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人際關係模式

  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是怎樣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自我中心模式

  “自我中心”[i]是指一個人只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圍世界,處理所遇到的問題。也就是說,在與別人交往時,“我”字優先,只顧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別人的情緒。例如自己心情舒暢時,就高談闊論,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心情不好時,就鬱鬱寡歡,誰都不理,或是亂髮脾氣。青少年的這種“自我中心”傾向使他們不能清醒地認識客觀事物,妨礙著他們的理智,妨礙著他們與他人的感情交流,妨礙著人們相互真正意義的理解。許多人際之間的障礙常常就是這樣起源於“自我中心意識”,起源於缺乏有效的“心理換位”。跳出自我中心意識的圈子,進行有效的心理換位吧,這樣才有真正的相互理解,才能切身體驗到“理解萬歲”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猜疑妒忌模式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現是,以一種假想目標為出發點進行封閉性思考,對人缺乏信任,胡亂猜忌,說風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當今有部分青少年對社會缺乏安全感,對家長、學校、老師存在猜疑,對其諄諄教導漫不經心。猜疑是人際溝通和諧的蛀蟲,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另外,心理學認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發人奮發向上的積極性。但是如果嫉妒心超越限度就會走向反面,影響人與人之間正常的人際溝通。在青少年日常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現為對他人的成績、進步不予承認甚至貶低;自己取得了成績,獲得了榮譽就沾沾自喜,但同時又焦慮不安,對他人過分堤防,害怕他人趕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為。如果自己不能夠很好的調節心態,發展到極端就會產生同歸於盡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別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輕者出現內向,躲避,重者出現精神妄想,自殺甚至犯罪等。

  :自我封閉模式

  自我封閉是指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裡,不與他人來往。這種型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願讓別人瞭解自己,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往往持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在心理上人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閉起來;另一種情況是雖然願意與他人交往,但由於性格原因卻無法讓別人瞭解自己。從青少年來講,如果他沒有掌握一些技能,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裡,不願意主動與他人進行人際溝通,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在學校裡存在著這樣的學生: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不喜歡與他人接觸,做什麼都一個人,很難融合到大集體中,產生一種極不和諧的情況。

  :江湖義氣模式

  江湖義氣是以私利為目的的,不分是非,不講原則,為了自己和“哥們兒義氣”的私利,常常幹出一些傷害他人、損害集體的事情來,有的甚至是墜入犯罪的深淵。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他們對外界事物所持的態度的情感體驗也不斷豐富起來。他們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是較單純,喜歡交往,注重友情。在同學、同志的交往中,這種感情是最真摯的。但也不排除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同學缺乏明確的道德觀念,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友誼,甚至把“江湖義氣”當成交朋友的條件,而使自己誤入歧途。簡單地說來,同學之間的真正友情是在共同追求、理想一致、志同道合、共同愛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高階情感。“哥們義氣”則是一種比較狹隘的封建道德觀念。它視幾個人或某個小集團的利益高於一切。比如:現在有些孩子瞞著家長,講所謂的“哥們兒義氣”,從家裡偷出一包煙送給我,明天我就再偷偷地請你吃頓飯;上次考試你冒著風險,為我傳紙條,下次你曠課,我就竭力為你遮掩,如此等等。像這些藐視校規校紀、互相包庇的所謂 “江湖義氣”,對同學們的成長是極其不利。在平時交往中,青少年應當堅持團結合作,珍惜互相之間的健康情誼,這樣才能做到“人伴賢良智更高”。