文就電力問題在建築施工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大家知道,建築施工工地的外部環境條件是較惡劣的,例如風吹、雨淋、日晒、水濺、沙塵等均是不利條件,加之工地上機動車輛的執行和機械裝置的應用,極易發生對電氣裝置的撞擊和振動,這些情況均易導致電氣故障的發生。建築施工工地的施工人員在工作時往往受雨淋、水濺,使面板潮溼,導致人體阻抗下降,並且這些人員中大多數為非電氣人員,缺乏用電安全知識,同時,工地的供電線路又屬臨時性線路,大部分為架空或明敷線路,這些因素易造成電擊事故。
1.建築施工工地的電氣危險隱患分析
1.1 施工組織設計編制不全面
針對性不強,不能指導施工,只是憑經驗架設線路,造成用電不合理,甚至留下安全隱患。
1.2 沒有懸掛警示標牌
部分在建工程與外電線路的距離小於規定的安全距離,沒有采取防護措施,防護屏障上沒有懸掛警示標牌,防護材料不符合要求,沒有采用絕緣材料,難以阻止堅硬物品的穿越。
1.3 照明系統隨意設定
工地工棚大多數低矮,線路高度小於2.4 m 的沒有采用36 V以下的安全電壓;照明線路未採用專用迴路,電線採用軟線,破皮老化,絕緣差;照明線路及燈具隨意搭設;生活用電私拉亂接等現象較多。
1.4 配電線路架設不合理
配電線路直接架設在外腳手架或井字架上;電纜線路埋設深度較淺,上下左右側未敷設不少於50 mm 厚的細紗,埋地電纜引出地面2 m 至地下0.2 m 處未加保護套管;電纜線路拖地,私拉亂接;接頭防水效能差;電杆沒有采用混凝土杆或木杆;電杆杆徑細,埋地深度淺,檔距超過規定;電杆的終端杆、轉角杆沒有加裝平衡拉線,電杆上缺少絕緣子,橫擔上線路排列混亂等。
1.5 部分工地接零保護不規範
保護零線沒有引到開關箱,用電裝置不帶電的外露部分;保護零線沒有重複接地或重複接地不符合要求;接地電阻沒有進行搖表測試;保護零線選用的材料未採用綠/黃雙色線加以標識區別。
1.6 用電安全意識淡薄
操作人員不懂電氣知識或用電技術,亂擺弄電器、亂接電器、亂拉電線、玩弄帶電電器、胡亂修理電器;檢修裝置時,操作錯誤:接線時誤將火線接到外殼上;手觸及裝置或元件的帶電部位或用於拿斷落在地面的帶電導線;用溼手檢修或操作電氣裝置;用棒等代替絕緣工具操作躍格式熔斷器:用刀、剪割剪帶電導線;過於接近高壓裝置或在高壓線處作業而誤觸高壓導線以及帶電、錯誤使用插銷等。
1.7 沒有采用三級配電兩級保護
用電系統比較混亂,配電箱、開關箱採用的材料材質差、隱患多;箱體設定位置不當,周圍亂堆建築材料,操作維修極不方便;箱體尺寸小,箱內電器緊靠;箱內沒有裝設隔離開關;電器裝置安裝在木板上;電器裸露,破損較多,特別是部分閘刀缺少閘蓋,操作極不方便,也不安全;配電箱、開關箱標識不清,箱體引出線隨意,箱體無防雨措施,雨水極易進入箱體;一閘多用,分配電箱與開關箱,開關箱與用電裝置距離較遠。
2.建築施工工地的用電安全措施
2.1 完善臨時用電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審
臨時用電裝置在5 臺及以上或裝置總容量在50 kW 及以上時,應編制臨時用電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組織設計應包括現場勘查、負荷計算、配電線路設計、配電裝置設計、防雷設計、安全用電、用電設計施工圖等內容。瞭解現場地形、地貌、建設方提供的電源位置;弄清滿足建築施工所需要的機具裝置的數量、容量及現場佈置情況;檢視建設方提供的有關地下管線位置圖及場地建設規劃總平面圖。確定總配電箱和分配電箱的位置、線路敷設方式及供電線路的接線方式。總配電箱和分配電箱位置的設定原則,儘量靠近負荷中心,以便使電能損耗、電壓損失、有色金屬消耗量接近最小進出線方便;儘量靠近電源裡;避免設在多塵、低窪積水、妨礙車輛行走及施工的地方。架空線路成本低,安裝容易,維護檢修方便,易於發現和排除故障,適用於不跨越建築物及施工現場,不影響吊車行走及垂直運輸、車輛行駛的場所。電纜線路則適用於供電可靠性要求較高的機電裝置,需跨越建築物或妨礙施工不能用架空線路的場所。
