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問題是家長們都很重視的,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成功了,但是有些父母卻教育孩子失敗了。那麼教育孩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失敗的原因,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失敗的原因

  一、父母對教育孩子的重要意義識不足。

  他們不是從根本上了解和認識教育孩子的重要意義 ,並由此千方百計、百折不撓的去教育孩子,而只是一般的感到孩子需要教育,或者是看到別人教育出好孩子,也想照樣教育出一個好孩子。但是當他們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盲目的以為自已的孩子“不是學習材料” 、是“ 天生沒出息貨”因此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

  其實,家長的這種看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教育專家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可以成才”“如果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發生問題,根本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主要在於大人。”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每個孩子都能培育成功,只看當父母的教育方法”。又說:“成為一無所能的人,是因為受到一無所長教育的結果。”所以,當父母的應當從自身找問題,特別要提高對孩子教育重要性的意識,要充分認識到如果不能積極的、持久的對孩子進行全面而良好的教育,孩子是難以成才的。應當說,這樣的父母沒盡到教育好子女的責任。所以,當父母的應當不斷從多方面提高對孩子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以便能確保教育出一個好孩子。

  二、父母對教育孩子的科學育兒方法不懂。

  有些父母把教育孩子一事理解得過於簡單,以為大人一說孩子就聽了;大人一教孩子就會了……其實,對人的教育是複雜的,哪會有這樣簡單的事?更何況教育孩子是培育孩子的靈魂,塑造孩子的人格,絕不是簡單、輕易就可以完成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規律,人無論幹什麼都要經過一定的學習,教育孩子同樣是一門學問,哪有不經過學習就能做好的事,一點不懂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方法,完全從自已主觀的願望出發,盲目教育孩子,難免失敗。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當父母的還需認真學習一些科學育兒的知識。

  三、父母盲目溺愛、放任孩子實則害了孩子。

  當父母的都愛自已的孩子,這是必然的。但是,絕不能溺愛和放任他們,否則孩子不僅難成才,還可能走下坡路。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古今中外,因父母過度溺愛而葬送了孩子前途的事例太多了。我國曾有一個因盜竊罪被判處七年徒刑的人,他在獄中的回憶錄中寫道:“到了今天,我無比痛恨自已,也怨恨我的家庭。我父母都是好人,他們也希望我成為好人。可是他們對兒子那樣溺愛、遷就、護短,最後竟害了我。我呼籲那些還象我爸爸、媽媽那樣溺愛兒子的父母:應該猛醒了!千萬不要使自已的兒女成為罪犯……”

  前不久媒體報道:遼寧省出了個“逆子”,這孩子小時候就因父母過分溺愛,慣成了種種毛病。後來,因父母不能滿足他的要求,竟最終殺死了父親……這當然是極個別的例子,但可以肯定說:一個被嬌慣、溺愛壞了的孩子是難以很好學習和成才的。所以,對於孩子,只有正確的教育才是最大的愛,而絕不可以盲目溺愛、放任孩子。

  四、父母沒有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人的成長和成才大約需要三方面要素:一是秉賦,即遺傳素質;其次是教育;第三是環境。遺傳可提供最初的基礎。但在正常情況下,孩子的秉賦是差不了多少的,而教育和環境影響,則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假定父母在教育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孩子身邊的環境非常好,或者對孩子還會有所補益。如果環境也不好,那補益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所謂環境,包括範圍相當廣泛,其至父母為人及言行也包括環境之內。有人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環境”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這裡說的只是孩子周圍的環境,簡單說是從孩子小時起,就給他提供較多的圖書和多種益智玩具;孩子大點時,要為他提供各種書刊及課外書籍;當然更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了這些,孩子很可能對學習發生興趣,從而比較順利的走上學習道路;反之,如果孩子小時候從不接觸書,上學後在家中又沒有良好的學習條件,那肯定將嚴重影響孩子學習、成才。所以如果父母不善於教育孩子,就更肯於為孩子投資,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才好!

  五、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主觀主義的。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既有身心條件的限制,也有他自已的主觀願望。如果父母不充分遵守這方面的規律,不從孩子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一味盲目的期望過高,並從這種主觀願望出發,對孩子給予過多的壓力和干涉,反而不會取得好效果。

  生活中我們常見:社會上出現某些學有專長的“神童”,家長就買來鋼琴、電子琴或送孩子舞蹈班、書畫班、聲樂班……去培養深造,希望孩子能很快就出人頭地。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不用說孩子的身體情況,智力和精力未必適應,即使適應,盲目過高要求孩子也是不行的。媒介報道:一個叫童雲的孩子,智商為141,遠遠超出正常兒童。於是,父母要求他除學好學校正常功課外,還要求他星期一學英語;星期二學美術;星期三學彈琴……並不斷對孩子施加壓力,結果孩子身體素質和學習成績下降了,竟在升小學三年級時不得不留級。這雖是個別例子,但卻典型的反映出這方面的問題,很值得一些家長的思索。

