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醫學職稱論文三類

  醫學的研究物件本質上是人類的生命過程,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河南醫學職稱論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河南醫學職稱論文篇一

  論醫學史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功能

  [ 內容 摘要] 醫學史課程是高等醫學院校醫學人文 教育 的核心課程,它在高等醫學教育中也能體現 歷史 學科在教育活動中的一般功能。醫學史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認識醫學 發展 歷程,把握醫學發展 規律 ,預測醫學發展趨勢; 總結 醫學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為推動 現代 醫學發展服務; 學習 醫學前輩的德行,明確自己的責任,從而提高自身修養。

  [關鍵詞] 醫學史課程、高等醫學教育、功能

  醫學史顧名思義是醫學的歷史,它是以醫學為 研究 物件的歷史 科學 。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人知道自己的歷史;醫學工作者與一般人的區別也就在於他們應該懂得醫學的歷史。醫學史課程是醫學生懂得醫學歷史的重要途徑,因此,醫學史教育在高等醫學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醫學史作為一門以醫學為研究物件的專門史,它有典型的醫學特徵,但同時也具有一般歷史科學的共同特點,因此,醫學史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中也能體現史學的一般功能。唐太宗《舊唐書》裡對魏徵有這樣一句評價:“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其中的“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正是對歷史的現實作用所作的高度概括。也有人指出“歷史是一門古老而又年青的充滿生機的科學,在現代學科叢林中,歷史學對現實和人生的意義不是任何其他學科所能代替的”。①具體說來,歷史的現實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博古通今”、“鑑往知來”,即在認識歷史過程中,揭示歷史的規律性,從而加深對現實的理解和對未來的預測。二是“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即在認識歷史過程中,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而為現實服務。三是有利於人生的修養,即通過歷史的教育使人“明是非、別善惡”,用前人的智慧和德行淨化心靈、提升境界。醫學史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中也體現了上述功能。具體概括為:認識醫學發展歷程,把握醫學發展規律,預測醫學發展趨勢;總結醫學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為推動現代醫學發展服務;學習醫學前輩的德行,明確自己的責任,從而提高自身修養。

  一、 認識醫學發展過程,把握醫學發展規律,預測醫學發展趨勢。

  歷史就是指過去的人類 社會 活動,故有了人類便有了歷史。醫療行為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行為,也是隨著人類的產生髮展而產生髮展的。因此,醫學也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

  最初的人類,出於生存和繁衍的本能,與疾病作鬥爭,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產生了原始的經驗醫學。又由於當時人們的認識能力低下,對大多數生命現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普遍認為是超 自然 的力量支配著人類的生死禍福。與這種認識水平相適應,禁忌、崇拜、巫術就成為當時醫療行為的主要形式。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從時間來看,占人類歷史的99%以上。人類進入文明 時代 ***奴隸社會***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一些人開始對自然現象進行思考,於是產生了樸素的自然 哲學 觀念。人們開始把一些醫療經驗知識上升為 理論 ,並試圖用哲學思想來解釋醫療經驗,於是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醫學”。例如:在歐洲就有希臘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體液學說”,在 中國 就有“陰陽五行學說”,印度有“地、水、火、風”四元素理論等。這些醫學理論雖然不能像今天的醫學那樣科學地解釋人類的生命現象,但這卻是在原始經驗與神巫醫學基礎上的理性昇華。西方社會的中世紀,被稱為最黑暗的時代,神學滲透到一切知識領域,醫學也由僧侶所掌握。他們為病人治病,也替病人祈禱,呈現出“僧侶醫學”的特徵,寺院即 醫院 ,僧侶即醫生。這種籠罩在宗教神學陰影之下的醫學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文藝復興以後,西方醫學逐漸受機械唯物主義 影響 ,出現了人體解剖學、病 理學 ,開始了尋找病灶的過程,聽診器、內窺鏡等多種診療裝置也隨之發明並投入使用。這種以機械唯物論為基礎的,以生物性的人為研究物件的醫學被稱為生物醫學模式。此時,西方醫學得到了迅猛發展。自20世紀中期以後,除生理因素之外,人們開始關注影響人類健康的心理和社會因素。l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其通過的憲章中對健康這一概念作出了超越生物醫學界限的解釋,指出“健康除應在解剖生理上無病態表現以外,還必須在精神、心理上是健康的,並能夠圓滿地適應社會生活環境的要求”。l977年恩格爾教授根據現代醫學的發展情況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因而醫學也跨入到現代醫學階段。

