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新農村建設規劃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背景下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農村建設論文,供大家參考。
新農村建設論文篇一:《探究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摘要: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黨的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實現戰略目標的難點是“三農”問題,因此,黨和國家在此基礎上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的新農村建設為例,來探究新農村的產業結構與發展。通過對金山區山陽鎮經濟發展的今昔對比,凸顯出山陽鎮居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的切實利益。
關鍵詞:新型農村;產業結構;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快速發展,國力有了很大增強,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具備了“用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的基礎和條件。文章對山陽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研究,進而來探究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及分析此政策的可行性和實踐性。
一、新型農村產業結構改革現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從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業支援工業,工業反哺農業;農村服務城市,城市帶動農村的基本方針。工與農、城和鄉,這兩大關係正在實現著從未有過的歷史性轉變。我們以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的新農村建設為例,來探究新農村的產業結構與發展。
上海市金山區以“三區一線”金山工業區、現代農業園區、金山新城區和海岸線為重點,全面規劃、全力建設。山陽鎮堅持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發揮區位優勢,切實找準定位。積極整合資源。以“二三一”產業方針為主導,在服務金山全域性中加快自身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2009年度山陽鎮積極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對糧食高產建立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區農委的統一部署及指導下,全鎮建立水稻高產建立示範點16個,共計建立面積2504畝。佔全鎮水稻種植面積的23.9%。山陽鎮通過貫徹“二三一”產業發展方針,不斷壯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2009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7.86億元,稅收收入7.67億元,財政總收入3.13億元。財政可支配收入1.98億元,人均財力名列金山區前茅。
山陽鎮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合作化經營、區域化推進、產業化發展的思路,不斷加大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特色優質農產品逐步實現產業化,不斷探索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建立高效生態示範農場,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正在逐步構建。積極發揮“山陽田園”品牌示範效應,建設集生產、休閒、會務等功能與一體的園林式農場,打造休閒觀光農業旅遊基地。近年來,山陽鎮已培育扶持新型專業農民23戶,農民專業合作社6個,農業企業2家、農業品牌2個。運用“聯村資產公司”平臺,支援村級組織啟動標準廠房建設和招商工作,探索村級經濟發展新路子。
就農業而言,科學發展觀要求既要從它本身可持續發展,又要與工業、服務業、科學技術等協調發展,還要以“農民”為本,時刻牢記把農民的生活改善好,把農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上去。農村改革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1.繼續種植耕地,提高農業的工業化程度。
2.有效利用鄉鎮資源、發展旅遊業。
3.招商引資、興辦特色企業。
4.強化職業技術、優化知識結構。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展望及其侷限性
全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全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與高尚追求,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努力、制定各項政策的優先出發點與最終歸宿。通過黨中央、各級政府及全民竭盡全力的工作,結合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村狀況的改善,農民生活的提高必將有著光明的前景。
但是,這種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國農村範圍廣大,農村人口眾多,在改革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會有很多障礙需要消除。這就需要有黨中央的英明政策,更需要各級政府與基層領導幹部的貫徹落實、務實工作,還需要農民的大力配合,城市的適當援助。只有全民上下一條心,才能縮短農村改革的程序,才能擺脫落後的狀況,才能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與生活水平。
在農村問題的上我們只是剛剛破題,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仍然存在。就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而言,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
2.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基層組織戰鬥力不強。
3.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4.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5.城鄉統籌程度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四、新農村建設之淺見
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之一的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鎖的飛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和發展中仍然存在的束縛與不足,本文擬出下列解決方案:
1.抓好農村投資體制改革,逐步改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體制。大力推行“民主謀水利,民營興水利,民眾幹水利”,把水利經營推向市場,利用民間資本改造農村水利設施。