2.2 加強用電安全組織管理,建立臨時用電檔案
建築施工臨時用電檔案包括單獨編制的施工現場臨時用電施工組織設計及相關的審批手續;技術交底資料包括電氣工程技術人員向安裝、維修臨時用電工程的電工和各種裝置的用電人員分別進行交底的文字內容,交底內容必須有針對性和完整性,並有交底雙方人員的簽名及日期。安全驗收和檢查資料,包括臨時用電工程的驗收表;電器裝置的除錯、測試和檢驗資料(主要是裝置絕緣和效能完好情況);電阻值定期測試記錄;定期檢查表等。
3.關於配電箱及其接線問題的分析
臨時用電系統應採取“ 三級控制, 兩極保護” 系統, 即採用總配電箱、分配電箱、開關箱三級控制, 分級配電 同時在總配電箱和開關箱中分別裝設漏電保護器實行保護在正常情況下用電裝置只能從開關箱中接線而在實際中, 有些施工單位因為某個用電裝置與分配電箱比較近就直接叢分配電箱中接線使用,這是不安全的。另外根據《安全規範》規定 導線從電杆引下進入配電箱應採用穿管保護並從箱底進線, 在保護管上端做防水彎頭些施工現場卻直接在電杆下加橫擔, 採用瓷瓶配線引下直接從上方引入。導線進出箱體不加護套, 不設防水彎頭。這種做法是切不可取的同時在施工現場上,我們還經常見到接線隨意性強配電箱平時沒上鎖或有上鎖但鑰匙不是專人管理= 進出線混亂不分路成束,不加保護管, 長短不齊, 亂成一團亂接電源, 電源線直接鉤在刀開關上=箱內接線不規範, 導線削頭太長, 導體外露, “ 雞爪線” 現象嚴重箱內佈線和電器開關佈設不符要求刀開關瓷蓋掉失或螺帽不全一閘多機, 甚至越過漏電保護器直接接刀開關上一個漏電保護器下配多個插座箱內殘留電線頭、殘熔體小工具等等, 甚至堆放鞋帽、食品等雜物已拆下的負荷線仍甩在箱內, 裸露線頭靠近開關電器另外在配電箱佈置關於照明及配線問題施工現場照明的特點是點多, 面廣, 移動性、臨時性強, 使現場照明用電管理難度大, 易發生事故在潮溼場所和易觸及帶電體場所的照明電源電壓不得大於, 採用移動式照明場合的電源電壓不得超過 且不能用自藕式變壓器變壓, 另潮溼場所還應該採用密閉型防水防塵具。然而我們看到的是, 在粉底抹灰階段, 其地面極其潮溼, 工人不切斷電源就拿著綁在木條上的碘鎢燈隨意掛插或斜放著, 便動手幹活了手持式照明線路不離地敷設, 隨意放在地上亂拖亂拉= 過道處不穿管保護, 斗車就在上面來來往往, 甚至有的工地採用鋁芯護套線花線作電源線有的導線和照明燈具綁在鐵絲上、鐵架上、樹權上另外, 照明線老化現象嚴重, 絕緣層破損= 照明線中間有接頭, 接頭處又不加保護照明線路不設開關箱, 也不設閘刀開關, 而把照明線路直接掛在其他裝置的閘刀上, 或照明線路跳過漏電保護器而連線在閘刀開關上工地臨時設施內照明線路佈設太低, 隨意破口接頭, 象蜘蛛網般拉線, 甚至有人在其上面掛晒衣物等等。這些違規觀象屢見不鮮, 隱患不少, 急需引起施工單位負責人高度重視
4.結語
在建築施工中用電作為動力,可以開動各種建築機械、可用於焊接、切割和在冬季對混凝土進行電熱法養護等,還可用於照明、訊號、警報、通訊和測量等。但是,電又對人們構成一定的威脅。觸電可能造成人員傷亡,電氣還可能毀壞用電裝置或引起火災,尤其是建築施工中用電裝置都是臨時設施,露天作業和潮溼作業環境多,加上建築施工隊伍素質較低等實際情況,從而使建築施工用電安全問題更加突出。加強施工現場用電的安全,減少用電事故的發生,保證施工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IEC/ TC 64.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標準[S].