  通過回顧醫學的程序,我們不難發現醫學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

  首先,從醫學模式來看,醫學模式的轉變呈現出“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規律。醫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本能、經驗、巫術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唯心的僧侶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幾個階段。其中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相對於唯心的僧侶醫學模式以及唯心的僧侶醫學模式相對於原始的巫術醫學模式在形式上都有某種意義上的迴歸再現。例如現代醫學模式中的“心理暗示”或“輸導”與僧侶醫學模式和巫術醫學模式中“禱告”等在形式上有某種共同之處,但是這種形式上的類似絕不是簡單的復歸。現代醫學模式中的“心理暗示”與“心理輸導”是在經歷了生物醫學長足發展之後的理性的心理 治療 活動;中世紀僧侶醫學模式中的“祈禱”比巫術醫學模式也多了一些如希波克拉底、蓋侖等“實證醫學”理論與醫學實踐的合理成分。又如生物醫學模式在其哲學基礎上也是對自然哲學醫學模式的復歸,兩者都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哲學基礎上的。但是,生物醫學模式發生在人類對世界的本源已有較清楚的認識之後,而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所發生的時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十分膚淺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因此,生物醫學模比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更加科學。醫學模式的轉變所體現出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規律,也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醫學的發展是在不斷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基礎之上的理性昇華。醫學每前進一步,都帶有明顯的歷史痕跡,但又都不是簡單地重複歷史,而是在不斷地繼承歷史,同時又不斷地超越歷史和不斷地創造歷史。

  其次,從病理學的發展過程看,也可發現醫學的發展經歷了從巨集觀到微觀,從綜合到 分析 的過程,這也是醫學發展的規律。在前生物醫學時代,病人被視為一個整體,因而“整體觀”是前生物醫學模式中共有的觀念。文藝復興之後,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在醫學中的 應用 ,這種整體觀開始走向了分化。例如十八世紀義大利病理學家莫幹尼***Morgagni***創立的“器官病理學”,就把人們對生命的認識推向器官水平。法國醫生比沙***Bichat***把莫幹尼的工作又推近一步,建立了組織的概念,認為器官由組織構成,並近一步描述了患病時器官和組織的形態學改變,使人們對疾病的認識由器官深入到了組織層次。十九世紀50年代德國病理學家魏爾嘯***Virchow***創立了細胞病理學,從而使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深入到了細胞水平。從20世紀50年代起,英國劍橋結構學派克裡克***Crick,H.C***和美國資訊學派沃森***Watson,J.n***通力合作,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表明人們對生命的認識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此外,醫學在向縱深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橫向交叉或延伸,出現了醫理、醫文、醫工交叉的多個學科群。這也表明醫學的發展經歷著由綜合到分析,再由分析到綜合的發展過程,這也是醫學發展的規律。

  上述規律只是幾個典型例子,事實上在醫學的各個方面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出其發展的規律。揭示事物規律本身並不是科學研究的目的,其最終目的在於透過規律來預測未來。因此,通過對醫學發展規律的認識,其最終目的在於預測醫學發展的趨勢。人們根據醫學發展的規律,預測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醫學的目的和任務,將從傳統的治病救人,延長病人的生命為主,逐漸過渡到以維護和增強健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為主;醫學工作範圍,將從現在的出生到死亡,擴充套件到生前到死後;分子生物學將成為醫學的帶頭學科,生物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將成為醫學的主導技術,高 科技 向醫學領域滲透將使醫學理論和醫學技術的面貌發生改觀;21世紀醫學將朝著整體化、綜合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將更加趨於完善;基因組醫學的發展將會成為新世紀人類醫學的主流等等。

  二、 總結醫學發展中的經驗教訓,推動現代醫學發展。

  縱觀醫學發展的歷史,醫學每前進一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之上的。學習醫學史,有助於醫學生了解前人在推動醫學發展過程中的成就與失誤,並從中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從而為推動現代醫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經驗積累是醫學發展的最初行為方式。正如魯迅所言“大約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這樣嘗一點,那樣嘗一點,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無效,有的竟吃到了對證的,就好起來。於是知道這就是針對於某一種病痛的藥。這樣地積累下去。乃有草藥的記錄,後來漸成為龐大的書,如《本草綱目》就是。”***《南腔北調集·經驗》*** 魯迅的這句話道出了經驗在醫學發展過程中的基礎作用。

