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鼓基本樂理知識

  你知道多少?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架子鼓的樂理知識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你們有幫助。

        :

  對初學者:

  1.不要急著追求速度,不管做什麼樣的練習,放鬆和穩定的節奏是最主要的。

  誤區:新手在做單跳練習時,喜歡由慢至快的擊打,達到最大速度時,往往是通過手臂肌肉的痙攣而實現的,這是一個惡習。

  正確的方法:無論是單跳、雙跳、複合跳、滾奏、壓奏。都需要在節拍器的配合下練習。培養按照節拍演奏的良好習慣。

  注意: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練習速度。

  當你作一個練習時,能夠擊打30分鐘而不感到疲勞,這就是你的最大極限速度。如果練習幾分鐘之後感到手臂手腕疲勞,就降低速度練習,直到找到這個極限速度。持續一週之後,你會發現:你的極限速度提高了。

  鼓手,不是體力勞動者。只有業餘的鼓手,才會在一場演唱會之後手臂痙攣。

  2.力度不等於力量。

  有些初學者,與樂隊合奏時,觀眾基本上聽不到其他樂器的聲音。鼓本身的質量有一定因素,主要原因還在於鼓手本身。

  抽出1/5的練習時間,用你能達到的,最弱的聲音作練習。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你的重音更加清晰,有顆粒了。持續下去,你會脫離“噪音鼓手”

  3.初學者需要達到的標準。

  120拍 32分音符 單跳 ,120拍 64分音符雙跳 ,30分鐘不疲勞。

  按照節拍器作節奏練習,中途關閉節拍器音量。3-5分鐘後再開啟。基本能夠合拍。

  4.初學者需要記住的:

  鼓是樂器,不是噪音工具。

  成熟的鼓手,能夠領導樂隊,而不是跟著別人走。

  到目前為止,你不是一個重金屬鼓手或者爵士鼓手。到目前為止,你沒有思想,你無法正確的用鼓表達你的構思。你是初學者。你需要學習所有的基本功,熟悉所有的音樂流派。對中級鼓手:

  1.節奏型和華彩solo

  一個鼓手,在脫離了初學者的隊伍之後,開始與樂隊合作。這時,不要急於把你所學過的一切技巧用於演奏。把自己定位於樂隊中的“打拍者”而不是獨奏演員。

  當樂隊按照總譜演奏時,請尊重編曲者的思想,即使編曲者為你留下4小節自由發揮的solo,也不要急於定型,你需要認真考慮前後節奏型的銜接和整體的韻律。哪怕是簡單而貼切的幾個重音,也比漫無目地的桶鼓輪奏強。

  當樂隊排練自己的作品時,你不妨在頭幾次排練的過程中,僅僅使用軍鼓擊打4分音符。仔細聆聽其他樂手的演奏。找到作品的律動,然後再確定節奏型。因為:作為一個領導者,你首先需要熟悉其他樂手的動機,要做到知己知彼。

  沒有人規定,每隔4小節就是鼓手的solo。當你在樂曲開始後的第4小節加上一段可有可無的輪奏,並且在第5小節第一拍擊打吊鑔時,往往會發現:第二個4小節和第三個4小節變得難以處理了。

  2.左手

  作為一個“右撇子”,左手的力度和敏捷不夠,是困擾許多鼓手的問題。有人建議你把軍鼓和採鑔的位置放於右側,不要聽他的!訓練左手不是要讓你變成左撇子。

  專業的左手練習:

  訓練力度-----左手使用輕一些的鼓槌。

  是否和你平時的左手訓練截然相反呢?沒錯。使用重鼓槌訓練左手,只能獲得力量,而且你會發現左手變得更遲鈍。用我的方法試驗一下,如果無效,你可以用彈弓來打我家的玻璃。

  訓練敏捷和速度------首先解放你的右手。

  練習時,右手不要擊打軍鼓,可以預先在旁邊放一塊膠皮墊供右手使用。這樣可以強迫你把注意力放在左手。

  作完上面的準備工作,開始你的單跳和雙跳練習吧!以左手為起始。

  注意:完全放鬆,不感到疲勞才是正確的。一開始練習不可能能達到右手起始時的速度,適當減慢。

  3.進一步的技巧練習

  變換練習:開啟節拍器。第一拍右手單手擊打16分音符,第二拍左手擊打5連音,逐漸遞增。例:右手5連音之後,左手6連音

  注意:要準確,不要速度。音量平均,沒有重音。

  增強的變換練習:x表示重音,第一小節右手,第二小節左手。

  |xooo|xoooo|

  |oxoo|oxooo|

  |ooxo|ooxoo|依此類推。

  雙跳的變換練習:R表示右手,L表示左手。

  普通的雙跳是這樣的:R1 R2 L1 L2。

  現在變換一下:R1 L1 R2 L2。休息一拍,重複。

  這不是單跳嗎?我說過了,這不是單跳。需要用雙跳的感覺去打。這個練習很重要!!

