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病人的護理論文

  正確的護理對減輕病人的痛苦,減少化療後反應,提高療效具有一定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心理護理對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的影響

  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會受到損害,消極負面心理情緒會對患者的疾病的治療有反促進作用。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能夠放鬆心情,提高臨床療效。選擇我院收治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84例,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心理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臨床護理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84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為50.5±3.1歲;腫瘤分類:卵巢惡性腫瘤患者20例、惡性滋養細胞類細胞患者22例。觀察組年齡34~69歲,平均年齡為51.2±3.3歲;腫瘤分類:卵巢惡性腫瘤患者19例、惡性滋養細胞類細胞患者23例。兩組的年齡、腫瘤分類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採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首先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分析發生負面心理情緒的原因,根據相關影響因素制定出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措施,讓患者接受噁心腫瘤化療的現實,從而能夠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

  2對患者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講述其他患者成功治療的案例,讓患者對治癒疾病充滿信心,提高配合的積極性。

  3實施有效肌肉放鬆訓練,可以在此過程中播放一些輕鬆的音樂,使患者身心得到完全的放鬆,處於輕鬆的環境之中。指導患者想象機體正與腫瘤癌細胞對抗,並且正在逐步殺滅腫瘤細胞,這樣能夠對於調動機體抵抗能力有一定幫助。

  4化療結束後,護理人員需要囑咐患者進行適當的集體健身活動,在集體活動中能夠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互相激勵,能夠有效改善自身生活能力,為患者今早迴歸社會提供心理基礎。

  1.3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8.0對所得資料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採用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觀察組出現輕度噁心、嘔吐21例,中度17例,重度4例,其重度惡性、嘔吐發生率為9.52%4/42;出現輕度倦怠乏力29例,中度10例,重度3例,其重度倦怠乏力發生率為7.14%3/42;輕度腹瀉25例,中度15例,重度2例,其重度腹瀉發生率為4.76%2/42;對照組出現輕度噁心、嘔吐13例,中度15例,重度14例,其重度惡性、嘔吐發生率為33.33%14/42;出現輕度倦怠乏力22例,中度12例,重度8例,其重度倦怠乏力發生率為19.05%8/42;輕度腹瀉21例,中度12例,重度9例,其重度腹瀉發生率為21.43%9/42;觀察組重度噁心、嘔吐、倦怠乏力、腹瀉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於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由於疾病對機體帶來的痛苦,還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鬱以及恐懼等負面心理情緒,從而會對疾病惡性的發展有反促進作用。此外在負面心理情緒的影響下,患者可能會被動對待治療和護理,嚴重者甚至放棄化療。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實施有效心理干預。通過對患者進行有效心理評估、心理引導、肌肉放鬆訓練以及化療後集體活動讓患者充分放鬆身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疾病,充滿戰勝疾病的信心,調動治療和護理的積極性,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護理人員還需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向患者講述疾病相關知識,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耐心解答其內心的疑慮。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採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採用心理護理干預。觀察組的噁心嘔吐、腹瀉以及倦怠乏力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9.52%4/42、7.14%3/42和4.76%2/42,均低於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本次結果與吳贇等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採取有效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讓患者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疾病和生活。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應用於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效果顯著,能夠減少不良反應,提高護理質量。

  範文二:消化道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口腔科學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5月至2014年7月浙江蕭山醫院收治的224例消化道惡性腫瘤接受化療的患者,年齡32~83歲;男134例,女90例;直腸癌76例;胃癌62例,胰腺癌40例,食管癌46例;所有腫瘤患者均過病理學或細胞學確診。

  1.2研究方法及內容

  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如年齡、性別、吸菸史、義齒情況、口腔自潔習慣、焦慮抑鬱狀態、口腔疾患史、口腔環境、化療週期、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情況、化療結果及Kam-ofsky評分;記錄實驗室檢查結果如口腔pH值、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

  1.3統計方法

  應用SPSSl7.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採用檢驗;計數資料採用2檢驗;之後採用多因素二分類Logistic迴歸進行分析,迴歸模型中變數篩選方式選擇逐步法。<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消化道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口腔黏

  膜炎的發生率及感染部位224例化療患者中,有84例發生口腔併發症,發病率37.5%,主要的併發症為口腔黏膜炎及口腔感染,口腔併發症的發生部位主要為頰部36.9%、牙齦23.8%,舌部11.9%。

