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的基本樂理知識

  豫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的樂理知識十分豐富,大家想知道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歡迎閱讀!

  ***一***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佈。全國***省級一、二團,市級一、二團,縣級一、二團等***共有豫劇團300多個,民營豫劇團1300多個,從業人數10萬多人。

  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被國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編167個院團。

  ***二***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2006年,國家文化部門統計的國有專業豫劇團體數量為167個,是全國擁有專業戲曲團體和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劇種,成為中國戲曲三鼎甲之榜眼。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

  ***三***

  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主要聲腔板式有四種,即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因過去是由兩個八板***八小節***組成的一個樂段迴圈反覆使用而得名。隨著表現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一眼板可構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於敘事。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噠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 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為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於中眼而落於板上。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豫東調和豫西調不同。慢板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為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下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構是將一句唱腔分為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後,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有通過區域性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稱鎖板,基本結構與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時速度大多漸慢,並隨著收腔尾音有一個簡短的過門。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為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據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曲調比較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奏跳蕩,既適用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於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鑽子等。它的主要特徵是旋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出現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贊子等。

  飛板也作非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三種格式。哭韻表現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於吐訴敘述,絕韻適用於表現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短,四、六、八句即轉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為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為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