  作以上練習時,底鼓和節拍器同步,踩鑔為偶數拍。

  4.康加鼓和手鼓

  爵士鼓音色的顆粒感,來源於手腕的控制和爆發力。所以,康加鼓和手鼓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去找一本教材,認真地練習。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5.人品

  鼓手,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是一個沉穩、踏實、有內涵的人。一個鼓手的真實水平。和他的人品是密切相關的。如果一個鼓手在現實生活中喜歡譁眾取寵,那麼他在演奏時,肯定每隔4小節都要表演SOLO。

  不要在手指上玩弄鼓槌,不小心飛出去會砸到花花草草,即使砸不到花花草草,砸到主音吉他的眼睛也是不好的。

  鼓手是一個時間感很強的人,也是一個生活很有條理的人。一條內褲能將就著穿半個月,我不相信你能耐心的處理好樂曲中的每一個小節,而不是將就著混過去。雜七碎八:

  1.四肢分開和節奏感:

  我不想打擊大家,但四肢分開和節奏感確實有70%因素是天生的。當你發現,你無論怎樣努力也做不到左手16分音符的同時,右手平穩的擊打三連音,那麼,把爵士鼓作為你的業餘愛好吧。

  不要認為四肢分開需要一心四用,愛因斯坦的大腦也不可能同時演算2道數學題。四肢分開,其實是指四肢的配合。注意這句話

  四肢分開的前提是------熟練、良好的基本功、平穩的心板和一點點聰明才智。

  哪怕是爵士鼓的天才,也不可能不經過練習而按照陌生的總譜直接演奏拉丁舞曲。

  彼得。馬加蒂尼的《爵士鼓教材》北京迷笛音樂學校出版中的桑巴示範,是絕好的四肢分開的基礎練習。

  節奏感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中包含你對音樂的理解和你的樂理知識。只沉迷於一種音樂風格,是無法培養節奏感的。

  2.配合。

  我見過一些鼓手,獨自練習的時候沒有問題,一旦與樂隊合作,就狼狽不堪。

  原因:雖然你可以和節拍器絲毫不差,但並不能說明你富有節奏感。獨自練習時,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自己手上,與樂隊合作時,需要轉移部分注意力在其他人身上,就容易亂套了。

  解決方案:

  1寫一些簡單的總譜。排練時完全按照樂譜演奏,一週左右可以有所改善。

  2擊打你最熟悉的節奏型。讓樂隊根據你的節奏型即興演奏。

  3獨自練習時,按照節拍唱歌,大聲的唱。

  3.文化內涵。

  如果讓一個老外學二胡,估計就算是玩兒了命,也拉不出二泉映月的韻味。

  那麼,你演奏布魯斯、爵士樂的時候,能帶出那縷黑人的鄉愁嗎?

  如果你是一個痴迷的音樂愛好者,你不僅要模仿他的“皮”,還要找到他的根。如果你不知道20世紀30年代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什麼,你就永遠找不到Rock &Roll中蘊含的那種無奈的悠閒和金屬樂中的性飢渴。

  4.分解節拍。

  在鼓手眼裡,每個4分音符都是可以任意分解的。分解成偶數,比如2、4、6、8相對容易些,但你仍然需要分解為奇數拍,才可以遊刃有餘的演奏。

  練習:

  4/4

  每一拍只打一下三連音的第二個音。

  底鼓跟節拍器同步,踩鑔打偶數拍。

  然後再來練習三連音的第三個音。五連音和七連音以此類推。偶數拍也需要作分解練習

  5.關於爵士樂。

  很多鼓手在初次接觸爵士樂時感覺摸不到頭腦,找不準節奏。

  首先,作上面提到的分解練習。學會用奇數分解節拍。

  再來訓練心板:由慢至快的練習單跳和雙跳,而在心中保持穩定的節拍可以唱拍子。

  上述兩個練習熟練後,問題應該可以解決了。

  6.錄音。

  如果有條件,不管你是練習還是和樂隊排練,最好能夠錄製下來,這是尋找自身弱點的最佳方法。

  小知識:

  小步舞曲Menuet一種起源於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流行於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風格典雅。十九世紀初,小步舞曲構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後又被諧謔曲所代替。

  特點

  法國古老的民間舞曲,17、18世紀流入宮廷,並逐漸盛行於貴族社會。三拍子、中庸速度、風格典雅優美。可以寫成獨立的器樂曲,也常用於古組曲或奏鳴曲的第三樂章。通常為帶"三聲部中段"的復三部曲式結構。

  起源

  原為法國土風舞,一種三拍子的舞曲。約1650年傳入宮廷,逐步變成速度徐緩、風格典雅的舞曲,流行於貴族社會。十七、十八世紀常用於古鋼琴組曲和管絃樂套曲中,作為一個樂章常為第三樂章,也可作為單獨的器樂曲。其結構為三段式曲體,中段常用三個聲部寫成,故稱“三聲部中段”,沿習至今。

