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技術論文範文
農村養殖技術推廣是養殖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要改變中國農村養殖技術推廣的現狀,農村養殖技術推廣主體必須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規範制度和行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肉鴨發酵床養殖技術論文 》
1.鴨舍建造
可採用移動式塑料大棚和簡易磚混石棉瓦2種結構形式。鴨舍東西走向,坐北朝南。每棟長30~55米、跨度6~9米、頂高2.5~3米,拱形結構。鴨舍外牆開挖排水溝,設定棚舍通風口、照明、供水、供暖、噴霧裝置等設施;棚頂覆蓋薄膜、氣泡膜隔熱層或稻草、遮陽網,兩側安裝搖膜裝置,便於調節舍內溫溼度。在鴨舍內圈外側可留2米左右的空間用於堆放飼料和儲存工具。鴨舍圍欄高40~60釐米,用絲網或塑料網圍成。料槽設在鴨舍發酵床中部,飲水槽設在鴨舍兩側邊緣。將飲水槽安裝在漏縫地板上方,有利於將鴨飲水或嬉水時灑落的水及時、充分地排出,以防止床面潮溼。發酵床的建造方式有地上、地下和半地上式3種。飼養肉鴨的發酵床深度一般40釐米為宜,因此地下式發酵床應下挖40釐米,鋪上墊料後與地面平齊,床底部為自然土層。四周用水泥預製板、磚塊、木板等材料砌擋土牆,以防止泥土坍塌。地上式發酵床則在四周砌成略高於墊料的矮牆,床底部為自然土層。地上式發酵床也適用於舊鴨舍的改造,地面要求是泥地;若為水泥地面,可開鑽直徑為4釐米左右的孔,每平方米6~10個。半地下式發酵床,可參照以上2種方式,只需下挖20~30釐米,利用相應材料砌擋土牆。
2.發酵床墊料製作
根據惰性強、透氣性好、吸水效能強和無毒害等原則選擇墊料原料,鋸木屑是發酵床墊料首選,同時結合當地資源情況,選擇稻殼、花生殼、玉米芯和幹稻草粉進行適當比例的替換。墊料成分比例為:鋸木屑50%~60%、稻殼或粉碎的玉米秸稈、玉米芯和花生殼等40%~50%、米糠1%。按每立方米墊料新增固體生物發酵劑0.1~0.2公斤,發酵劑主要成分為乳酸菌、酵母菌、地衣芽孢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等,有效活菌含量大於100億個/克,新增前用水攪勻稀釋發酵劑預先復活和擴繁。將發酵菌種均勻噴灑在發酵床墊料上,混合過程中要邊攪拌邊噴水,使含水量控制在35%~40%之間以手握緊墊料能成團不滴水,鬆手能散開為宜。混合好後的發酵床墊料需通過堆積發酵熟化,堆積高度為1~1.5米,每堆體積至少10立方米,鋪上草氈或麻布袋。2~3天后,在墊料快速升溫時翻堆,以使其發酵完全,墊料層溫度達到35℃以上即說明發酵床已形成。發酵成熟時間一般是夏天4~6天、冬天7~9天,氣溫越低所需時間越長。採用分層法鋪設發酵床,先將未粉碎的稻穀殼、花生殼、棉籽殼或粉碎的玉米秸稈、玉米芯等鋪在發酵床最底層,厚度為5~8釐米,再由內往外翻耙平整發酵成熟的墊料,然後在墊料表面鋪設10釐米左右現配的未經發酵的墊料原料,經過24小時後即可進鴨。發酵床墊料厚度以40釐米左右為宜,不得低於30釐米。
3.發酵床日常維護
使用發酵床育雛,要提前12小時預先升溫。如果不在發酵床中育雛,則進鴨後的前10天為觀察期,防止墊料表面揚塵。若墊料太乾,有揚塵出現,應根據其乾燥程度向墊料表層噴灑清水。每週根據墊料溼度和發酵情況翻墊料2~3次,隨肉鴨日齡和群體密度的增大應適當提高頻率,可採用人工或小型翻耙機翻料。一般8~15日齡每3~4天翻料1次,16~42日齡每2~3天翻料1次。每批肉鴨出欄後,在墊料中摻入適量的菌種,重新堆積發酵,待下批肉鴨進場。
4.肉鴨飼養管理
發酵床養鴨和常規飼養方式在飼料配製、溫度、溼度、光照等日常管理方面類似,但在育雛期管理、密度控制、通風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①育雛期管理。發酵床飼養肉鴨可採用雛鴨在專用育雛舍、生長育肥期轉至發酵床飼養的兩階段飼養模式,也可採用育雛至出欄全部於發酵床飼養的模式。前一種模式在專門的育雛舍育雛;後一種模式則在較小的育雛區內進行,在育雛區內育雛時,周圍用塑料薄膜與外界分隔開。隨著肉鴨的生長,育雛區逐步擴大,直至佈滿整個發酵床鴨舍。
②飼養密度。發酵床養鴨密度相比傳統飼養方式略小一些。一般發酵床飼養肉鴨每平方米密度為:1周齡30~35只、2周齡10~12只、3~5周齡6~8只、成年中鴨6~7只、成年大型肉鴨4~6只。
③通風管理。對半封閉鴨舍通風的目的在於調節舍內溫度與溼度,而對於全封閉鴨舍則還有排出舍內汙濁的空氣,流通新鮮空氣的作用。相比傳統飼養方式,因發酵床自身產熱,對鴨舍通風的要求更高。
