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讀書筆記範文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對於物和對於人的管理,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管理學讀書筆記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特地從網路上查找了該書作者的生平簡介,百度百科上的資料顯示曾仕強教授真的專注於“中國式管理行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還對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有著很深刻的理解與闡釋,間或地出現荀子之類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類的道家之流,彰顯了筆者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前言中,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指出: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他認為儘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顯的成就,但是中國仍然將在政治上統一世界,並且帶來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歡和欣賞曾老師這種自傲驕傲的口氣開場,帶我很有底氣地閱讀下去。中國式管理,應用了易經中的道理,充分體現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自然規律,來合理運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人事現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中國式管理又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國人都有著“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著獨善其身,達者兼計天下”的積極而樂觀的態度相互結合補充。當中國只侷限於黃河谷地之時,傳統的 中國式管理便已充分發揮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篤定,中國式的管理歷經幾千年的考驗而不衰,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管理學讀書筆記
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學習管理學,我想不光是要學習管理學本身的學科內容,也要從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管理學是一門很需要自己思考、研究和發現的學科,並且所學的知識都必須要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在實踐中創新管理模式。
管理學讀書筆記
書上提到說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用推、拖、拉來解決問題,以化解代替解決,務求儘量減少後遺症。這讓我想起了“化干戈為玉帛這句話”。太極拳的動作無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組成各種花樣,以求在動態中維持平衡,而立於不敗之地,著推、拖、拉在我看來就是借力打力,在緊要關頭爭取緩衝時間,也是太極陰陽交接處的那條線。這並不是鼓勵大家用陰奉陽違,恰到好處地使用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銳的矛盾,緩和大家的情緒,點到為止,不偏不倚。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夠有效地推動企業長久的發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環境下,曾老師的源於中國古典管理哲學,具有本土化性質管理行為的中國式管理能為中國企業大力來新的驚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過程和管理目標描述了中國式管理的理論支撐與管理特點。其堅持辯證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學中用,運用中庸之道,在強調原則的前提下,變通地進行靈活的管理也是中國現代企業所需要的。
中國人把“推、拖、拉到沒有解決問題”稱為“圓滑”,這樣的結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問題圓滿化解掉”稱為“圓通”,這樣的結果但然人人都喜歡。國人都是喜歡圓通而厭惡圓滑的,同樣的手段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慎用、善用推、拖、拉,能換干戈為玉帛才是皆大歡喜的管理方式。
管理學讀書筆記
書上還有一些觀點深得我心,讓我不禁反覆翻閱細細體味。這就是中國人擅長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來代替“二選一”。莊子說:“萬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後,也就必有所毀。一切事物,若是從通體來看,既沒有完成,也沒有毀壞,都復歸於一個整體。”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為二以後,不要二中選一,因為二選一的結果往往是趨於極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個道理認成天經地義,像孔子那無可無不可的話不敢說出口。認定一條道理順著往下去推,就成了極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師上課時講到的頭腦風暴法一樣,最好的方案並不是一個人的主意,而是將所有的好點子融合成一個絕妙的方案。二選一其實是形而上學的觀點,不符合辨證思想,更不符合咱們中國的陰陽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處。
無為的領導精神也是我從書中學到的一種管理方式。提起無為,大家就會想起老子,因為老子主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當然,這裡的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為而不爭”,是無為的態度,無慾的心境記憶虛靜的狀態來達到無為的管理。這的確,無為不是一種具體的行為,如果一家企業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規範制度,分工明確的指揮,領導人無須有所作為,企業的工作也是能夠井然有序地開展的。上司無事,大家才有時間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無慾,大家便樸素過日子。這樣的無為才是一個團隊甚至一家企業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許多觀點引起我的共鳴。例如“以不變應萬變”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經達變”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實實在在。這句話完全應和了“ 縱橫不出方圓,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持經達變更是符合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很多時候,中國人更喜歡講道理而不是條條框框來強加於人,西方國家傾向於法律法規的透明化、檯面化,將一切請勿都要用法律包裝起來,一點都不近人情,而國人講求衡情論理,不死守法律條文。就像臺灣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難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爐後才執行嗎?行政院明知無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經不合時宜,仍然天天上班,辦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無法”。這沒什麼不對的,準確把握隨機應變,而不是投機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為一了。
中國式的管理行為,將起來更像是水的治理。和美國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方式頗為不同。中國人主張以柔克剛,先禮後兵,繼舊開新,生生不息,無一不和水有關係呢。曾老師的中國式管理行為真真是中國人的管理理念精粹,一字一句中都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智慧,讀起來既不晦澀難懂又趣味盎然,新世紀的中國既要順勢而為,又要逆流而上,這需要我們作一番思考。
管理學讀書筆記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對於管理提出了經典論斷,而有關企業管理更是情有獨鍾,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企業在運作前需要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組織結構,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說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
其次,如果說對於工作方式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則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霍桑效應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組織結構,越來越機構冗腫,這樣會使其辦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獎勵機制、競爭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說開創了這一領域。他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群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著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型別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說,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