  又如,在巫醫混雜時代,人們在征服左右人的生死禍福的超自然力量時就經歷了從“禁忌”到“崇拜”再到“巫術”的過程,這就是經驗作用的結果。早期人類對一些不可理解的現象感到奇怪和恐怖,因此不敢接觸這些事物,從而產生了各種“禁忌”,即“遠而避之”。例如當時人們由於對“死”的恐懼,因此把與死人有密切接觸的人視為禁忌物件。菲律賓群島的阿古泰諾族婦女,在丈夫死後七八日之內,就只許晚上出門,並且走一步路必須敲一下手杖以警告走近的人。然而,這種禁忌的 方法 往往並不能阻止災禍的降臨,於是人們就會對這些禁忌的物件產生敬畏心理,希望通過祈禱、祭祀或占卜的辦法祈禱寬赦,這就是“崇拜”,即“崇而敬之”。然而,當這種崇拜的辦法也無法阻止災禍降臨時,人們就開始另一種新的嘗試,即對鬼神之類進行“驅而除之”,以保護自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巫術”隨之產生了。人類對自然界中的不可知物,由禁忌到崇拜,再發展到巫術,雖然不能真正征服自然,但這應該說也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這種進步就是在經驗的推動下產生的。

  再如,通過對近代醫學產生和發展過程的考察,也可發現經驗是其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個堅實基石。從解剖學的發展歷程來看。羅馬時代,被尊為解剖學之父的蓋侖***Galen***在前人的認識基礎上,通過對動物的解剖,來認識生命體的結構,積累一定的解剖學經驗。但由於他把對動物的形態學認識強加到人體,因而難免有許多錯誤。在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義大利的達·芬奇***L.davinci***在對蓋侖的經驗進行繼承和對其謬誤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解剖學研究,使人體解剖學進一步走向成熟。十六世紀比利時解剖學家維薩里***Vesalius***也是在對前人的經驗教訓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解剖研究,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寫就了《人體的構造》一書,從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學的基礎。從化學治療學的發展歷程看。德國細菌學家愛爾利希***Ehrlich***提出了“化學療法”的概念。他在對結核桿菌染色時發現該菌對某一染料有特殊親合力,由此他推測某些化學物質對病原微生物也有親合力,決定研製只傷害微生物,不傷害人體的藥物。經過反覆實驗終於發明了能消滅螺旋體、治療梅毒和迴歸熱等疾病的化合物“606”***Salvarsan***,從而開闢了化學療法的道路,為抗生素類藥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繼埃爾利希之後,1928年英國人亞歷山大·弗萊明在這一經驗的啟示下發現了青黴素,成為二十世紀醫學界最偉大的創舉。1932年德國人多馬克用同樣的經驗發現磺胺藥的抑菌作用,解決了一些常見感染的特效治療 問題 。從醫學模式的轉變看。生物醫學模式的產生和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科學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健康狀況,並且促進了醫學道德的轉變。但是,生物醫學模式在其向縱深發展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困惑或者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都為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或教訓。比如,生物醫學模式並不能真正完全解決病症問題;生物醫學模式片面的思維習慣,也對醫學的發展有消極的影響;生物醫學模式也導致醫患關係疏遠,如醫患關係物化的趨勢,醫患關係被分解的趨勢,病人與疾病分離的趨勢等。通過對生物醫學模式的科學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不足進行充分的認識,就可以總結和利用生物醫學模式時代的經驗教訓,從而促使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並使其逐漸趨於完善。

  上述例子說明經驗在醫學發展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醫學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積累的經驗教訓基礎之上的。這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特點,因為個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而文明卻不因個人的逝去而中斷,而是在“繼承”、“創新”、“傳遞”的過程中不斷髮展的。因此,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醫學,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學習前人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不斷創新。

  三、 學習 前人的德行,明確自己的責任,提高自身修養。

  大學 教育 應當做到 科學 教育與人文教育緊密結合,醫學教育更應當如此,因為醫學是直接面對人的科學。所以,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是醫學高等教育的重要責任。何謂醫學人文精神?人文指的是人類 社會 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人格、氣質、修養。醫學人文精神則是指醫學工作者所具備的人格、氣質和修養。人文是外在的,人文精神是內在的。因此,醫學人文教育就是把外在的“人文”化為醫學工作者內在的“人文精神”的過程。在醫學人文教育中,醫學史是最重要的素材。因為“ 歷史 學是各門學科之母”③,醫學史從多方面記述了人類與醫學有關的活動,是最全面的教材。醫學史可以為醫學生的人格塑造、氣質培養、修養提高提供借鑑。

