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護理醫學論文

  就婦科護理而言,患者能否快速痊癒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護理服務工作的質量。由於患者病情的差異及私密性使得婦科護理人員需要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理論知識、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高度的職業素養以及敬業奉獻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產後抑鬱症婦科護理體會

  產後抑鬱症是產褥期精神系統綜合徵中最常見的一種,通常發於產後1個月內,主要臨床表現包括產後孤僻、失眠、睡眠過多、愛哭、注意力不集中、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甚至出現厭世悲觀情緒或自殺傾向等,嚴重威脅產婦健康,進而影響嬰兒的情感、智力或行為方面向不利方向發展[1]。本次研究選擇2011年8月~2012年9月在本院婦科治療的產後抑鬱症患者168例,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加入全面優質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8月~2012年9月在本院婦科治療的產後抑鬱症患者236例,隨機分成護理組及對照組,每組168例。所有受試者均自願同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護理組年齡19~35歲,孕周37.5~42周分娩,初產婦139例,經產婦29例;分娩男嬰53例,分娩女嬰115例;對照組年齡18~36歲,孕周38~41.5周分娩;初產婦133例,經產婦35例;分娩男嬰56例,分娩女嬰112例。兩組產婦年齡、分娩孕期、嬰兒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抗抑鬱治療的同時,給予常規抑鬱症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精神、情緒、飲食等臨床表現。護理組在對照組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加入全方面優質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護理及醫學常識普及等[2]。產後抑鬱症患者發病可能原因在於其尚未做好從女人到母親之間角色轉換的準備及心理認同。部分患者由於受到重男輕女傳統觀念的影響,害怕因生女孩而受到家人冷落或責備,也可能因丈夫的大部分注意力在孩子身上而情緒低落[3]。因此,護理人員應採取患者能夠接受的語言及行為,疏導患者不良心理情緒,積極解決產婦的多種心理問題。科室內開展關於護患關係及產婦心理諮詢相關內容的培訓課程,安排護理專業素質過硬、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擔任培訓講師,組織科室內護理人員分批接受培訓,並進行考核。

  1.3療效判定標準

  本次研究護理效果判斷標準主要包括:痊癒:患者的精神異常症狀完全消失,情緒恢復正常;有效:患者心理抑鬱症狀有一定程度的緩解;無效:患者抑鬱症狀改善不明顯,甚至惡化。

  1.4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7.0統計學軟體進行資料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採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採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組痊癒159例94.64%,有效9例5.36%,無效0例;護理滿意者165例98.21%,不滿意者3例1.79%;對照組痊癒150例89.29%,有效13例7.74%,無效5例2.98%;護理滿意者135例80.36%,不滿意33例19.64%;護理效果及滿意度比較,護理組均優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產後抑鬱症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等多種因素誘發的一種綜合性病理反應,嚴重威脅產婦身心健康,進而對嬰兒的生長髮育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產後抑鬱誘發因素具體包括以下:①生理:在妊娠及分娩的過程中,特別是分娩前後24h內,產婦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劇烈,成為產後抑鬱症能夠發生的生理學基礎[4];②心理:產婦平素性格或好強、或固執、或敏感,可能因嬰兒性別造成的心理落差,或嬰兒身體情況較差以及分娩前後角色轉換的心理準備不夠,或者因育兒知識或經驗較少,存在較重的育兒挫敗感;③社會:丈夫及家人對產婦的關心不夠、婆媳關係是否和諧以及家庭是否和睦或產婦工作意向等;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對產婦的關心情況也可能造成其產生負面情緒。據臨床調查顯示,產婦抑鬱症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自我評價降低、情緒低落、暴躁等;也能夠出現無食慾、嘔吐等胃腸道不適症狀;或思想無法集中、語言表達能力下降、綜合判斷能力下降等全身症狀。醫護人員在發現產婦表現抑鬱症狀後,應高度重視,儘可能選擇對哺乳無影響的抗抑鬱藥物,幫助產婦完成日常產褥期保健工作,對其進行心理治療,助其適應母親角色、建立對自身的認同感,同時在患者不排斥同護理人員進行身體接觸的情況下,進行物理按摩治療;住院期間產婦可在醫護人員或家屬的陪伴下,進行適當體育鍛煉,以舒緩情緒。綜上所述,在產後抑鬱症患者護理工作中,加入全面優質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效果,受到患者廣泛歡迎,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及應用。