2.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農村費改稅工作程序。儘快將農村費改稅工作由點到面全面攤開,用稅、費的法制化、規範化杜絕亂收費行為給農民帶來的額外負擔,為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切實維護好、保護好、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綜合經營能力。
5.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建立農機、農資、農技、農金一體化的綜合農業服務體系,做到市有配送中心,鎮服務公司。村有分支機構的覆蓋全市的服務網路。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同在,希望與困難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多於困難。責任和使命激勵著我們,困難和挑戰考驗著我們。讓我們在黨中央、黨政府和市區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
全鎮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團結拼搏、聚焦發展。在發展中堅定信心,在協作中增強合力,在困難中提高水平。在服務中凝聚民心,努力開創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
新農村建設論文篇二:《淺析關於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經濟;農村土地產權制度
論文摘要:提出了新農村建設應注重制度建設、政策配套的觀點,以及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改革土地產權制度、發展經濟等具體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經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與此同時廣大農村卻陷人了長期的相對貧困,與城市的差距拉大。基於以上原因,黨中央提出了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但由於我國農村基礎條件薄弱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時遇到了很多深層次困難,因此很多地方的新農村建設僅僅停留在建一些漂亮的新居、拓寬一下街道、沿街道蓋一些漂亮的門面房層面上,而不是注重轉變政府職能、搞好政策配套、提高服務質量。事實上,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長期處於落後和相對貧困的狀態,有歷史沿襲、現實人口壓力過大等諸多原因。但是不完善的土地產權制度、不合理的城鄉二元製造成的分配製度才是我國農村地區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加大投人、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發展經濟才能解決根木問題。
目前農村許多問題都與社保制度不健全有關。比如人口出生率始終比城市高、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長期難以脫貧致富、脫貧又返貧等。這就是由於農村社保缺失造成的。出生率高是由於養兒防老的心理,雖然養兒未必能防老。難以脫貧、脫貧又返貧是由於高昂的醫療費所致,一家人勤懇勞作好不容易有點積蓄,正當擴大生產之時,一場大病使一切化作泡影,可謂“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
1、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在提供人人享有的基本醫療條件上,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它既體現了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又是社會公平、公正的體現。雖然國務院為了讓廣大農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促進農村醫療工作的健康發展,於2002年釋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要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並從2003年開始在全國試點推行。但在實踐中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籌資水平低、保障能力不強。國家、省、市、縣、個人雖然都出資,但總體保障費用不高,加起來人均全年只有幾百元,有的地區還不到100元。相對於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的籌資水平和保障能力明顯不夠。由於資金限制導致參保人員的報銷起點高、比例底、封頂線底。直接影響農民的參合積極性。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國家、省、市、縣加大投人。個人繳納的10元應該免除,全部由政府補貼。加大投人降低報銷起點、提高報銷比例,逐步向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水平看齊。與此同時進行整個醫療體制改革,將藥品價格降下來,使有限的醫療衛生費用得到有效利用。
2、建立基本養老制度
養老制度的不同體現著社會制度的先進與否、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對人權的重視程度。人們年輕時有奮鬥的需要,同樣老年有享受閒適生活的尊嚴和權力現代發達的社會,老年人應該通過社會贍養。這是因為①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獲得經濟獨立,不依附子女,自由的享受晚年之樂。②通過給子女減負,能給子女公平的機會,充分的發展空間。③這是社會的責任,因為人們年輕時在為自己家庭工作的同時也為全社會做了貢獻。但是我們國家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福利制度不健全以及儒家思想傳統的根深蒂固,在養老上仍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社會養老主要是五保戶養老,比例較低。 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不能長期抱著這種模式,這與現代社會價值體系格格不如,長期下去必然會顯露出它的落後性,羈絆生產力發展,進而影響整體國家經濟實力。在養老問題上,國家不能推卸責任,應該建立農村基本養老制度,由社會供養老人。可喜的是今年我國將區域性試行新農保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雖然標準較低,但這是個好的開端。
3、建立國家級統籌
目前農村實行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是縣鄉統籌,到外就醫報銷手續複雜。農民在城市企業務工實行的市級統籌.換個城市同樣帶不走,且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不銜接。最終,打破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制的差異,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才是新農合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有了社會保障才能進行下面的嘗試。
3.1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合理進行土地集中經營