[2]王霓.低壓電網單相接地故障保護問題[J].建築電氣,1994,13:6-11.
【論文摘要】本文就電力問題在建築施工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大家知道,建築施工工地的外部環境條件是較惡劣的,例如風吹、雨淋、日晒、水濺、沙塵等均是不利條件,加之工地上機動車輛的執行和機械裝置的應用,極易發生對電氣裝置的撞擊和振動,這些情況均易導致電氣故障的發生。建築施工工地的施工人員在工作時往往受雨淋、水濺,使面板潮溼,導致人體阻抗下降,並且這些人員中大多數為非電氣人員,缺乏用電安全知識,同時,工地的供電線路又屬臨時性線路,大部分為架空或明敷線路,這些因素易造成電擊事故。
1.建築施工工地的電氣危險隱患分析
1.1 施工組織設計編制不全面
1.2 沒有懸掛警示標牌
部分在建工程與外電線路的距離小於規定的安全距離,沒有采取防護措施,防護屏障上沒有懸掛警示標牌,防護材料不符合要求,沒有采用絕緣材料,難以阻止堅硬物品的穿越。
1.3 照明系統隨意設定
工地工棚大多數低矮,線路高度小於2.4 m 的沒有采用36 V以下的安全電壓;照明線路未採用專用迴路,電線採用軟線,破皮老化,絕緣差;照明線路及燈具隨意搭設;生活用電私拉亂接等現象較多。
1.4 配電線路架設不合理
1.5 部分工地接零保護不規範
保護零線沒有引到開關箱,用電裝置不帶電的外露部分;保護零線沒有重複接地或重複接地不符合要求;接地電阻沒有進行搖表測試;保護零線選用的材料未採用綠/黃雙色線加以標識區別。
1.6 用電安全意識淡薄
操作人員不懂電氣知識或用電技術,亂擺弄電器、亂接電器、亂拉電線、玩弄帶電電器、胡亂修理電器;檢修裝置時,操作錯誤:接線時誤將火線接到外殼上;手觸及裝置或元件的帶電部位或用於拿斷落在地面的帶電導線;用溼手檢修或操作電氣裝置;用棒等代替絕緣工具操作躍格式熔斷器:用刀、剪割剪帶電導線;過於接近高壓裝置或在高壓線處作業而誤觸高壓導線以及帶電、錯誤使用插銷等。
1.7 沒有采用三級配電兩級保護
用電系統比較混亂,配電箱、開關箱採用的材料材質差、隱患多;箱體設定位置不當,周圍亂堆建築材料,操作維修極不方便;箱體尺寸小,箱內電器緊靠;箱內沒有裝設隔離開關;電器裝置安裝在木板上;電器裸露,破損較多,特別是部分閘刀缺少閘蓋,操作極不方便,也不安全;配電箱、開關箱標識不清,箱體引出線隨意,箱體無防雨措施,雨水極易進入箱體;一閘多用,分配電箱與開關箱,開關箱與用電裝置距離較遠。
2.建築施工工地的用電安全措施
2.1 完善臨時用電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審
臨時用電裝置在5 臺及以上或裝置總容量在50 kW 及以上時,應編制臨時用電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組織設計應包括現場勘查、負荷計算、配電線路設計、配電裝置設計、防雷設計、安全用電、用電設計施工圖等內容。瞭解現場地形、地貌、建設方提供的電源位置;弄清滿足建築施工所需要的機具裝置的數量、容量及現場佈置情況;檢視建設方提供的有關地下管線位置圖及場地建設規劃總平面圖。確定總配電箱和分配電箱的位置、線路敷設方式及供電線路的接線方式。總配電箱和分配電箱位置的設定原則,儘量靠近負荷中心,以便使電能損耗、電壓損失、有色金屬消耗量接近最小進出線方便;儘量靠近電源裡;避免設在多塵、低窪積水、妨礙車輛行走及施工的地方。架空線路成本低,安裝容易,維護檢修方便,易於發現和排除故障,適用於不跨越建築物及施工現場,不影響吊車行走及垂直運輸、車輛行駛的場所。電纜線路則適用於供電可靠性要求較高的機電裝置,需跨越建築物或妨礙施工不能用架空線路的場所。
2.2 加強用電安全組織管理,建立臨時用電檔案