  範文二:婦科護理學教學建立

  1婦產科護理學基礎模組構建

  此模組主要包括女性生殖系統的解剖。女性生殖系統解剖在解剖學中已經講過,本模組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主要介紹各個器官的功能及臨床意義,為後面各模組的學習提供一個邏輯思維的基礎。根據教學設計,此模組的1+1模式是這樣構建的:藉助內外生殖器的同比例教學模型及多媒體圖例和視訊,教師講解各個器官的功能及臨床意義,使學生在感官上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邏輯思維上對知識點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是第一個1,即基本知識模組;教師為主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模型上說出各個器官的功能及臨床意義,使學生在嘗試中掌握所學知識點,這是第二個1,即基本技能和知識應用能力。

  2正常月經及月經失調護理模組構建

  月經是女性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生理現象,月經失調的護理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此模組構建的合理性關係到學生後面知識點的把握。基本知識講解中以產生正常月經生理現象的機理作為主線,插入導致月經失調的因素,從而引入月經失調的臨床特點及護理問題,知識點的講解利用多媒體及PBL教學方法。護理專業大部分是女生的特點,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興趣,對正常月經及月經失調知識點總體上有一個把握。對於基本技能方面最終的要求是學生學會月經失調的整體護理,以分組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扮演不同月經失調的患者,從患者入院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護理評價幾個方面,每一組討論並寫出完整的護理方案,把所學知識貫穿到每一個患者的護理過程中。

  3妊娠護理模組構建

  妊娠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而且神祕的現象。此模組基本知識的講解利用視訊動態演變,從卵子的形成、受精、發育與輸送到著床,以及胚胎在子宮裡逐月發育的特點,妊娠後子宮的變化,以及妊娠後母體發生的變化,使學生對正常妊娠全過程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通過討論的形式,教師總結正常妊娠的知識點。同時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力———如果妊娠過程的某一個環節發生改變後,結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從而串講異常妊娠的臨床特點及護理問題。本模組的基本技能包括能夠辨別正常妊娠與異常妊娠以及異常妊娠診斷中常用檢查的配合。本環節教師精心設計異常妊娠的病例,分組讓學生在不同病例中找尋相同點和不同點,設計不同的護理方案,讓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護理病例中,既鞏固了基本知識,又鍛鍊了實際應用的能力。同時各種異常妊娠檢查的配合如B超、後穹窿穿刺等在護理實訓室中結合病例分析一併完成,學生主要掌握器械的準備及術中配合。

  4分娩護理模組構建

  分娩是婦產科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人對分娩的認識越來越高,這就對婦產科專科護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模組是這樣構建的:基本知識的講解結合正常分娩的VCD光碟,從分娩的影響因素、分娩前的準備到分娩全過程,讓學生先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CAI課件,串講正常分娩的知識點及觀察產程的要點,關於異常分娩結合影響分娩的因素及正常產程的特點串講異常分娩的知識點。教師合理組織內容,把分娩相關併發症知識點穿插在異常分娩中講,使學生容易掌握。基本技能要求比較高,產前護理管理及分娩護理管理結合異常分娩的知識點在護理實訓室完成,學生在正常女性骨盆模型、不同孕周孕婦模型、正常分娩模型及難產模型上完成產科專科檢查及分娩接生程式,主要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檢查的目的和意義,學生按照正常產婦入院的程式做一個完整的護理管理,教師指導總結。