  發展

  小步舞曲的歷史也比較久遠,在歐洲流行了差不多有兩百年之久。大概是跳舞時舞步跨得很小,所以稱為小步舞曲。到165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一個跳舞迷,他很喜歡跳小步舞,於是在宮廷裡大事提倡,沒有多久就傳遍了歐洲各國。小步舞曲除了作為伴舞音樂之外,還有專門用來欣賞的,常常用在一些大型樂曲裡,作為一個樂章。到了19世紀,歐洲的作曲家們仍然熱衷於創作小步舞曲,例如法國作曲家比才在他的《阿萊城姑娘》的配戲音樂裡,就有一首很有名的小步舞曲,後來編入《第一組曲》裡,原來是在都德的同名話劇第三幕裡演奏的,那是一個富有的農家熱鬧喜慶的場面,所以在優雅之中帶有一種樸實的風格。

  各種特色

  小步舞曲既有巴洛克時期那種古雅的風格,又有鮑凱里尼、莫扎特古典時期富有活力而又保持高度優雅的氣質。貝多芬是一個創新者,他也有很溫柔雅緻的小步舞曲,但在交響樂裡,他又把小步舞曲寫成一種符合他強力性格的、戲劇性的篇章。19世紀作曲家柏遼茲 · 比才又賦予小步舞曲新的格調,可見光就是小步舞曲就有各種不同的氣質和姿態。再從它們的樂器編配來說,主旋律是非常清晰的,低音聲部也不難分辨,至於中間的和聲聲部,只要你留心,多聽,也很容易發現它們的蹤跡。

  運用

  在歌劇、芭蕾舞劇和清唱劇裡,由於劇情需要,有時也會有小步舞曲出現,例如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在他的清唱劇《浮士德的沉淪》第五場裡,瑪格麗特入睡了,魔鬼梅菲斯特闖進她的房間裡,召來一群鬼火的精靈,它們在瑪格麗特的周圍飛舞,一閃一閃地,於是魔鬼和它們一起跳著小步舞,這就是著名的《鬼火小步舞曲》。

  代表作

  拉莫、莫扎特、貝多芬、巴赫等人的小步舞曲最為著名。

  巴赫在他的第一首《勃蘭登堡協奏曲》中,就有一首小步舞曲。其實那時所謂的協奏曲,是一種樂隊合奏曲,只不過有時是一兩件或三四件樂器演奏較為獨立的聲部而已。和巴赫同時代的德國作曲家泰勒曼也寫過許多著名的小步舞曲,選自泰勒曼的《古代民族和現代民族序曲》的兩首小步舞曲,從這兩首同一作者而不同風格的小步舞曲可以大概地領略17世紀歐洲巴洛克時期小步舞曲的風貌。第一首在優雅之中帶有嚴肅深沉的味道,中段用了復調音樂的寫法,連速度也加快了。第二首就比較優雅抒情,風格較為接近18世紀的小步舞曲。因為這兩首小步舞曲都用在“序曲”裡,是其中的樂章,不是用來伴舞的,所以在寫作風格上有更多的自由。

  在眾多的古典小步舞曲裡,最常聽到的是義大利作曲家鮑凱里尼的《小步舞曲》。這首樂曲原來是《E大調絃樂五重奏》裡的一個樂章,不過它實在太好聽了,所以就被人改編為各種樂器演奏的版本,其中以管絃樂隊合奏最常聽得到。鮑凱里尼生於1743年,比莫扎特大13歲,他的《小步舞曲》除了優雅的共同風格之外,還有一種搖曳生姿、儀態萬千的氣質,難怪一直是音樂愛好者最歡迎的曲目之一。一說起小步舞曲,自然會使人想起奧地利的音樂天才莫扎特,他一生寫了六百多部的大型作品,在他的交響樂、協奏曲、管絃樂、室內樂和器樂獨奏曲裡,都常常有小步舞曲,而且首首不同,都非常優雅動聽,真令人不明白他源源不絕的樂思到底是怎麼來的。1990年荷蘭飛利浦唱片公司為紀念莫扎特逝世二百週年,出版了一套龐大的《莫扎特全集》,其中第六輯是《舞曲與進行曲》,共6張CD,所收錄的全是莫扎特創作的獨立的舞曲和進行曲,其中小步舞曲就佔了一個相當大的比例。貝多芬也寫過好些小步舞曲,例如那首《G大調小步舞曲》就十分出名,但那首樂曲原來是一首鋼琴獨奏的作品,由於太好聽了,被人們改編為小提琴獨奏、大提琴獨奏和管絃樂合奏的組曲。在貝多芬的交響樂、室內樂裡有時也有一個樂章是小步舞曲,但在性格上和莫扎特等作曲家的小步舞曲卻大不相同。貝多芬的交響樂裡的小步舞曲更多一些戲劇性,甚至帶有諧謔曲的味道,優雅的氣質就少得多了。例如在他的《C大調第一交響樂》的第三樂章,你就能夠體會到那種大膽的樂思、飛快的速度和激越的情感和情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