  首先,可以使醫學生接受人道主義精神的薰陶。人道主義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它是一個人面對他人、面對人類的一種情感或態度。對醫學工作者而言,其人道主義精神則主要體現在如何面對病人,如何面對人類方面。早在公元前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誓詞》中就強調了醫療行為的目的是為病人服務,把恢復病人的健康視為醫生的最高職責。德國柏林大學教授胡費蘭德***Hufeland***在其醫德十二箴中也寫道:“醫生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這是職業的性質所決定的。不要追求名譽和個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去救活別人,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不應懷有別的目的。”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醫學人道主義精神,醫學人文教育就是要秉承醫學人文精神。

  其次,可以培養醫學生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在醫學 發展 史上,許多的科學家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情感、健康、乃至生命。例如,比利時醫生、偉大的生物學家安德烈.維薩里***A.Vesalius***,在歐洲社會還籠罩在神學權威的氛圍中大膽進行科學實驗,糾正了蓋侖解剖學的許多錯誤並揭穿了神學關於人體的謬誤,完成了《人體的構造》的偉大著作,奠定了近代解剖學的基礎。然而,維薩里與哥白尼一樣,為了捍衛科學真理,遭教會迫害。又如,西班牙醫學家、神學家米凱爾.塞爾維特***M.Servetus***,通過解剖觀察,提出了肺迴圈學說,為血液迴圈學說的確立奠定了基礎。然而,由於違反了教義,還沒有來得及完成這項工作,就於1553年10月27日被統治階級活活燒死在日內瓦。此外,還有許多的科學家,他們的獻身精神無不啟迪著後人。例如巴斯德不顧個人安危、多次深入疫區 研究 傳染病的病原體,為揭開傳染病的奧祕作出了貢獻。琴納首先在自己兒子身上接種牛痘苗,然後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膿汁接種到兒子身上。這種獻身精神是今天的醫學工作者應當繼承的最寶貴的財富。關於這一點,愛因斯坦在讚頌居里夫人時就說:“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她對於 時代 和歷史程序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要大”。

  再次,可以培養醫學生的創新思維。醫學史上的許多發明創造不一定都是通過理性的推理、論證或研究的結果,而是偶然的思想火花所致。例如,叩診法的發明就是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把兒時的經驗***常看見父親用手指上下敲酒桶的木蓋從木製酒桶發出的聲音來判斷酒桶內有多少酒***遷移到醫療行為中的結果。又如,英國醫生李斯特從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關於有機物腐敗和發酵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啟示,認為傷口化膿是由於細菌作怪,於是決定採取碳酸消毒,無菌手術獲得成功。李斯特就是這樣移植巴斯德的研究成果,發展了外科手術的消毒法。再如,英國人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實驗時發現,意外落在培養基上的黴菌斑點能夠殺死引起葡萄球菌敗血症的細菌,從而發現了青黴素,其後又發現了許多的抗生素。使許多另人束手無策的疾病得以治癒。這些例子表明醫學史上的許多重大發現都是與科學家們獨特的思維方式有關的。通過對醫學史上這些事例的學習,可以引導醫學生的有意識地培養其創新思維。

  此外,通過學習醫學的歷史,還可以培養醫學生對醫學專業的感情。只有愛醫學,才有可能為醫學而獻身。即通過學習醫學史,瞭解醫學發展的艱辛,看到醫學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體味其中的樂趣與奧妙,從而產生對醫學的熱愛。通常所說的“知之愈深,愛之愈切”就是這個道理。

  論述醫學史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功能,目的在於喚起高等醫學教育的主體***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者***對醫學史課程的重視。 目前 ,由於受“重科學輕人文”的傳統的 影響 ,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對醫學史課程不夠重視,僅少數院校開設醫學史課程,且多為選修課,因此醫學史課程的上述功能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這有悖於高等醫學教育的目標。這就要求高等醫學院校採取有力措施,例如把醫學史作為必修課,增加醫學史方面的圖書資料,提高醫學史教師的水平等,從而使醫學史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功能得到充分體現。

  [ 參考 文獻 ]

  ① 丁懷超,歷史意識與史學功能,《安徽史學》1996年,第2期,第81頁。

  ② 韓國磐,歷史是現實社會的鏡子,《東南學術》1999年,第1期,第45頁。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河南醫學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