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學會善良怎麼教育

  教育孩子學會做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育孩子學會善良。那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學會善良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學會善良的方法

  1、飼養寵物

  愛護小動物是德國幼兒善良教育的第一課。讓孩子親自照顧這些小動物的時候,學會細心地照顧小生命,懂得善待生命。

  2、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是德國善良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德國,家長和教師會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和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告知孩子環保的基本知識,以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

  3、同情弱者

  同情、幫助弱者也是德國善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德國,很多兒童都能夠主動幫助弱者和有需要的人。

  4、寬待他人

  在德國,每個人都將寬容作為美德,並言行身教地影響著孩子。寬容待人,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

  5、反對暴力

  對待校園欺凌,學校會進行說服教育或用規章制度進行約束,如果嚴重者,會送他們到專門機構進行深入教育。

  德國人教育孩子學會善良的方法

  愛護動物

  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餵養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

  幼兒園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餵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和遊戲,有條件的還須作好“飼養記錄”。孩子們正式入學後,他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篇章會被教師推薦為範文在壁報發表。此外,利用成功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裡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也是德國小學生熱衷的活動。

  德國的中小學還普遍開展有關“善待生命”的討論或作文比賽。一個13歲的男孩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他為一隻小鳥醫治創傷,後來又將其放歸大自然的過程,文章榮獲了該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賽”的第一名。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的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療,因為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

  德國人在這方面絕非小題大作——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

  同情弱者

  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法蘭克福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趕出門,全家人特意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耐心地啟發孩子:流浪者儘管穿著邋遢,同樣享有人的尊嚴。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後來,孩子建議邀請此受辱的流浪者來家作客,大人們則毫無保留地支援。

  寬容待人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定為一個人“善良品質”的一方面。一個叫雪麗的7歲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試圖報復以洩心頭之恨。但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通過和教育梅芙談心瞭解到:當時梅芙餵養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故難免“出言不遜”。在經過一番“將心比心”後,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夥伴的友誼更深厚了。

  唾棄暴力

  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時,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面教員”的作用。對那些中小學校校園裡出現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的反對態度非常鮮明。據悉,凡經2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斷地予以開除,接著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

  對於影視節目中頻頻出現的暴力鏡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十分注意引導孩子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

  德國製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國人並不贊成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援孩子特別是男孩與玩具槍炮、坦克為伴。因為德國研究者已找到了越來越多證據證實:小時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長大後難保是否能成為和平人士。一些聯邦議員也指出:讓德國男童少與玩具槍炮為伴是“明智”之舉。也許,還能預防德國重蹈“歷史覆轍”!

  教導孩子善良待的判斷準則

  這樣幫助別人,會不會給我自己帶來危險?

  這應該是孩子要幫助別人前首先思考的問題,要先確保自身安全不受侵犯的前提下。

  要讓他們懂得分辨幫助別人時會不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如果確定不會才進一步選擇是否要幫助別人。這並不是自私的想法,而是展現善良時應有的思考前提,不然那隻會是愚善。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本身沒錯,但是要在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前提下。要教會孩子如何去辨別,什麼時候應該善良。

  小孩或許還不懂得判斷什麼是危險,這就需要父母們在日常中多注意引導:

  用直覺來判斷是否安全

  孩子面臨危險時,往往會有害怕的本能。而寶貝們年紀還少,多數時候並不知道那就是直覺。這時,父母們就可以告訴他們,當出現了你們覺得害怕的情況時,可以相信你們的直覺,不要答應別人的請求,立即離開。

  允許孩子說“不”

  中國的傳統教育崇尚以孝為先,經常教育孩子要聽話。許多時候,孩子會因此習慣了順從父母親的意願,而很少說出自己的不願意。

  因此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習慣性的用強制性或命令的口吻和孩子對話,像你快點吃飯,要不然就怎樣怎樣或者是你現在必須要睡覺了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也習慣了這樣的命令方式,當遇到陌生人同樣是強制命令時,他或許會因不懂拒絕或害怕而妥協。

  父母們可以讓孩子知道,只要他們覺得不對勁,比如有人要觸碰他們的私處或者有人強迫他們做某事時,讓他們感覺到不舒服或害怕時,都可以拒絕與離開。必要時,大聲呼救。

  別人讓我幫忙,我勉強嗎?我會不會不開心?

  當孩子遇到別人的請求或求助時,等他幫忙了之後,問下他:“你覺得開心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則代表孩子在那件事情上是打從心裡願意幫助他人的,這也是善良的一種正確體現。

  如果答案是否定,那不叫善良,可能是遷就、討好或忍受等。因為當孩子幫助別人後,心裡是委屈的,則代表這件事情,他並不是真心願意期幫助別人的,而是出於其它因素才選擇去做的。如果幫助了別人之後,自身只會感到難受,這並不是善良的正確做法。因為真正的樂於助人,是會收穫快樂的。

  所以,當孩子想要對別人表現善意的時候,可以讓他問問他自己內心:快樂嗎?如果不,即使別人告訴他這件事情多麼該做,多麼值得做,都可以選擇拒絕幫助別人,因為那樣他並不快樂。

1.孩子教育心得3篇

2.教育孩子堅強的話語

3.教育孩子正能量的故事

4.教育孩子遵守紀律

5.教育孩子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