  5產褥護理模組構建

  基本知識點的講解採用PBL教學法,把正常產褥及異常產褥的知識點藉助學生已經學過的正常妊娠母體的生理變化,提出問題即產後母體會發生哪些變化作為一個主線,講解正常產褥及異常產褥的知識點,學生在問題的解答中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主要是產後會陰及乳房的護理。學生在護理實訓室針對會陰切開模型及孕婦模型進行這兩部分的護理,要求每人進行操作並考核,實訓考核過程中複習基本知識點。

  6女性生殖系統炎症護理模組構建

  女性生殖系統炎症是婦產科常見病,也是多發病。基本知識點的理解主要在於掌握女性生殖系統的解剖特點和生理特點。教師把正常內外生殖器的生理特點和內環境改變時的特點,結合常見病原菌的生存條件講解各類炎症的知識點,通過對比講解使學生把握基本知識點。基本技能主要掌握炎症外治法中陰道沖洗法和沖洗液的配置及陰道和宮頸塞藥,這一部分內容在護理實訓室配合常見護理操作技術配套光碟,藉助模型實際操作,讓學生根據不同的炎症患者配置不同的沖洗液沖洗,並選擇不同的藥物陰道和宮頸塞藥。

  7女性生殖系統腫瘤護理模組構建

  女性生殖系統腫瘤是婦產科的難點,腫瘤的治療主要是放化療和手術,而手術主要是腹部手術和外陰陰道手術。對於學生來說這一模組基本知識主要講解各類腫瘤的臨床特點及確診的方法。教師組織內容時抓住學生的特點,通俗易懂是掌握知識點的前提,藉助多媒體課件中形象的圖片,使學生針對各類腫瘤的特點,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點。基本技能使學生學會腹部手術、外陰陰道手術的術前準備和術後護理。本技能需結合外科護理學、基礎護理學中的內容,配合腹部手術及外陰陰道手術的操作光碟,使學生掌握術前及術後護理的注意事項,讓學生在模型上完成術前準備及術後護理程式,鞏固基本知識。

  8計劃生育護理模組構建

  計劃生育是婦產科學的一個分支,本模組在構建時考慮到計劃生育的特殊性,基本知識點的講解和基本技能配合,主要在護理實訓室完成。各種避孕方式配合避孕模型邊操作邊講解各種避孕方式的適應證、禁忌證及優點和缺點;避孕失敗後的補救措施主要配合人工流產的光碟等講解不同孕周選擇不同終止妊娠的方式,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及所見總結基本知識點,教師補充。學生學會計劃生育各種手術的器械準備。教師按照模組形式授課,授課結束後,分基本知識點和護理技能操作及知識應用能力兩方面考核,基本知識點主要通過筆試,佔50%,護理技能操作及臨床應用能力佔50%,對學生在校的學習給出一個綜合評價。模組式教學法是根據不同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的職業能力需要,將相關的單元組合成教學模組,通過增刪單元和調整組合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專業方向調整的一種教學方法[1]。模組式教學法是傳統教學的補充,形式上靈活,內容上前沿,有利於“因材施教”,培養學生靈活性,開創學生的創造力[2]。根據專業設計需要,婦產科護理學構建了八個教學模組:基礎知識模組是護生學習婦產科護理學的基礎,此模組的構建能使護生在形象直觀的學習中紮實掌握知識點;月經模組構建以護生本身生理現象為主線,不僅輕鬆掌握知識點,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妊娠模組的構建採用動畫演示,培養了護生的想象力;分娩及產褥模組的構建採用教學光碟例項演示,能夠培養護生的愛心;婦科炎症及腫瘤模組的構建培養了護生的靈活性,開創了護生創造力;計劃生育模組的構建培養了護生動手操作能力。八大模組構建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避免了對某些知識的重複教學,然後按照職業能力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這樣使護生能夠按照相應的模組來學習和掌握相應的技能,通過不同方式的教學,與護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這樣的模組教學既給護生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又給了護生自由學習、主動學習的機會,充分體現了“以護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既拓寬了護生的思路,又發揮了護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護生的個性化能力[3]。充分體現了教學方法改革,注重護生自主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和提高[4]。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