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類的論文

  醫務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醫學倫理學知識,用其思想指導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相關難題,更好地為醫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對醫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醫學院校是面向醫療衛生行業培訓醫務工作者的最主要場所與陣地,是醫療衛生行業領域源源不斷獲取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基地,可以說醫學院校對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將直接關係到整個醫療衛生行業未來的發展走向與趨勢。醫學專業學生在不斷豐富專業技能與操作經驗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對德育的教育與學習,全面提高德育水平,爭做符合崗位要求的複合型人才。換言之,在新時期高等院校對醫學專業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本專業醫學生為在自我人格上實現不斷的發展與完善,就必須以優秀的職業道德行為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素養為前提。故而,有關醫學專業學生德育內涵的培養必須擺在醫學類高校教育教學事業的中心位置上,以完善以學生道德品質素養為根本目標。本文即針對我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典型範例《弟子規》,對醫學生道德教育的相關問題展開分析與思考。

  1 《弟子規》的德育意蘊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詳細記錄了弟子在學習、待人接物等各個方面應當恪守的規範與準則。《訓蒙文》後經清朝賈存仁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修訂與改編,改名為《弟子規》。我黨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明確指出:新時期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著重體現和諧、友善、誠信、以及敬業的理念,這些理念與《弟子規》中優秀的精神內涵是一脈相承的。換言之,將對醫學專業學生德育品質的培養與《弟子規》中所宣揚的精神內涵相融合,在完善醫學生人格品質,和諧人與自然關係,乃至深化生命價值教育理念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醫學生道德教育現狀

  2.1 道德教育意識薄弱

  在當前醫學行業相關崗位對人才的篩選與偏向中,多對醫學院校應屆畢業生的技能操作以及知識構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人才篩選上具有偏向技能的特點,導致醫學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多關注應用科學技術手段來“鑄造”人才,以技術訓練以及理論知識教學為側重點。相較於其他專業學生而言,醫學生面臨著學習內容多,課程難度大,以及課程密度高的特點。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導致無論是對於醫學院校,教師,還是醫學生而言,都對道德教育比較輕視,大部分醫學生對道德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較淺層面上,或是僅僅因需要應付考試而進行學習,未能夠形成對道德教育的深層感悟。

  2.2 目標定位模糊

  現階段醫學院校面向學生所展開的德育教育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內容,且這些課程多集中在一~二年級。課程講授中,思政可教師多側重於體現教學內容在理論、系統以及邏輯層面的特點,但較少涉及到引導學生以時下熱門話題為依託探討主流價值觀的教學內容,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難以避免地存在“虛晃一招”的問題。同時,思政課程的教育在內容與方式上並沒有體現醫學專業的特色與特點,一些醫學院校甚至沒有充分考慮醫學生德育教育的專業問題,或雖然開展有醫學倫理學、衛生心理學以及衛生法律學等相關課程,但多為選修課形成開展,且教學要求不嚴,教學效果不佳。

  3 《弟子規》在醫學生道德教育中的實施策略

  3.1 體現醫學生作為道德教育主體的地位,實現課堂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有機結合

  以往針對醫學專業學生所展開的道德教育課程多具有滿堂灌的特點,知識灌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接受的部分少之又少,且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未能夠得到充分體現。相較於此,真正有效的醫學生道德教育模式應當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充分結合學生道德品質培養的內在需求,採用與醫學生自身特點,崗位發展需求,以及道德教育要求相融合的教學路徑。在《弟子規》中對相關道德教育內容與素材的選擇中,必須同時考慮醫學生感興趣且願意主動關注的問題,並將《弟子規》中所宣傳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力行學文,明理成人”、“以孝為先,道德為本”、“博愛眾生,天下為公”以及“誠信為本,慎獨自律”等融入其中。在道德教育的方式手段上,應當以循循善誘,深入淺出為基本原則,應用多媒體媒介下的教育手段豐富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課堂討論,引導講解,觀看錄影,角色扮演,唱歌,以及主題辯論等多種形式,讓醫學專業學生主動且積極地參與到德育教育活動中。而從教育評估的角度上來講,可以為醫學專業學生引入專門應用於記錄學生在校期間道德情況的檔案模式,記錄內容包括學生在校就讀期間的誠信表現,日常行為,以及對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情況,檔案所記錄內容定期進行綜合考評,將學生的考評結果與《弟子規》中對道德品質的要求進行綜合對比,從而瞭解醫學生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以積極應對,通過調整德育教育手段或內容的方式優化德育教育效果。   3.2 將《弟子規》與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合