土地產權制度是決定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也是社會發展中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鍵因素,資源有效配置的前提與保證。尤其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更應該加強土地的科學管理、合理使用。然而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的土地產權制度還不成熟,尤其是農村。我國農村現行土地所有制度是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制。集體所有家庭經營在改革初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生產力得到恢復,且至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城市化、現代化速度的加快,市場經濟制度的採用,它遇到了許多自身難以克服的矛盾。表現在,近期,改革初期高速發展的勢頭不再,農村勞動生產率停滯不前,與城市比較相對收人越來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政府有關農業政策指揮失靈,土地流轉受到限制。
這是因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以及建立其上的土地承包制是在計劃經濟時期產生的。法理上,首先集體土地所有權與國有權不清晰,既不是所有權也不是使用權。在此基礎上集體與村民成員之間權利更是模糊。承包權的定義難以界定,造成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模糊,主體虛位,土地產權缺乏穩定。
因此按照現代產權理論,必須進行土地產權改革,採用國家所有農民承包制。國家所有農民承包制定義:現在農民承包的土地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歸農民,取消集體所有制。國家直接將土地使用權和建立在之上的使用權期限內的出租權、部分發展權、地役權,抵押權等出租給農民,農戶對承包權擁有繼承、交換、贈與等權利。國家不收取任何租金或名義上收取1元租金,租期70年或更長。在土地用途管制下土地承包權可以自由交易,交易物件不受限制,交易市價所得歸當時土地承包戶所有,到期當時土地的承包者有絕對的承包優先權。國家要終止承包權,必須以接近市價的合理價格收回,用來購買當時擁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民手裡的承包權。產權權力上高於使用權略低於所有權,但不絕對低於所有權,但法律範圍僅限定在國家農民之間。
新農村建設論文篇三:《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體育策略》
【摘要】農民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是新農村目標實現的關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提高農民素質尤為重要,其中身體素質最為基本。運用文獻資料法,通過對農村體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分析,探討了當前農村體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構新農村體育的若干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 農村體育 困境 策略
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農村體育作為我國群眾體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相對薄弱,對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我們應該抓住當前國家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契機,大力發展農村體育。可見,在這一歷史程序中,認識農村體育的價值、探討目前農村體育面臨的困境、制定相應的農村體育發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農村體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農村體育是我國和諧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約有13億人口,9億多在農村。由此可見,農村體育是我國群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大部分群體的體育發展將會直接關係到我國國民的體質健康整體水平,直接影響到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以及全民健身工程的全面實施,進而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為沒有農村體育的發展,我國的體育事業是不全面的、不和諧的;而沒有和諧體育的發展,我國的和諧社會也將是不和諧的。因此,我們應認識到農村體育發展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緊緊抓住我國大力建設社會新農村的契機,借力發展好農村體育。
有利於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農村文化的良性發展。體育運動的專案有利於培養人們積極向上、競爭的觀念。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村數千年沿襲下來的因循守舊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從而確立與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要求相符合的現代生產機制與生活方式,以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
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程序的日益推進,部分地區的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在農閒之餘更多的是看電視、打麻將、聊天等,致使在城市裡經常出現的高血壓、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等“現代病”、“文明病”的發病率在農村不斷增多,這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在農村開展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改變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同時也可以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還有利於農村的體育文化建設,這對我國建設新農村更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有利於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塑造新型農民形象。農民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是新農村的目標實現的關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提出要“加快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可見,提高農民的素質更為重要。素質通常包括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等各個方面。其中身體素質最為基本,在我國農村醫療條件不甚完善的今天,加強體育鍛煉是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強農民體質最為直接的方式。只有身體硬朗了,農民才可以更持久地進行新農村的建設。此外,通過體育運動,還可以培養農民自尊、自信、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精神品質,有利於新型農民形象的塑造。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體育所面臨的困境分析