  2.2消化道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口腔黏

  膜炎的單因素分析年齡、血紅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口腔pH值、有無義齒、口腔自潔習慣、口腔疾患史、化療週期、白細胞降低程度、化療結果與患者化療後口腔併發症的發生均有關均<0.05。

  2.3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後口腔

  黏膜炎的多因素Logistic迴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迴歸分析顯示年齡=1.443、血清白蛋白水平<40g/L=2.135、白細胞降低程度=2.015、口腔自潔習慣壞=1.143、多個化療週期=1.847、口腔pH值<6.5=1.635與消化道惡性腫瘤化療患者繼發口腔併發症密切相關。

  3討論

  消化道腫瘤患者化療後的口腔併發症主要以口腔黏膜炎為主,常於化療後7d出現,該病變主要的臨床特徵為口腔黏膜出現紅斑或潰瘍,易合併細菌及真菌感染,導致患者口腔及咽喉疼痛引起進食困難,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不良影響。目前關於口腔黏膜炎發生率的報道不盡一致,Tsuyuki等報道接受單純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在17%~45%,在接受大劑量化療藥物治療時發生率可達90%以上,Nishimura等報道食管腫瘤及直結腸腫瘤患者化療後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分別為64%和57%,本研究顯示,224例化療患者中,有84例發生口腔黏膜炎,發病率37.5%,與Tsuyuki等報道基本一致,低於Nis-himura等報道,出現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在於治療時聯合應用藥物的方案、腫瘤部位不同所造成。此外,本研究顯示口腔黏膜炎的發生部位主要為頰部36.9%、牙齦23.8%,這與Cheng等報道的基本一致,應當引起臨床注意。本研究顯示,經過多因素Logistic迴歸分析最終篩選出年齡、血清白蛋白<40g/L、白細胞降低程度、自身口腔自潔習慣、多次化療週期及口腔PH值是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後出現口腔黏膜炎併發症的高危因素。患者年齡越大,組織器官機能衰退明顯,機體不僅免疫功能顯著下降,而且在化療中易引起免疫穩態失衡,化療後口腔黏膜炎發生的機率顯著增加,本組中年齡≥50歲的化療患者中發生口腔感染的風險是<50歲患者的1.443倍=1.443。血清白蛋白既是維持參與免疫機制的重要物質,也能反映患者營養狀況,低白蛋白血癥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患者口腔黏膜中的免疫球蛋白lgA等合成降低,消弱了口腔區域性的免疫抵抗力,易造成微生物的侵蝕,造成損傷或感染。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後由於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患者免疫功能受到嚴重抑制,常導致患者白細胞下降,極大的增加了口腔黏膜炎發生的風險,龔麗俐等及薛鬆霞等報道在接受放化療治療的腫瘤患者中,白細胞下降的程度被認為與口腔潰瘍及感染的發生密切相關,適時檢測患者白細胞計數,進而調整治療方案對於防治口腔黏膜炎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高留節等對非霍奇金淋巴瘤頭放化療後併發口腔感染的危險因素研究顯示,口腔環境及口腔自潔習慣較差的是發生口腔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對於改善患者口腔衛生,自覺養成自潔習慣至關重要。多次化療的患者相較初次化療患者遭受更長時間的慢性消耗,此類患者機體粒細胞及機體抵抗力較初次化療患者下降顯著;患者在反覆的化療中,化療藥物可對口腔黏膜屏障造成持續的損害,消弱了口腔黏膜組織增生的能力,使口腔破損處無法完全癒合,易發生口腔炎或引起口腔炎復發,此外,張愷等報道顯示反覆多次的化療能夠長期抑制口腔唾液腺進而顯著減少富含抗體的唾液分泌,減弱口腔的區域性免疫防禦力,這些都增加了患者口腔黏膜炎或感染的風險。有研究顯示,口腔唾液pH值降低與口腔黏膜炎的發生有緊密聯絡,接受化療的患者食慾較差,飲食量減少,其唾液腺隨之分泌減少,引起酸性產物在口腔黏膜表面聚集,加大了口腔黏膜炎發生的風險。馬愛民等預防性的給予腫瘤化療患者碳酸氫鈉溶液簌口,中和患者口腔黏液表面的酸度,抑制酵母菌的種植,顯著降低了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綜上所述,年齡、低血清白蛋白水平、白細胞降低程度、自身口腔自潔習慣、多個化療週期及口腔pH值等多種因素導致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後出現口腔併發症,應當積極加強感染控制措施,對各種危險因素進行干預以降低口腔黏膜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