  醫學院校黨團組織所發揮的第二課堂職能對於校園文化建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例如,可以要求本地區大型醫院知名醫師以及專業經驗豐富的學校教師,以講座的方式組織進行《弟子規》傳統文化文化系列主題報告,將《弟子規》作為醫學生課外閱讀書籍進行推薦,也可利用早讀或其他時間安排醫學生集體誦讀《弟子規》。在院校所開展的各種閱讀、文化活動中如讀書報告會,經典作品閱讀會,知識競賽,辯論競賽等諸多形式的活動,以《弟子規》為主題豐富活動內容,在這些活動中促進醫學專業學生全面掌握並熟記《弟子規》中的相關內容。同時,院校還可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為醫學生提供有關賞析《弟子規》或《弟子規》評價相關的影視作品,引導學生展開對《弟子規》內容的感悟,並舉辦以此為主題的感悟活動。除此以外,在醫學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可以應用課堂部分時間向醫學生宣傳《弟子規》,配合校園廣播、宣傳海報、電子顯示屏以及橫幅等多種途徑的宣傳方式,讓醫學專業學生能夠在這種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受到薰陶與影響,從而正確認識《弟子規》對自身道德品質培養的重要意義,在無形之中接受並認同《弟子規》對自身的影響。

  3.3 實現知行合一,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對《弟子規》的感悟

  大量研究中均表明,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夠得出真知,實踐活動同時也是檢驗真知的唯一標準。因此,在醫學生道德教育活動中需要通過積極組織並參與各種型別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讓《弟子規》中所弘揚的“愛眾者,得眾愛”精神能夠在醫學專業學生心中形成全新的感悟。在高校道德教育過程中可以以各種節日為契機,以本地區主要社群,中學小學,乃至是普通市民大力宣傳與《弟子規》相關的思想理念,如“首孝悌,次謹信”等。道德教育同時要求醫學院校應用週末或寒暑假的休息時間組織學生面向社群積極展開與醫學專業技能相關的幫扶活動以及志願者活動,使醫學專業學生能夠對《弟子規》中的“有餘力則學文,學而行則明理”思想有更加深層次的感悟與理解。除此以外,還可以充分發揮醫學專業學生身邊的典型案例以及榜樣作用,讓醫學生通過身邊人講述身邊事,身邊事感染身邊人的方式,體會到《弟子規》中傳統文化精髓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可貴之處。

  3.4 對德育教育手段進行創新,促進《弟子規》的傳播

  現階段高校學生網際網路普及率非常高,網際網路載體下的各種媒介平臺已逐步發展成為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換言之,作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以及網路平臺面向醫學專業學生展開道德素質教育,已成為資訊化時代背景下面向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在醫學專業學生道德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將與《弟子規》相關的文字、圖片、視訊通過微信平臺、微博平臺、人人網、校友網、部落格、BBS論壇以及QQ群平臺等進行展示,讓學生利用這些新媒介平臺所提供的交流版塊相互之間交流對《弟子規》相關內容的感悟,也可以在教師的組織下展開微感悟大賽,海報設計,以及微電影等主題大賽活動,讓醫學專業學生通過學習《弟子規》內容提高道德素質水平,進而使《弟子規》中的傳統美德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4 結束語

  作為我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典型範例,《弟子規》 在德育教育中有著非常深厚的德育意蘊與內涵。當前我國醫學院校在針對醫學生所開展的德育教育工作中還普遍存在德育教育意識薄弱以及目標定位模糊的問題,對醫學生德育素質的培養與提升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本文嘗試將《弟子規》相關內容融入對醫學生的道德教育活動中,通過實施“尊重醫學生道德教育主體地位,實現課堂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有機結合”、“將《弟子規》與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合”、“實現知行合一,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對《弟子規》的感悟”、以及“對德育教育手段進行創新,促進《弟子規》的傳播”等相關措施的方式,對提升醫學生德育教育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幫助作用。

  篇2

  淺談中醫學專業大學生的責任倫理

  目前為止,責任倫理已在諸多領域成為重要研究課題。責任倫理強調倫理義務、強調美德、強調倫理效益、強調“兼善天下”。責任倫理更注重自律而非他律。而這種發自內心的理性自律則需要通過外在限制性的他律磨練而來。大學生正是處在身心快速發展、倫理觀逐步成型的人生階段,能否對外部或軟性或硬性的限制性他律形成習慣、自覺接受約束並最終達到知行合一,是責任倫理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更為重要的是,中醫學專業大學生今後職業的嚴肅性特徵對這些即將要步入醫務人員隊伍的準醫生有著更為嚴苛的責任倫理要求。出於對人類生命的尊重,必須對他們在入行前加強職業倫理教育,而這又與責任倫理的要求不謀而合。所以,對中醫專業大學生的責任倫理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1 中醫學專業大學生的現狀