農村體育的主體人群健身意識淡薄。健身意識的建立能夠促進人們永續性體育行為的形成,然而目前我國群眾的健身意識並不容樂觀。據《2007年全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28.2%。在對沒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的障礙原因分析表明,60%多為缺乏健身意識。和城市居民“花錢買健康”、“多鍛鍊,少去醫院”的健身理念相比,農村普遍存在著“無病就是健康”、“勞動就是體育鍛煉”等觀念。有學者研究也證實,農民幾乎沒有體育健身意識,對體育的本質、對體育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功能知曉度較低。通常,農民很難將體育鍛煉與一些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聯絡起來。這種薄弱的健身意識從內在制約了農民參與體育鍛煉。正如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農民是健身活動的主體,其自身對健身活動的態度、意識、興趣、行為和習慣是當前農村體育開展順利與否的關鍵。”①
農村公共體育場館設施匱乏。根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的統計,截至2003年12月31日,在我國現有的85萬多個體育場地中,其中分佈在鄉鎮的僅佔8.81%。就體育場館數量來說,我國現有的60餘萬個各類體育場館,城鎮體育場館的比重較大,佔到79.8%,而佔我國國土面積83.5%、約佔總人口61%的農村地區,卻只擁有20.2%的體育場館資源。由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公共體育場館嚴重匱乏。這種體育健身設施缺乏的狀況,會嚴重挫傷那些喜歡體育鍛煉的農民的積極性,從客觀上不利於我國農村體育的良性發展。
農村體育管理組織體系亟待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解決計劃經濟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我國行政機構設定規模龐大、人員臃腫、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國家對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縣、鄉鎮一級政府,從橫向上調整了政府的部門設定,以致我國不少縣區鄉鎮撤消了體育部門,將其合併重組到文化、教育、衛生等部門。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做法使得基層體育主管部門的權力受到限制,使基層體育事業包括農村體育在內的政府管理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這種在體育管理體系中存在基層管理斷層的情況,不利於農村體育的開展,而管理職能的弱化也會導致政府對農村體育公共事業投入的減小,從而影響新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
農村體育缺乏專業的體育健身指導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組織、指導人們進行科學體育健身,傳授體育健身知識技能的骨幹力量,新時期農村體育的健身工程需要有體育專業人員的相關指導。然而在農村,體育健身組織機構較缺乏,社會體育指導員較為匱乏,面對農村居民居住的較為分散、農耕及作息時間不同,如果沒有相關人員召集和組織他們進行體育鍛煉,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便難以開展。這種專業體育指導人員的缺乏,一定意義上制約了農村體育的發展。
農村建設中構建新農村體育的策略
加大宣傳,增強農民的健身意識。針對我國農民健身意識薄弱、健身知識與身體鍛鍊方法缺乏的狀況,首先,應該大力普及科學體育健身的知識,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可以通過建立科學健身走廊、體育科普知識專題講座來將體育健身知識輸送給廣大農民群眾。其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社會媒介,比如在電視媒體裡插播一些公益性的體育健身廣告;開設一些針對農村群體的專題體育健身欄目,通過多形式、多渠道來增強農民體育健身的意識。讓廣大農民群眾意識到體育健身的價值與重要性,當農民的思想真正上升到健身需要的時候,才有利於體育的發展。
注重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的投入。目前國家已經加大了對農村體育公共設施的投入,進展中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已經為各地的農村體育帶來了各種體育設施,然而我國農村體育的涉及面之大,分佈範圍之廣,是相關管理部門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在加強對體育設施投入的過程中,更要設立體育設施的專項資金,加強對各級各類單位配套資金的督促檢查,以保證規劃專案建設資金足額到位,對挪用專項資金的個人或單位進行必要的懲罰。
建立並完善農村體育組織管理體系。在現有的管理體系下,各鄉鎮政府,應該根據上級管理部門的要求,制定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發展規劃與發展目標,在成立鄉鎮級的體育工作組織機構的基礎上,構建以鄉鎮體育社團為主線,以各基層體育指導站點為重點,點、線結合,覆蓋面廣的農村體育組織網路,並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管理規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的體育示範鄉鎮、示範村、示範組,從而將新農村的體育組織建設和發展推向縱深發展,推動新農村體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加強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選拔和培養。農村體育健身工程的提出,已經將健身科學化的理念含在其中,農民參加體育鍛煉,需要專業人員進行科學化的指導。農村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應該充分發揮農村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師的作用,依託學校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利用教師的課餘時間對其進行相應的培訓。同時,為了調動體育教師參與健身指導,政府應對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相應的物質補償。此外,還可以從農民中挑選具有一定潛力的體育愛好者作為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來進行重點培養。
推廣或創設具有農村地方特色的體育專案。農村體育專案的選擇上,應該摒棄城市體育的影響,針對農村地域的特點,選取老百姓喜聞樂道、娛樂性較強的專案,比如民間傳統的舞龍、舞獅、秧歌、龍舟競渡等進行重點推廣;也可以根據農民的特點來創設一些富有濃郁本土文化氣息、具有生產勞作特點的體育專案,並利用農閒季節或傳統節日,比如元旦、春節、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定時、定期舉辦農村村級或鎮級或縣級等不同層次的農民運動大會或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活動,藉此來加強這些適宜專案的推廣,讓農民在農閒等閒暇時間裡體驗到體育競賽帶來的樂趣,接受到體育精神文化的薰陶。
註釋
①姚小敏,饒平,尹龍:“多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區農民體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