④防暑降溫。高溫季節,特別是夏季氣溫和發酵熱構成了高溫、高溼的環境,極易導致鴨群熱應激反應。全封閉房舍宜採用適當的水簾、冷風機和噴霧降溫,加強通風、降低飼養密度等綜合措施來緩解高溫、高溼對鴨群的影響。對於半封閉鴨舍,可採用噴霧和架設遮陽網等方式緩解鴨群的熱應激。
⑤飼餵管理。有益微生物可將糞便發酵分解為菌體蛋白質,同時發酵床墊料長時間不清圈,墊料中的銅、鐵、鋅高度富集,因此應適當降低飼料中粗蛋白質和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採取把幹喂改為溼喂或採用顆粒飼料,增加採食量,並增加飼餵次數,儘量避開天氣炎熱時投料,夜間加喂1次等措施。
作者:蔣桂韜 戴先焙
篇二
《 大閘蟹無公害養殖技術論文 》
1、營造適宜的水域環境
池塘是適宜大閘蟹繁殖的最佳場所,必須遠離汙染源。面積不可過小,水深需要達到2米,螃蟹池塘裡的淺灘面積佔整個池塘的面積不超過四分之一。池塘外圍用黑色擋板隔開,養殖前加入生石灰,徹底清洗池塘。生石灰的作用不僅在於改善池塘土質,而且可以消滅池塘中的敵害生物。清池後需要及時栽種水草,保證螃蟹棲息、覓食以及躲避危險。同時水草還是螃蟹獲得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的重要來源。
2、優化養殖技術
大閘蟹的養殖若是僅僅靠提高品質畢竟能力有限,利用套養模式增加整體效益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法。其中套樣青蝦既可以攝取池底的殘餘物質,減少汙染,並且蝦類事物本身便是大閘蟹的天然美味,在不增加餌苗的情況下,年底可以收穫每畝十多千克的優質蝦。再者套樣鱖魚模式也是十分可行的,鱖魚是肉食動物,與大閘蟹對於水質的要求相似,鱖魚主要以池塘中的小魚小蝦為食,套養的鱖魚可以減少氧氣的消耗、增強飼養的效率。
3、放養優質大閘蟹種苗
在長江天然水系養殖出來的大閘蟹整體呈現青灰色、生長速度驚人、蟹體本身極富光澤。放入時選擇個頭較大、體質健康的幼苗,密度不能過小,否則難以提高群體產量;密度也不可過大,否則個體太小。放養前置於一定量的鹽水中浸泡消毒,並且在蟹池的中間需要圍欄一小塊對大閘蟹進行飼養。不僅有利於集中飼養管理,又有利於大面積的生長繁殖。暫養時間一般從4月到5月,在大閘蟹退第一次殼後撤圍欄,開始進入整池養殖。
4、充足飼料的投喂
大閘蟹作為雜食性動物的一種,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需要共同餵養。在人工餵養中,保證飼料的鮮活,切忌變質飼料的投喂,前期以及後期主要投放小雜魚、水生昆蟲等以動物性的飼料,中期主要投放以蔬菜、水草為主的植物性飼料。在使用蟹商品飼料時,要把握好飼料質量,選擇無公害優質飼料。每日一般投喂2次,清晨、傍晚的投喂量不依水溫、環境、數量、規模的等有所區別。規格、數量、水溫、天氣、環境條件等。
5、調控池塘水質
良好的水質是養蟹尤為重要的一環。對於水質的一般要求是清新,溶氧量在5mg/l以上,pH值在7.5~8.5,水體透明度達40cm以上。根據水溫、水質等生長情況定期換水,保持良好的水質,對增加溶氧有很大的作用。春秋兩季每半個月換水一次。炎熱的夏季換水頻率遠遠高於秋季,夏季平均六天換一次水。夏天大閘蟹的攝食量明顯減少,水質常常因為溫度的升高惡化,這種情況下應立即換水;當然在久旱不雨時,也要勤換水。此外,大閘蟹池塘的生石灰一次性使用量不可超過五千克,灑潑的範圍在覆蓋有水草的水面,次數為每月三次。
6、定期檢查
定期檢查水質。大閘蟹的飲食習慣、大閘蟹的生長環境、定期對池塘的環境進行清理,做好養殖方面的專業記錄。防治偷盜、防治天敵入侵、防治水草的惡化。
7、加強病害防護
在大閘蟹無公害養殖的過程中,拒絕使用高殘留農藥等有毒物質的藥品。在大閘蟹出現生病症狀後,不解盲目的病急亂投醫,而是應該綜合的有效的對症下效。大閘蟹的病症大概分為七種。大閘蟹常見的第一種症狀是水腫病,此病症的特徵是蟹殼周圍腫脹,蟹類停止進食,最後死亡。此類病症的治療方法僅需用點紅黴素投於蟹食之中,七日一個療程。蟹奴寄生病也是大閘蟹常見的病狀之一,蟹奴寄生於大閘蟹的腹部,吸收大閘蟹的體液。寄生嚴重的蟹肉會散發一股惡臭,不可食用。若發現蟹奴寄生,可用0.5微升/升的硫酸銅和0.2微升/升硫酸亞鐵混合劑遍池潑灑。
8、結束語
大閘蟹高效無公害養殖不是件易事,但是做好環境衛生的保護,控制水質,對大閘蟹進行定期的餵養,勤勞養殖、安全養殖後高效無公害養殖就不是什麼難事。
作者:唐國進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