建築施工臨時用電檔案包括單獨編制的施工現場臨時用電施工組織設計及相關的審批手續;技術交底資料包括電氣工程技術人員向安裝、維修臨時用電工程的電工和各種裝置的用電人員分別進行交底的文字內容,交底內容必須有針對性和完整性,並有交底雙方人員的簽名及日期。安全驗收和檢查資料,包括臨時用電工程的驗收表;電器裝置的除錯、測試和檢驗資料(主要是裝置絕緣和效能完好情況);電阻值定期測試記錄;定期檢查表等。
3.關於配電箱及其接線問題的分析
臨時用電系統應採取“ 三級控制, 兩極保護” 系統, 即採用總配電箱、分配電箱、開關箱三級控制, 分級配電 同時在總配電箱和開關箱中分別裝設漏電保護器實行保護在正常情況下用電裝置只能從開關箱中接線而在實際中, 有些施工單位因為某個用電裝置與分配電箱比較近就直接叢分配電箱中接線使用,這是不安全的。另外根據《安全規範》規定 導線從電杆引下進入配電箱應採用穿管保護並從箱底進線, 在保護管上端做防水彎頭些施工現場卻直接在電杆下加橫擔, 採用瓷瓶配線引下直接從上方引入。導線進出箱體不加護套, 不設防水彎頭。這種做法是切不可取的同時在施工現場上,我們還經常見到接線隨意性強配電箱平時沒上鎖或有上鎖但鑰匙不是專人管理= 進出線混亂不分路成束,不加保護管, 長短不齊, 亂成一團亂接電源, 電源線直接鉤在刀開關上=箱內接線不規範, 導線削頭太長, 導體外露, “ 雞爪線” 現象嚴重箱內佈線和電器開關佈設不符要求刀開關瓷蓋掉失或螺帽不全一閘多機, 甚至越過漏電保護器直接接刀開關上一個漏電保護器下配多個插座箱內殘留電線頭、殘熔體小工具等等, 甚至堆放鞋帽、食品等雜物已拆下的負荷線仍甩在箱內, 裸露線頭靠近開關電器另外在配電箱佈置關於照明及配線問題施工現場照明的特點是點多, 面廣, 移動性、臨時性強, 使現場照明用電管理難度大, 易發生事故在潮溼場所和易觸及帶電體場所的照明電源電壓不得大於, 採用移動式照明場合的電源電壓不得超過 且不能用自藕式變壓器變壓, 另潮溼場所還應該採用密閉型防水防塵具。然而我們看到的是, 在粉底抹灰階段, 其地面極其潮溼, 工人不切斷電源就拿著綁在木條上的碘鎢燈隨意掛插或斜放著, 便動手幹活了手持式照明線路不離地敷設, 隨意放在地上亂拖亂拉= 過道處不穿管保護, 斗車就在上面來來往往, 甚至有的工地採用鋁芯護套線花線作電源線有的導線和照明燈具綁在鐵絲上、鐵架上、樹權上另外, 照明線老化現象嚴重, 絕緣層破損= 照明線中間有接頭, 接頭處又不加保護照明線路不設開關箱, 也不設閘刀開關, 而把照明線路直接掛在其他裝置的閘刀上, 或照明線路跳過漏電保護器而連線在閘刀開關上工地臨時設施內照明線路佈設太低, 隨意破口接頭, 象蜘蛛網般拉線, 甚至有人在其上面掛晒衣物等等。這些違規觀象屢見不鮮, 隱患不少, 急需引起施工單位負責人高度重視
4.結語
在建築施工中用電作為動力,可以開動各種建築機械、可用於焊接、切割和在冬季對混凝土進行電熱法養護等,還可用於照明、訊號、警報、通訊和測量等。但是,電又對人們構成一定的威脅。觸電可能造成人員傷亡,電氣還可能毀壞用電裝置或引起火災,尤其是建築施工中用電裝置都是臨時設施,露天作業和潮溼作業環境多,加上建築施工隊伍素質較低等實際情況,從而使建築施工用電安全問題更加突出。加強施工現場用電的安全,減少用電事故的發生,保證施工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IEC/ TC 64.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標準[S].
[2]王霓.低壓電網單相接地故障保護問題[J].建築電氣,1994,1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