  國外曾有教育家對這方面問題進行過探索,如美國喬治大學盧森潘和布朗教授,他們曾對4700名七歲孩子的家庭教育進行觀察:發現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越是向孩子施加壓力、壓力越大時,孩子的智力往往反而下降,而且它可能帶來的付作用不是短期的,甚至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

  我們在日常教育孩子中也有這種體驗,即當大人教育孩子發脾氣時,孩子往往由於神經緊張而學不好。所以要相對的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和興趣。要啟發、引導孩子自身努力的因素,這樣才能調動孩子的主觀積極性,才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當然,這並不等於對孩子放任自流。

  教育孩子雖然複雜,但是也不是十分困難的事。如果父母重視子女教育,積極學習育兒知識,改進自已的教育思想方法,充分調動起孩子學習積極性,肯定會培育出一個出色的人才,父母們為此做出努力是十分必要的。

  成功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一、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上小學是我給她選的學校,對中學的擇校,我沒有盲目地按自己的想法給她選學校。小學畢業前,帶她去兩三所學校,問她準備上哪所中學,她說就上外語校吧。因孩子比較喜歡英語,有大師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想她一定會在外語校的培養下健康成長的,因此支援她的決定。

  初中畢業了,又面臨擇校,這時她已有了自己未來的目標,雖然不太具體,但要去美國讀大學的想法卻是很堅定的。她參加了一些考試,義無反顧地再次選擇了外語校。讀普通班還是國際部的問題上,我還是很慎重的。多次諮詢朋友,並結合她的具體情況,決定支援她讀國際部的意見。

  在一些興趣愛好的培養上,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十歲之前參加很多所謂的興趣班學習,朗誦、繪畫、拉丁舞、長笛等,基本都是家長的意思,沒有一樣是她感興趣的,所以全都半途而廢了。唯一堅持下來的打乒乓球,找了重慶最好的教練,歷經多年訓練,但由於本人沒有興趣,每次訓練都當任務完成,沒有主動性,所以,並沒有成為同年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收穫了意志品質,鍛鍊了獨立性,同時增強了體質。初二的某一天孩子突然給媽媽說,她喜歡唱歌。我們想,這是好事情,就找了一老師教她唱歌。自己選的就是不一樣,每次學習都很認真,效果也不錯,老師說孩子不走專業音樂道路太可惜了。現在是OAK HARBOR HIGH SCHOOL合唱團的成員,經常參加當地的一些演出。再次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第二、家長要有正確的定位

  父母不只是給孩子生命並將其撫養成人的家長,同時也要是孩子的朋友。家長應在長輩的尊嚴與平等的交流中找到平衡點。家長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師,在孩子迷茫時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要直言不諱地指出孩子的缺點。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朋友,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並一起參加一些活動。我們常陪孩子做運動,或給孩子推薦一些書,經常和她聊天,瞭解她的內心的想法,鼓勵她去嘗試一些自己不敢做的事。家長不能管得太多,很多時候我是放手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如購物,或獨自外出去找音樂老師或乒乓球教練。孩子小學三年級就獨自坐公交車上學,本可以和我一起坐車走,但我沒有那樣做。對學習上的事,我向來主張孩子自己解決,決不做陪做作業的家長,即使是小學階段也是如此。

  第三、鼓勵孩子以平和的心態積極融入寄宿家庭和學校的生活

  孩子去美國三個多月了,我們主要是通過QQ和她交流,瞭解她的學習生活情況。總的來說,感覺她在那邊過得非常好,與家庭相處非常和諧,已經克服了剛去時的念家與不適應。我們常給她說,要把自己當成寄宿家庭的一員,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已經學會一些中國菜,廚藝還得到美爸美媽的高度讚揚。同時也希望她積極參加學校的一些活動。她參加了聯合國兒童福利基金會組織的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活動,參加了合唱團的社群演出,參加了排球和籃球訓練。本想參加乒乓球隊的,遺憾的是學校沒乒乓球隊。

  教育孩子的法則

  1、魚缸法則。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來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於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剋制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2、狼性法則。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他們不會將任何事物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於親身研究和體驗,大自然的神迷和新奇永遠令狼驚異。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環境產生興趣,因而它們能不斷在環境中發現食物,瞭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

  因此,要培養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培養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來作為他學習的老師。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就能不斷對工作有新創見和新靈感。

  3、南風效應。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無論怎樣強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

  南風效應告訴人們:寬容是一種強於懲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批評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每個孩子都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體諒孩子的同時,從自身入手做好修養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4、羅森塔爾效應。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文是一個技藝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個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國王本人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個雕像。國王的愛情感動了愛神阿弗狄羅芯,愛神給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馬利文的幻想成為現實,從此便有了塞普勒斯人。

  羅森塔爾是美國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關於學生對成績期望的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後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大幅度提高。同學成績提高的祕訣很簡單,因為老師更多的關注了他們。

1.家長如何教育孩子面對挫折

2.兒童教育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3.教育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4.教育孩子存在哪些困難和疑惑

5.教育孩子時存在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