  總體上來說,當代中醫專業的大學生在職業的責任倫理方面呈現出“知行不一”的態勢。大部分的中醫學專業的大學生沒有按照既定的規劃實現自己的目標,對大學生活的狀況不太適應。上專業課的動力不足,覺得專業課程多、難、複雜,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要求不高,基本上是求過就好。缺乏生活節奏感,生活成了高中時期的三點一線,限於教室、食堂和寢室,對未來生活有所迷茫。學習處於被動,逃課、迷戀遊戲不在少數。熬夜通宵、自殺,對生命無比輕視;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只知道一味的索取,部分大學生精神萎靡不振、學習自律性和計劃性差、作息無規律、遲到曠課屢禁不絕,考試違紀。對專業知識認識不足,輕易就對自己的專業產生懷疑,正如吳小勇所說“中醫藥類的從業人員在從業過程中往往因西醫的強勢而產生對中醫藥專業的懷疑”。又有另外一種人一心放在了學習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在對進行日常生活的交流和工作都有所困難。學生在實習階段就表現出沒有自信,沒有責任,沒有誠信。

  2 中醫學專業大學生現狀產生的原因

  中醫在我國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社會民眾對中醫認識不足,存在誤解和偏見,醫療衛生偏向於西醫,中醫發展受到阻攔,是導致中醫學專業不自信的主要原因。現在大多數的孩子是獨生子女,是導致了部分學生產生為我獨尊,自私自利的思想且嚴重缺乏合作、服務、奉獻意識的主要原因。甄晶說,當代大學生缺乏自覺與自省的意識、責任感與道義感鬆懈、誠信與廉恥缺失,在一定的程度上呈現出道德虛無感和道德異化現象。主要是自我責任的缺失、他人責任的忽視、社會責任的淡化;直接導致了現在的大學生沒有責任感的主要原因之一。蘇玲表示社會現象的默化、家庭導向的侷限、學校教育的不完善、大學生素質的欠缺是當代大學生意識淡化、價值錯位、道德缺失、行為示範等方面的主要原因。李浩對大學生責任倫理的現狀進行了描述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知行脫節,踐行能力弱;崇尚自我,社會責任感缺乏;心理脆弱,自我責任感薄是當代大學生現狀產生的主要原因。

  高雲說“雖然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思想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也存在著部分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薄弱甚至缺失的問題。”薛玉剛表示主要是利他奉獻意識、具體責任意識的缺失以及愛國責任意識的行為上有所缺失。高雲說主要是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甚至缺失、感恩意識弱化、家庭責任意識缺失、誠信度偏低、社會責任缺失等等。

  3 中醫學專業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構建

  3.1 遵守主要原則

  只有嚴格的要求當代大學生遵守主要原則,才能提高大學生的總體綜合素養。趙阿華,宋湘綺提出構建當代大學生責任倫理的主要原則是集體主義原則,仁愛原則,誠信原則三大原則。

  3.2 遵守倫理規範

  蘇玲對大學生主要倫理規範提出三點:奉獻、感恩、寬容。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知道回報社會,才會不去為雞毛蒜皮的事去斤斤計較;只有懂得寬容的人,才懂得珍惜,才會全心全意的對病人負責;只有會去奉獻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人,才是一名合格的中醫學專業的大學生。

  3.3 增加教育培養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做一個好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很多的人都是在大學生期間形成三觀。所以教育顯得至關重要。趙阿華,宋湘綺提出構建的途徑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堅持養成教育,深化實踐教育,強化榜樣示範作用,突出艱苦奮鬥教育。李萍認為加強大學生的責任倫理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內在需求。

  3.4 提高專業認識

  大多數的中醫學專業的學生,一走出校門就不在從事本專業,因為他們覺得中醫學專業是根本無法理解的,他們甚至會站在非專業的立場上去抨擊中醫。苟娜說要穩定與壯大中醫藥專業人才對自身專業的自信心,並增強中醫藥專業人才對自身專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就必須要提高中醫學專業學生對中醫的認識。

  4 結語

  中醫專業大學生的責任倫理培養對於他們日後的職業道德、中醫行業的發展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責任倫理與我國中醫哲學的倫理思想不謀而合,相互貫通。必須要讓中醫專業大學生對責任倫理從理論上的“知”到內在驅動的“行”。一方面,要加強大學生責任倫理教育不能僅從行為引導上進行宣傳,那會導致責任倫理變成口號而缺乏行為動力。而應該從責任倫理邏輯與哲理,才有可能從理性上說服受教育者。正如蘇格拉底所說:“德性即是知識”。另一方面,責任倫理教育不能僅限於課堂教育,更應該深入到實踐領域和公共領域。這就需要整個社會為此共同付出努力,而僅靠學校教育則難成氣候。責任倫理是科學理論,更是社會實踐。要使中醫專業大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才是責任倫理真正得以實現的理想狀態。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